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且行且思(朱士玉散文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朱士玉 |
出版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个人散文集,收录了作者,一位教育工作者近三年来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感悟,有人物小记、有教育心得、有往事回忆、有读书所思、有见景生情等等,带有随笔杂感的性质,希望能把自己行进中的思考和悟得与更多人分享,也希望能唤起自己内心的觉醒和更积极的生活态度。 作者简介 朱士玉,江苏淮安人。生于碧波荡漾的白马湖边,粗通文墨的外公和父亲,为他作了最早的文学启蒙。在洪泽湖畔就读高中的时光里,大湖文化泽润了他的心田,涵养了他的胸襟。寒窗苦读,终成南京师范大学的学子。随园四年虽短而充盈,恩师和先贤烛照心路的人文濡染,让他抱持“传承文脉、布道杏林”的心愿回归乡梓,幸与教育缘结至今,不悔不倦。行吟运河之畔,缀文清江之浦,不觉匆匆已入中年。所历所感所思所悟,如酒藏积月累年而醇厚,碌碌半生后寄于笔端,汩汩滔滔而一发不可收。“有真情真意而绝不虚伪”,这就是他的文风。为文之志趣发轫乎中年,他仍将笔耕不辍,“我手写我心”,再写它个三十年。 目录 那碗面 外公 父亲的背影 写在清明 二圩渔场的变迁 《爱的故事》序 我的英伦结业典礼致辞 走出去动起来 那一汪清凌凌的湖水 不失去那淋漓元气 味道的味道 还是那牛肉汤 我读吴晗 一生俯首拜阳明 愿做长风绕战旗 虎气和猴气 永远的黄炎培 杭州吟 月在扬州心在扬州 溧阳和溧阳中专印象 仁宗之仁 为君国谋长远 疫考,心得 王安石的原富观 古淮河边 最忆清江浦 百年再约 人生二题 西游随谈 学学王熙凤式管理 新旅精神之体悟 度善古桥 该支持什么样的民办学校? 抚今追昔话部长 无界之界 觉醒年代 中国力量 致中和 良工不示人以朴 今又重阳 三联书缘 波动清涟濯月心 教育需要安静、持续、科学 宽容则个 无名面馆 不负如来不负卿 宣读人生 也谈足球 序言 12岁以前的我没离开过 生养我的那方水土,就以 为天就是倒映在清澈喜人 的家乡湖——白马湖中的 天。没有更远的涉足,故 一切都单纯、明朗、无虑 。 小学三年级时,外公给 我开蒙的第一首诗是王维 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 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 花未”。读这首诗的味道就 是《外公》一文中所忆: 刚有点开蒙的我隐隐约约 感受到一些深沉的东西、 诗外的韵味,就好像是远 望乡村墟落,那一缕炊烟 袅袅升起的那种感觉吧。“ 日暮乡关何处是”,那时的 我在朦胧中有了走出家乡 、走向他乡的丝丝念想。 那时对我们全家来说, 来自外面最快乐的事是, 每年夏天姨奶和姨爹从上 海回来探亲度夏住在我们 家,他们带来的各样东西 ,即使是旧的衣服、鞋子 ,我们都觉得闻起来有大 城市特殊的味道。和姨爹 在河塘边垂钓,听他讲从 老家逃荒到上海,吃尽苦 头,如何扎根下来的近乎 于“阿甘”的经历。那时心中 就有了一个“大上海”的梦, 希望有一天能追踪寻觅祖 辈父辈的足迹。 初中毕业前,我还是几 乎未能走出这乡土,记忆 中仅去过两次县城,第一 次是跟着父亲去的,觉得 比我们的,小镇热闹新鲜 多了,印象最深的是看了 一场电影,还有就是在电 影院旁吃了有名的金陵汤 包,其滋味之甘美于童年 时大有不复天享之感。后 来走出去又回来的人生旅 程中,美食似乎与我有缠 绕不去的记忆和缘分,我 的杂味的散文集中有多篇 涉及美食美味的文章,可 能起于那一次甘饴的汤包 之享吧l“美”字本是会意字 ,古人以“羊大为美”,因此 “美”的最原始的意义是美食 之美,后来延伸为风景之 美、容颜之美、艺术之美 等等,从物质到精神,边 走边享边品的行程中,“各 美其美”和“美美与共”交织 一起构成的人类文化图景 和内蕴一直没有变,一如 我的《那碗面》结末的感 悟:或许这千年古城、悠 悠运河淘漉出来的,并没 有最好的那一碗面条,而 只有每个人最喜欢的一碗 面条。’第二次到县城是因 为参加全县作文竞赛,我 这个土不拉几的农村孩子 竟然获得一等奖,当得到 喜讯时,那时心中的甜美 已超越“金陵汤包”的滋味了 。后来总结我之所以获奖 ,原因有二,一是有点文 化的外公和父亲给了我一 点古诗文的功底,写起来 自然多了一点文采吧;再 则是母爱之化,当时我到 县城参赛前,连副像样的 鞋子都没有,于是母亲连 续几夜给我赶做了一双新 布鞋。当穿着舒适的布鞋 走进赛场,拿到作文题, 就一个字“爱”,眼前顿时浮 现母亲在灯下为我做鞋的 情景,于是铺纸挥笔,在 开头写下,“当我一看到作 文题《爱》时,我的眼前 不由得浮现出临行前母亲 在灯下为我纳鞋的情景, 一股爱的涓涓细流在心头 流淌。”以后我就是穿着母 亲的“干层底”,走出家门, 去丈量这个世界的。这就 是中国人的传统,代代割 不断的情愫,我们不管走 多远,如何成就自己,都 是带着“念亲恩、报亲恩”的 感情一路前行的。 以后的经历就是平常人 的经历,负笈求学产成家 立业,也行有万里,纵浪 大化中,碌碌半生,无大 用亦无大为,但所幸心中 始终珍藏家乡白马湖上的 一轮秋月,不求湖广,而 求其清:不求月圆,而求 其明。半百年纪,以八十 寿计,人生的下半场也已 过了四分之一,厚度也有 了一点,就如那品质一般 的酒,藏它个十年、二十 年,也会因为岁月的沉淀 而醇厚,自然地发出丝丝 幽香。我就是那一般品质 的酒啊,这个年纪,走了 不少的路,交了不少的人 ,也读了一些书,经历了 一些坎坷离愁,自然会有 些感思、感慨、感悟,涌 上心头的东西多了,就有 一种下笔的冲动,似乎又 回到年少作文获奖的情景 。于是就有了我的“世玉新 语”的公众号,有了60多篇 的随感,有了现在的这个 名日《且行且思》?“的集 子,而完整的散文集,是 必须要有个序的,这个序 如何写?思来想去,我觉 得还是从杂然纷呈的篇目 中去找找“魂”吧,搜寻那最 能表达我的,心迹、体悟 的关键词。 我的首选关键词是“宽容 ”。我半生钟爱《红楼梦》 ,上大学时认真读过周汝 昌的《红楼梦新证》。《 红楼梦》赋予我们的东西 太多了,中年再读,能读 出的最大体会恰是蒋勋所 言“处处是宽容”,而这种“ 宽容”的品质集中在贾宝玉 的身上,润透于那些细节 的真实中,也落在我的笔 下的思考。“宽容”首先是一 种做人的美德,不只是肚 里能撑船的“宰相们”被称道 的,那些普通人,如我的 与世无争,“仁而寿”的外公 ,“上顾老、下顾小”的母亲 ,和睦乡里、受人尊敬的 父亲,他们不仅给了我生 命,更给了做人的尺度, 如何适人而后适己。为政 者的“宽容”更具有示范和引 领意义,我的笔下对历史 人物的呈现多立足于此, 有“伟大的中和者”周恩来, 有容忍面诤、仁治天下的 宋仁宗,有举贤任能、调 和上下的萧何、房玄龄、 李善长等等,当然也有对 我佩服的本家皇帝朱元璋 不够宽容的讽劝:“毕竟有 收还有放,放宽些子又何 妨?” 宽容文化的形成是建设 和谐社会的大道 导语 且行且思,更年青的时候,更多是将“行’理解为“行万里路”“行者无疆”的“行”,因此渴望走出家乡、走出白马湖,在行走中感受快意人生。后来渐行渐思中感悟到,真正的“行”不只是身体在物理空间的移动、振作,还包含更高意义上的“精神的运动”,或许就是古人所说的,虽静处斗室,亦可神游八极。不然为什么康德终生几乎没有走出哥尼斯堡,而成为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本书的表达形式不拘一格,或叙或议论,或写实或抒情,文字力求平实。真实、真情中有真我,当中有深沉的感思,又保持一种平实。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引人深思与启发的好书。 精彩页 外公去世已有四年多了,他去世时九十六高寿。有时不特意想起,觉得他还活着,还坐在躺椅里,手里措着半旧的收音机,眯着一双近平失明的眼睛,在听着淮剧、评书、养生之道什么的。 古人说:仁者寿。这正应了外公。从外相上看,他身材魁梧,头大,耳大,慈眉善目,一脸的佛相。我听闻的和我记忆中的外公,对人十分和善,几乎没见他动过怒,宁可自己吃亏,也不得罪人。他在五六十年代时做过大队会计,做账很仔细,也很清爽,他的那套古法量El,--也是被大队一直用了好多年。地有肥薄,人也有善和不端之分,听母亲说过,那时和他一起做会计的人有一个不干净,为了掩盖糊涂账,故意纵火烧了会计室,旁观者有清楚的都没有去救火,唯独外公在别人认为有点犯傻,竟不顾火势,一人j中到室内,将还没有烧掉的账本抱了出来。听母亲说外公回来后,外婆和他狠狠吵了一架,但外公一直还是那个外公,公道、仁厚,人可负我,我不负人。 儿时,一放寒假,我是一路小跑到外公家,有时过年都不回家,实际两家距离也不过二里地。最开心的是过年前外公带着我和表弟一起到镇上赶集。一人2毛钱吧,在镇上那个老澡堂里洗个热腾腾的澡,擦了好多日子积下的污垢,一身的轻松,然后外公自己找人捶背,哼个小曲,给我和表弟一人2毛钱,到澡堂外的街上玩耍,买好吃的。记忆最深的还是南街上那家卖油端子的,面粉、萝卜丝做的,在油锅里一炸,端上来,油滋滋地,冒着香喷喷的热气,吃在嘴里,真是人间至美。又趁着赶集的热闹,满大街到处跑跑,累了,再回到澡堂,外公也起来了,穿上棉袄,我们跟在他后面一路嬉闹回家,那时真觉得高大的外公就是一座幸福的山。 在我们村里,外公算是有点文水的了,算得上耕读传家。外公有“三宝”,一是背了一肚子古诗,二是打得一副好算盘,三是会做米酒。靠这三宝,他把舅舅和我们两家人连在一起。不过他还是有区别地传授这三宝的,做米酒传给了我母亲和舅妈,打算盘主要传给了舅舅和我哥。他有一套自己的口诀和技巧,为让你学会,他的办法就是,一逮着你,就让你背口诀,拿出那个磨得光亮的老算盘让你当着面打。偷懒贪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哥学着学着也会嫌烦,会找借口开溜,甚至有多长时间不到外公家。但外公也不生气,下次遇到还是拉着你过来背El诀、打算盘。就是在这烦来烦去的口诀和算盘声中,舅舅继承了外公的衣钵,成了村会计,后又成了村长,我哥二十来岁就做了镇里渔场厂长。 背古诗落到我头上,一开始以为比打算盘要容易一点。也没有书,全凭外公的记忆,他把古诗抄在纸上,然后让我跟着他后面读,他读的时候,眯着眼,时不时点头,有时还哼唱,已经入了境了。外公还给我讲古诗的押韵和对仗,我至今能记下的主要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入门口诀了。而他教我的诗中,印象最深的还是王维的那首《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也是从这首诗,刚有点开蒙的我隐隐约约感受到一些深沉的东西、诗外的韵味,就好像是远望乡村墟落,那一缕炊烟袅袅升起的那种感觉吧。 我后来能对读书有些兴趣,考上大学中文系,若论家人的影响,一是初中毕业的父亲,他买的那些三国、水浒、西游还有《三侠五义》什么的,确给我童年带来无限乐趣;再就是外公的那些诗了,可惜小时的无知,我后来把他工工整整抄录在纸上集成一本的诗随手弄丢了。今天如在,一定把玩摩挲,在泪光盈盈中依稀可辨外公坐在藤椅中,摇着脑袋.哼着唱着,陶然忘怀的样子。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