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仿照宋人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而名为《九家读杜诗》,收录宇文所安、田晓菲、艾朗诺、倪健、王德威、罗吉伟、陈威、潘格瑞、卢本德九位学者,从九个角度对杜诗进行细读的文章,致力于在杜甫“儒家诗人”“诗圣”“诗史”等宏大光环下,挖掘出他另一幅真实而复杂的诗人形象。 作者简介 田晓菲,哈佛大学东亚系中国文学教授,《早期中古中国》(Early Medieval China)杂志主编。著有《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神游: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中国的行旅写作》《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秋水堂论金瓶梅》《“萨福”:一个欧美文学传统的生成》《影子与水文:秋水堂自选集》等。英文译著包括《微虫世界:一部太平天国回忆录》《颜之推集》。参与撰写《剑桥中国文学史》《牛津中国现代文学手册》,参与主编并撰写《牛津中国古典文学手册(公元前1000-公元900年)》。曾担任哈佛大学东亚地域研究院主任,获哈佛大学卡波特奖、哈佛大学文理研究学院门德尔松优秀导师奖、美国学术团体协会孟旦百年中国艺术人文研究课题奖。 目录 中文版前言 导论 第一部分 故里·地方·帝国 壹 重建家园:杜甫和诗歌的成功 贰 诗的“想通”:论《解闷十二首》 叁 历史的渠道:杜甫夔州诗的纪念与沟通 肆 反讽的帝国 第二部分 诗歌与佛教 伍 避难与庇护:杜甫如何书写佛教 陆 饲凤:“秦州-同谷组诗”的佛教观 第三部分 接受与再造 柒 困难之源:阅读和理解杜甫 捌 明清绘画中的杜甫诗句 玖 六个寻找杜甫的现代诗人 参考文献 本书作者简介 序言 本书所收的九篇论文, 来自于2016年10月在哈佛 大学举办的杜甫国际研讨会 。这次会议得到了美国美仑 基金会(Andrew W.Mellon Foundation)、哈佛大学费 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哈佛燕 京学社、哈佛大学东亚语言 与文明系的慷慨赞助。感谢 东亚系和费正清中国研究中 心的工作人员,以及当时的 东亚系博士生寇陆和Kate Monaghan为会议的成功举 办所做的一切。感谢所有论 文提交者和讨论者的参与、 本书两位匿名读者的评语, 以及东亚系博士生Dominic Toscano为准备本书英文索 引提供的帮助。感谢香港大 学出版社前策划编辑Eric Mok早在这个项目开始以前 就给予的热心鼓励,感谢 Joan Vicens Sard和Clara Ho二位编辑以及其他编辑 人员的高效率和专业精神。 感谢中文版的译者,特 别需要说明的是两位译者的 重名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 的刘倩老师负责“导论”以及 第一、三、四、五、七篇论 文的翻译,而第九篇论文的 翻译则由目前在英国华威大 学任教的另一位刘倩老师完 成。杨力坤(斯坦福大学) 负责第八篇的翻译。我本人 负资了第二、六篇的翻译, 并对“导论”进行了校订。感 谢北京三联书店的钟韵编辑 为此书中文版面世而付出的 努力。 本书的英文书名为 Reading Du Fu: Nine Views,直译是《阅读杜甫 的九种视角》,中文书名《 九家读杜诗》是对宋代杜诗 注本《九家集注杜诗》的回 应,它旨在表示两层意思: 一,阅读和诠释是一个永远 都在不断进行的过程,因为 一代一代的读者、一个一个 的读者,都全不相同,而文 学作品的意义乃是作者和读 者共同的生产和创造,就存 在于作者和读者不断更新的 相接之中;二,这本书里的 文字,是“读诗”的结果,老 杜只存在于他的一千多首诗 篇里,如果人们不再读他的 诗,那么诗人就已经死了, 只留下一个没有意义的空名 。如果这本书里的文字,能 够激发读者重新打开杜集、 重新回味杜诗的意愿,就是 对编者最大希望的满足。 田晓菲 2022年元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