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土耳其出人意料地站到了同盟国一侧,截断了协约国东西两线的联系,英法两国在土耳其北部的加里波利半岛发动了一场登陆作战。但由于混乱的临场指挥、没有贯彻始终的决心、协约国内部的高层斗争以及土耳其军队的英勇表现,战役以协约国的失败告终。
作者在本书中生动地描绘了这片战场上的痛苦、恐惧、英雄,以及对人类生命的浪费,分析了战役失败的原因,批判了英国参谋团队、指挥者临场指挥的混乱,使本书成为研究一战历史不得不参考的一部经典著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加里波利(一场一战战役)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
作者 | (英)艾伦·穆尔黑德 |
出版社 | 格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土耳其出人意料地站到了同盟国一侧,截断了协约国东西两线的联系,英法两国在土耳其北部的加里波利半岛发动了一场登陆作战。但由于混乱的临场指挥、没有贯彻始终的决心、协约国内部的高层斗争以及土耳其军队的英勇表现,战役以协约国的失败告终。 作者在本书中生动地描绘了这片战场上的痛苦、恐惧、英雄,以及对人类生命的浪费,分析了战役失败的原因,批判了英国参谋团队、指挥者临场指挥的混乱,使本书成为研究一战历史不得不参考的一部经典著作。 作者简介 艾伦·穆尔黑德(Alan Moorehead),《伦敦每日快报》驻外记者,英国国防部首席公关。主要研究领域为军事史、战争史等。著有《加里波利》《白色尼罗河》《蓝色尼罗河》《达尔文和比格尔》等。 目录 引言(马克斯·黑斯廷斯爵士) 说明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序言 年轻人初次面对战争 前景时的天真无邪,是历 史和文学永恒的主题。而 1915年3月,无可救药的 浪漫主义者鲁伯特·布鲁 克*在通往达达尼尔海峡 **时所写的家书,不管怎 么说都是历史上最令人难 忘的。 太美妙了,难以置信 。我没想到命运会这么仁 慈……海洛塔**会在15英 寸大炮的炮火下坍塌吗? 海洋会是暗色的,呈现像 酒一样的深色和未酿造的 葡萄一样的颜色吗?我能 从圣索菲亚大教堂里抢到 镶嵌画、土耳其软糖和挂 毯吗?我们能成为历史的 转折点吗?哦,上帝啊! 我想我的人生从未这样幸 福过……我突然意识到我 人生的志向……一直都是 去君士坦丁堡进行一场军 事远征。 当然了,在协约国士 兵第一次登陆加里波利* 之前,布鲁克就因败血症 死于4月23日,被埋葬在 了利姆诺斯岛**,他对这 次战争的一个突出贡献就 是写下了让他名垂千古的 诗句:“如果我死了,只 请不要忘记……” 20世纪最大的军事悲 剧之一就此拉开序幕,没 有任何作者的叙述会比艾 伦·穆尔黑德的更加精彩 。他于1910年出生在澳 大利亚,27岁之前一直住 在墨尔本,他完全了解达 达尼尔海峡对国民精神的 影响。正是在那里,诞生 了澳新军团——以澳大利 亚和新西兰军团的名字命 名——的传说。穆尔黑德 曾在澳大利亚的新闻业做 学徒,之后于1937年航 行到英国,很快就在那里 的《每日快报》得到一份 工作,这份报纸是英国最 出色的报纸。在1939- 1945年间,他不仅成了 他那一代人中最好的战地 记者,而且曾经两次受到 嘉奖,并被授予大英帝国 官佐勋章,这证明了他在 战场上的非凡勇气。战后 ,他成了一位非常成功的 大众历史学家,写了诸如 《白色尼罗河》和《蓝色 尼罗河》这样的国际畅销 作品。但是,我们中的很 多人都将《加里波利》一 书列为他最精彩的作品。 尽管本书初次出版是在半 个世纪前,在此期间也出 现了很多其他的陈述,但 是没有任何人能够对穆尔 黑德的叙述和主要结论提 出挑战,甚至也没有人能 够胜过他对第一次世界大 战这场超级灾难中最大灾 难之一的精彩绝伦的描述 。 这是一段令人好奇的 历史,尽管通往黑海的出 入口——达达尼尔海峡的 狭窄水道——几个世纪以 来一直是属于土耳其的, 但它在英国传说中扮演了 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 1914-1918年间。就我们 这个民族而言,奇怪的是 ,我们对自己最终赢得的 那场战争并没有留下什么 印象,就是艾伦比将军* 于1917-1918年在巴勒斯 坦打败土耳其人的那场精 彩战役——以他攻占大马 士革和敌人投降而告终。 相反,英国后世子孙的注 意力都牢牢集中在更早期 的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以 及与其相邻的“外国战场 的一角”——位于欧洲一 侧的加里波利半岛上。 1915年,协约国在这里 遭遇惨败。成千上万的人 在此地白白牺牲。而相比 于1918年的胜利,那场 失败的冒险一直是更受欢 迎的关注对象,有多种多 样的叙述、书籍和电影。 …… 一名澳大利亚军官留 下了一张便条给土耳其人 ,请求他们保护澳新军团 的坟墓,说他觉得他们会 这么做的,正如他们在战 斗期间表现得“非常令人 尊敬”。另一个士兵留言 称:“你们没有把我们赶 走,伙计,我们只是自己 离开了。”一名澳大利亚 轻骑兵摆了一张四人桌, 上面放着果酱、罐装牛肉 、饼干和奶酪。他的便条 写道:“这个休息处没有 陷阱。” 达达尼尔海峡战役给 土耳其造成了251309人 的伤亡,其中有87000人 丧生;法国阵亡10000人 ,澳新军团阵亡8709人 ,英国阵亡21000人。在 两场世界大战中,新西兰 人的伤亡人数比例最高, 可能是所有协约国士兵中 最惨重的。在加里波利服 役的8556人中,有2701 人丧生、4752人受伤。 与西线的杀戮相比,这一 伤亡相对较小。英国在 1916年的索姆河*上可能 仅仅一两天就会丧生这么 多人。但不管怎么说,达 达尼尔海峡在战争史上都 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因为 这场徒劳的“阅兵”的上演 地点非常接近充满了古典 传说的陆地和海岛——特 洛伊。对澳大利亚人而言 ,用他们的一位历史学家 的话说,它变成了“一个 荷马式的传说”。自那以 来,他们就以一种强烈的 、典型的民族主义方式宣 称这个传说是属于他们自 己的。甚至是在21世纪, 他们的后代子孙中还有很 大一批被吸引到加里波利 ,参加纪念活动。澳大利 亚的民间传说将该半岛定 性为古老的“母国”将军们 严重背叛了其自治领的年 轻人的地方。这并不是完 全错误的印象,但是有时 令人感到生气的是,我们 发现现代澳大利亚人完全 不知道当时丧生的英国士 兵是澳大利亚士兵的两倍 这一事实。 温斯顿·丘吉尔直到去 世时都一直认为如果海军 和陆军的将军们更英勇并 且更有能力的话,战争的 进程可能会在这里发生改 变。几乎没有现代历史学 家表示赞同。加里波利战 役从根本上来说是有缺陷 的,而且执行不力。这位 海军大臣承受了这次失败 所带来的大部分激烈的政 治责难。他被迫辞职,并 且同意在法国担任一个营 的指挥官。1917年,他 才再次被 导语 本书讲述的是一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役:加里波利战役。协约国内部,英国、法国为了开辟与俄国的交通通路,为此不惜攻击与同盟国关系较近的土耳其。为此,年轻的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设计了从土耳其加里波利半岛进行登陆作战的计划,但由于混乱的临场指挥、没有贯彻始终的决心、协约国内部的高层斗争以及土耳其军队的英勇表现,尤其是初出茅庐的凯末尔将军的出色表现,最终协约国在牺牲了大量士兵性命的情况下从土耳其撤退,加里波利战役以协约国失败告终。这场战役是当时有史以来动员规模最大,军事冲突程度最激烈的一场海军登陆战,在战争史上留下了极为重要的一笔,这场战争甚至影响了日后丘吉尔设计诺曼底登陆的军事部署。 后记 第一次知道加里波利 还是在一本有关丘吉尔的 传记里,不过,当时我只 了解到这里发生了一场战 争,而协约国的失败为丘 吉尔的政治生涯蒙上了阴 影。后来,在更多关于一 战的书中,我发现加里波 利战役不过是更宏大的一 战史的一个注脚,如同很 多其他不那么著名的战役 一样。所以,在没接触这 本书前,我对加里波利的 模糊印象也仅是协约国的 一次覆车之辙,丘吉尔政 治生涯的一次滑铁卢,再 无其他。然而,走进这本 书的世界,顺着时间线一 步步地前行,呈现在眼前 的是一首气势磅礴又堪称 不忍卒读的命运之诗,在 这里,年轻人的天真烂漫 更增添了一种宿命般的悲 剧感,尤其是甚为流传的 澳新军团神话,那群满怀 梦想的自治领士兵们令人 久久不能忘怀。 定格在历史条目下的 往往是起因、过程和结果 ,以至于我们常常会忘记 那写实的伤亡数字实际上 代表着的是一个个消殒了 的鲜活生命。战争的残酷 性恐怕也包含了这种不经 意的遗忘与忽略,本书聚 焦的加里波利战役再次印 证了这一残酷性。这场战 役有数个转折点,协约国 军队差点儿就获得了胜利 ,差点儿就加快了一战的 进程……而到最后,当蜥 蜴在阳光照耀下的墓碑上 肆无忌惮地奔跑,而时间 在无尽的梦中流逝时,留 下的只有无尽的遗憾与哀 叹。 正是因为这些过多的 多愁善感,在翻译本书的 过程中,我一度觉得自己 无法继续下去了。再加上 书中涉及很多军事历史名 词,海军、陆军……上将 、准将……军舰、战列舰 ……一个个名词都是我不 熟悉的,这更是加深了某 种想要放弃的意念。由此 也导致最后的成果不尽如 人意,看到自己译稿的初 校样时,也有种“相见不 相识”之感,忍不住想怒 吼一句这竟然是我翻译的 ……不过,好在一切还不 算太晚,在校样阶段还可 以进行修改和打磨,在此 要感谢编辑老师们的耐心 审阅和悉心指正。但想来 最后的译作一定还有疏漏 和不当之处,望诸君指教 。 书评(媒体评论) 没有任何人能够对穆 尔黑德的叙述和主要结论 提出挑战,甚至也没有人 能够胜过他对第一次世界 大战这场超级灾难中最大 灾难之一的精彩绝伦的描 述。 ——马克斯·黑斯廷斯 爵士,英国军事史学家、 记者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论 著中,本书可堪跻身最佳 之列。 ——戈登·A.克雷格, 美国历史学家 这个故事无比精彩! 因为穆尔黑德先生真切地 知道战场看上去是什么样 子、闻起来是什么样子、 听起来是什么样子,他的 读者能够“感受”战争,我 从未读过比这更优秀的世 界大战的描写。 ——德鲁·米德尔顿, 美国军事记者、评论家 精彩页 第一章 本质上,最大的问题仍旧是:谁将占领君士坦丁堡? ——拿破仑 甚至直到1914年8月,土耳其是否会加入一战中的德国一方仍旧是不确定的。土耳其没有必要参战,没有任何一方严重威胁到它,实际上,当时协约国和同盟国的政策都在竭尽所能地让它保持中立。当然,这个国家也没有条件开战。自青年土耳其党”第一次掌权以来,已经过去了五年,奥斯曼帝国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分裂了:保加利亚独立了,萨洛尼卡、克里特和爱琴海诸岛已经归于希腊,意大利占据着的黎波里和佐泽卡尼索斯群岛,英国正式宣布埃及为其受保护国并且吞并了塞浦路斯。 自前年开始,德国军事代表团极大地提升了土耳其陆军的实力,但是在巴尔干战争中的一系列失败造成了巨大损失。在许多地方,士兵们已经好几个月没领到津贴,士气低落到几乎要发生哗变的程度了。除了少数的精锐部队之外,其他士兵都衣衫褴褛、饥肠辘辘,缺乏现代战争所需的几乎每一种武器。舰队也处在彻头彻尾的落后状态,达达尼尔海峡的驻防非常薄弱,武器都是老式的,根本无法抵抗来自任何一个强大国家的坚决进攻。 政治形势一片混乱。1909年,青年土耳其党和他们的“联合与进步委员会”废黜苏丹,这时的开端还不错,他们的民主思想得到了各地所有思想解放和进步的人士的支持。但是五年的战争和内部纷争对他们来说太难以承受了。摇摇欲坠的帝国政府已经衰弱到难以用另一种更好的方式复兴了,不可避免的是,青年土耳其党在为自身政治生存而进行的纯粹和绝望的斗争中耗光了精力。现在,人们不再谈论民主选举和新月治下所有民族和教义的自由与平等了。委员会早就衰败了:人们发现它是无情的政党机器,几乎和该死的阿卜杜勒。所谋划的事情一样阴险,甚至更为无所顾忌。就财政而言,政府破产了。在道德上,它又回到了旧的暴力和腐败体系;在帝国剩下的亚洲部分,每个较大的城镇都有委员会小组,没有他们的支持,无法获得任何的政治任命。在诸如巴格达和大马士革这样的偏远中心地带,地方管辖处于一种很不像话的状态,君士坦丁堡对他们的控制很弱,以至于一些地方酋长常常可能会自立为另一个独立的国家。 正是这种国外和国内都非常无助的状态,促使土耳其转向外部世界去寻求盟友,而实际上归根到底就是选择德国还是英国。从策略上来说,土耳其显然应该和德国结盟,因为德国皇帝迫切地想要结盟,而且有能力帮助土耳其军队重振雄风。但是德国人并不受欢迎。在君士坦丁堡的美国大使馆特任部长刘易斯·爱因斯坦可能是对的,他说相比其他外国人,土耳其人更喜爱英国人——尽管事实上,在土耳其的英国官员们常常认为只有那些每天祈祷五次并且向英国人寻求建议的土耳其人才是“好的”土耳其人。英格兰有钱,并拥有制海权,还有法国和俄国这样的盟友。当然,联盟中有俄国的存在是件令人尴尬的事情,因为俄国是土耳其的宿敌,然而,如果英国人积极热情的话,对于青年土耳其党来说,这也不是不能接受的。但是他们并不热情。他们对这群年轻革命者的政府评价并不高,并且怀疑它可能随时会被赶下台。当青年土耳其党人带着结成盎格鲁—土耳其同盟的建议来到伦敦时,他们被礼貌地拒绝了。 于是,到1914年8月,一切都转变成了一种折中方案,这种方案更偏重于德国一方。英国海军代表团依旧在君士坦丁堡服役,但是德国军事代表团积极地渗入土耳其军队,从而抵消了——很可能超过了——英国的影响力;在君士坦丁堡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继续暗中支持那些更老的、更保守的政客,而德国皇帝则坚决地收买了委员会中更年轻、更有进取心的领导者。因此,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变成了哪一方所支持的能博中头彩:如果青年土耳其党被赶走,协约国就能指望君士坦丁堡出现一个友好中立的政府,从而结束德国在近东的威胁。可另一方面,如果青年土耳其党继续执政,那么英国人和法国人就会处于不得不转换立场的尴尬境地,他们必须在角逐结束前试着将自己的钱投到获胜者身上。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