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格特露德》是黑塞的一部“艺术家小说”,描写作曲家“我”与歌唱家摩特与格特露德夫妇的故事,以及这对才华横溢的歌唱家人生与事业的悲剧。 于以往数月的经历和激动不安之后,孤寂像一座坚固的城堡,将我团团围住,我重新找到了被扰乱的心灵的平和,学会了承受自己身体上的缺陷。 在生活中,在同人们交往时,事情可不是这么简单:爱这一个,恨那一个,尊重这一个,鄙视那一个,这些感情是混杂在一起的,很难分开。 青年随着摆脱利己主义而告终,老年随着为他人生活而开始。 我始终觉得,人生好似深沉的、悲哀的长夜,本来是无法忍受的,幸亏在什么地方总会闪出一道电光,那突如其来的光明,是如此奇妙,又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因而这瞬间的光明竟能抵消几年的黑暗。 这是一曲朴素、如歌的音乐,低声诉说,像夏日傍晚似的渐渐消失,没有喜悦也没有悲哀,而是仿佛夕阳西下后被映红的云,飘浮在已消失的傍晚的情氛之中。 人在变老时比在青年时期要知足满意,但我不想因此而咒骂青春,因为我的所有的梦里,青春就像一支美妙的歌在回荡,今天这歌声比青春还是现实的时候更纯洁、更和谐。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出生于德国南部的小镇卡尔夫,曾就读墨尔布隆神学校,因神经衰弱而辍学。1899年,自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未获得公众承认;1904年,以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轰动德国。后来,他辞去工作,专事写作,先后完成《在轮下》(1906年)《盖特露德》(1910年)《罗斯哈尔特》(1914年)等早期重要作品。 1912年,黑塞移居瑞士并在1923年加入瑞士国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黑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主要长篇小说有《德米安》(1919)、《悉达多》(1922)、《荒原狼》(1927)、《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和《玻璃球游戏》(1943)等。其中《荒原狼》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目录 《格特露德》无目录 序言 赫尔曼·黑塞(1877— 1962)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最 有影响的欧洲作家之一。文 学史家常把他同另一位德语 作家托马斯·曼相提并论。 他们两人的创作,风格迥然 不同,精神却有血缘关系。 他们都坚执着欧洲的人文主 义传统,并由此出发来观察 社会与人生;他们的作品的 主人公多半是文艺家,所表 现的也多半是文艺家的厄运 ,并进而反映出现代资本主 义社会对文化、对精神、对 人的尊严、对人的健康与完 美的发展的危害与摧残。他 们所憧憬的,也是德国古典 派作家,尤其是歌德所提倡 、所憧憬的。不同的是,在 黑塞心中有着对东方、对印 度与中国的精神文化的深情 的向往,尤其在中国的古代 智慧中,黑塞看到了可以用 以医治欧洲时代病的良方。 一九○四年,黑塞的第一 部小说《彼得·卡门青德》 由著名的柏林费舍尔出版社 出版,并给这位还在故乡、 在符腾堡卡尔夫镇一家旧书 店当伙计的青年作者带来了 巨大的成功。小说写一个在 高山农村中长大的少年,进 城求学,成为作家,厌倦了 都市文明,去到民间,懂得 了爱他人的道理,最后回到 故乡,返归自然和淳朴天性 的人们中去。这部小说一版 再版,它仿佛一股清风,在 当时为物质至上主义所左右 的一代青年头上拂过。黑塞 由此开始了自由创作的作家 的生涯。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住在瑞士伯尔尼的黑塞在报 上发表文章《啊朋友,不要 这种声音》。这是席勒的诗 《欢乐颂》里的名句,后由 贝多芬用在《合唱交响曲》 (第九)中,此时,它又被黑 塞用来呼吁各交战国正在为 战争摇旗呐喊的作家们保持 理智。他的祖国——德国的 二十几家报刊围攻他,把他 骂作“叛国者”。他“被偷听 、监视、侦查”。他没有动 摇,并表明自己属于未被卷 入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旋涡 的少数欧洲作家之列。 战后,一九一九年,他 化名“埃米尔·辛克莱”发表 小说《德米安,一个青年的 故事》。辛克菜回顾童年和 青年岁月,才明白自己为什 么必然会走上战场,也才明 白他的朋友德米安曾经给他 的启示:旧欧洲“臭腐”(《 庄子》语)了,新世界正在 诞生,一只形似大鹏的鹞鹰 正破壳而出。曾为流俗所惑 的辛克莱大声疾呼,要剖析 灵魂,寻找自我,要自我负 责,才能有“新的人性”去迎 接新的未来。托马斯‘曼后 来在此书的美国版前言中说 ,《德米安》曾在当时一代 德国青年中起过“震撼人心 的作用”,并使人联想起歌 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于 一七七四年所产生的影响。 一九二三年,黑塞加入瑞士 国籍。 一九三三年,希特勒被 任命为德国总理,黑塞则在 卢加诺湖畔蒙塔诺拉村的寓 所里接待过路的德国流亡者 ,如布莱希特等。德国在焚 书,黑塞则撰文赞扬被禁作 家如托马斯·曼、斯蒂芬·茨 威格、弗兰茨·卡夫卡等的 作品。于是他遭到了来自第 三帝国的新的诽谤,他被诬 蔑为“犹太人毒化德意志民 族灵魂的典型实例”。又是 他的祖国——被纳粹党蹂躏 的德国,燃起了第二次世界 大战的战火。纳粹德国耀武 扬威,不可一世,黑塞则在 他的新作中提出,乱世之后 的任务便是教育。一九四三 年,他的长篇巨著《玻璃珠 游戏》因德国拒绝出版而在 伯尔尼问世。小说主人公克 奈希特(意为“仆人”)走出于 乱世(书中称为“花边文学时 代”的个人主义泛滥、道德 沦丧、战火连绵的时代)之 后由一批才识之士所建立的 精神贵族的王国,到人世间 去,学孔夫子的“知其不可 为而为之”,收了一个学生 ,最后在高山湖中同他的学 生比赛游泳时,于山阴笼罩 的湖水(阴)中淹死,而他的 学生则在阳光沐浴的湖水( 阳)中遥遥领先。黑塞希望“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把希 望寄托于未来。托马斯·曼 读后说,这同他本人的小说 《浮士德博士》兄弟般地相 似。一九四六年,黑塞获诺 贝尔文学奖,他在致词中说 :“我感到把我和诸位联结 在一起的,首先是作为诺贝 尔基金之基础的思想,即精 神是超民族性的和国际性的 ,精神的义务不是为战争与 破坏服务,而是为和平与谅 解服务。” 黑塞自幼受新虔敬派的 教育,注重内心的宁和与行 为的表率。他的外祖父是久 居印度的瑞士传教士和印度 学者;他的母亲出生在印度 ;他的父亲是生在爱沙尼亚 的俄籍德意志人,后入瑞士 籍,也曾随其岳丈到过印度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他 获得了对印度的最初的、童 话般的印象。一八九一年, 他进毛尔布隆修道院的神学 班,次年逃离;后入人文中 学,又被开除。他日后以这 段经历写了小说《轮下》 (1906),清算了威廉时代摧 残青少年身心的教育制度。 他说,小说主人公“吉本拉 特死于非命,我自己也险些 丧命”。他立志当作家,先 后在自鸣钟厂和书店当学徒 ,工余自学,博览群书,由 浪漫派而及古典派,在所有 的德语作家中,他“最感激 歌德”,因为歌德教人和谐 ;出于同一原因,他爱莫扎 特的音乐。他不愿适应社会 ,投合时髦。一九。四年, 他同瑞士巴塞尔女子玛丽亚 ‘贝诺利结婚,迁居博恩湖 畔的乡村加恩霍芬,住在租 来的农舍里。他勤奋写作 导语 格特露德没有哭,她瘦削的脸苍白,全神贯注地、严肃地望着面前秋风里的蒙蒙细雨,像一棵挺立着的幼树,树根牢牢地扎在土里。 功成名就的音乐家摩特患着“时代病”,他也被这“疾病”所吞噬。音乐家、友谊、爱情、婚姻、悲剧、孤独——黑塞“艺术家小说”代表作《格特露德》。 精彩页 第一章 当我置身局外来回顾过去时,我这一生看来并不特别幸运。可是我更没有理由说它不幸,尽管有过种种过失。更何况这样地去探究幸运抑或不幸,毕竟也是非常愚蠢的,因为在我看来,我一生中最不幸的日子比所有比较快活的日子更难割爱。如果说,人生一世就在于接受不可逆转的事情,无论好坏,都去饱尝一番滋味,并且除去外来的命运以外,再去争得一个内在的、更加真实的、并非偶然的命运,那么,我的一生就不算可怜,也不算糟糕。如果说,外来的命运是众神安排的,不可逆转的,人人都要承受,而我也同样承受了,那么,我的内在的命运则是我自己创造的作品,或苦或甜都是专为我一人受用的,并且也应由我一人对它负责。 少年时,我常常希望自己将来成为一个诗人。假如我当真成了一个诗人,我决不会抵制这样的诱惑,一定要沿着自己的人生之路,返回到童年时代朦胧的阴影里去,返回到惹人喜爱的、被精心保护着的、我最早的记忆的源泉中去。但是,这份产业对我来说是非常可爱、非常神圣的,所以我自己决不会去糟蹋它。关于我的童年,我只想说,它是美好的,快活的;我得到了这样的自由,可以自己去发现自己的爱好和才能,为自己创造内心深处的欢乐与痛苦,并且把未来看作希望,看作对我自己的种种力量的掌握,而不是看作陌生的力量的由天而降。我就这样不受影响地度过了学校生活:一个不得宠的学生,天赋不高,但却文静,由于我显然不能容忍别人对我施加任何有力的影响,最后人家也只好对我听之任之了。 大约从六七岁时起,我就领悟到,在一切无形的力量之中,注定了要牢牢地攫住我并主宰我的便是音乐。从那时起,我便有了自己的世界,自己的世外桃源,自己的天宇,谁也夺不走,谁也无法缩小它的疆域,我也不想同任何人分享。我那时就是一个音乐家,虽说我在十二岁以前不曾学过任何乐器,也不曾想到过日后要靠作曲来谋生。 从那时以来,情况就是这样,没有发生过根本的变化,因此,当我现在回顾既往时,便觉得自己的一生并不多彩多姿,而是一开始就定下了一个基调,对准了唯一一个星座确定了航向。不论我过得是好是坏,我的内心生活始终没有变化。尽管我长时期在陌生的水域上飘浮,不曾接触过任何一份乐谱和任何一种乐器,可是,在我的血液里和嘴唇上,时时刻刻有一支旋律,在我的呼吸中和生命里,时时刻刻有一种节拍和节奏。尽管我那样急切地通过另外一些途径去寻找拯救、忘却与解脱,尽管我那样渴望上帝、知识与安宁,然而,我始终只是在音乐中找到这一切。这并不需要你非成为贝多芬或者巴赫不可,因为,只要世界上有音乐,只要一个人的身心能够时时被节拍所打动,被和声所渗透,这对于我来说,就意味着不断地得到莫大的安慰,就意味着有了活下去的理由,而不论生活是什么模样。啊,音乐!当你想起了一支旋律,你无声地歌唱它,只是在内心里歌唱它,你的全身心都沉浸在其中,它占有了你的全部力量和激情,当它活跃在你身上的那一瞬间里,它消除了你内心里偶然的、恶的、粗俗的、哀伤的一切,它使世界同你协调一致,它使沉重的变得轻盈,给僵化的插上翅膀!一支民歌的旋律能够做到这一切!首先是和声!若干纯的单音构成的和弦每一次悦耳地响起,譬如说钟声,就已经使你的情感饱享了优美与情趣,每添加一个音符,这协和感便随之增强,它有时会使你心花怒放,使你的心灵因喜悦而颤抖,这是任何别的欢乐都做不到的。 各个民族的人们和诗人都曾梦想过纯真的极乐,都曾作过种种的想象,依我看,聆听天体的和声始终是其中最高最真挚的一种。我的最深最宝贵的梦曾经掠过这一境界——在心脏跳动一次的瞬间内,听到宇宙结构和一切生命的总体彼此处在神秘的、固有的和谐关系之中所发出的和音。真可叹哪,既然每一首最短小的歌,每一曲最简单的音乐都如此明确地宣讲:清音的纯真、和谐与友爱的弹奏开启了天国的门,生活又怎能如此混乱、嘈杂而又虚假,在人和人之间又怎能只有谎言、邪恶、嫉妒和仇恨!既然我本人虽有良好的愿望却不能把自己的生活化为一首歌,一曲清音,我又怎能责备并发怒啊!我确实在内心深处感觉到了有一位难以拒绝的规劝者,感觉到了想要听到一种纯真的、喜人的、蕴含极乐的音响由渐强到渐弱的渴望;但是,我的生活却充满偶然事件和不谐和的音响,不论我面向何方,不论我在何处敲击,我从未听到过纯真的、清晰的回声。 不再谈这些了,还是言归正传吧!我是为谁写下这些篇页的?事实上又是谁有如许多的力量控制着我,能让我作这番自白,并冲破我的孤寂?当我眼下思考这一点时,我不由得吐出一位可爱的女性的名字,她不仅环绕着我的一大段经历和命运,而且对我来说,她是在一切之上的星星和崇高的象征。 P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