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伴随着五千年文明的熏陶和洗礼,在多民族交流融合的环境下,孕育出了奇妙独特的人文景观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本书通过“传统工艺”“民族风貌”“鬼斧神工”“地方风物”四个分辑的图文描述,以现代人的目光重新审视这些传统民俗风尚的来龙去脉,同时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一起走进书中妙趣横生的传统文化世界吧。用我们的传统点亮中国,让我们的文化走向世界! 目录 传统工艺 绵绵细纸出铅山 三分画,七分裱 风格各异的刺绣 摸摸虎头,吃穿不愁 盐是百味王 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 兵马未动,大酱先行 “饸烙”背后学问多 油纸伞:撑起一片诗意的天空 花馍:特殊使命的馒头 西湖龙井茶的采摘与制作 民族风貌 三月三歌圩 赛乃姆:自由活泼的灵动之舞 傩戏:古老的祈愿与表演 妈祖的传说 干栏式建筑:因地制宜的居住智慧 百褶裙:摇曳灵动的民族服饰 孔明灯:放飞希望 打髀殖:历史悠久的投掷游戏 侗族风雨桥:挡风遮雨的人生桥 侗族大歌:天籁般的合喝 晒秋:五彩缤纷的收获 鬼斧神工 冰窖 花山岩画 榆林窟 云南石林 西湖美景:断桥残雪 地方风物 面人儿 中国剪纸 禹州钧瓷 布贴画 石头画 凤翔泥塑 绵竹木版年画 金镶玉 蜡染 春盘 巧果 竹壳雕 豌豆糯米饭 油茶面 苦菜 酸梅汤 冰糖葫芦 四喜丸子 导语 56个民族56朵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冢。 二十八,把面发,打糕蒸馍贴花花。 摸摸虎头,吃穿不愁:摸摸虎背,荣华富贵。 《民俗风尚》主要包括:传统工艺、民族风貌、鬼斧神工、地方风物四部分内容。 精彩页 我国古代的书画大多创作在宣纸或丝绢上,时间久了,很容易损坏,要想让它们长期保存,并更加美观,增强艺术性,就离不开装裱。民间有句俗语,“三分画,七分裱”,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清代曾有人说,书画作品如果遇不到名家装裱,即使是破烂不堪,也不能急着随便找人装裱,否则就是“灭其迹也”。 装裱的专称是“裱背”,又称“装潢”“装池”。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的装裱技艺就已经伴随着书画业的发展而产生。随着装裱技艺的不断演进,装裱逐渐成为一门独特的传统技艺。为了更好地将装裱技艺传承下去,很早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对装裱的制作、防腐、用纸选择,以及字画的除污、修补、染黄等技艺进行文字记录。到了明代,已经有专门的装裱著作出现了。 装裱可分为原裱和重新装裱等。原裱是将新创作的书画作品按程序进行装裱。装裱程序大有讲究,包括托底、修补、大托、晾干四大步骤。人们把书画先铺在木板上,刷上水,然后进行修补,把残缺的地方修补好,破损的地方用水刷上去,重新画好。接着,用水大面积地刷上去,大规模地修补。全部修补之后,把画作连同木板竖起来,晾干,这样就完成了基本工序。这个过程要求十分严格,不能有分毫差池。工匠们需要使用排笔、棕刷、裁纸刀、界尺、启子、砑石(亦称磨石)、蜡板、剪刀、美工刀、掸子十种工具相互配合,过程十分复杂。装裱后的制成品有立葫、中堂、对联、横披、条屏、镜片、扇面、手卷、册页等多种样式。 重新装裱是对原裱效果不好或是由于保存不善而导致受潮发霉、空壳脱落、虫蛀鼠咬、糟朽断裂的书画进行再次装裱。经过重新装裱的书画,生命力会延长。当然,重新装裱也存在一定风险,一旦装裱失败,就会对原件造成更大的破坏。古人说:“古迹重裱,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 唐太宗李世民十分重视裱画,指定装裱名家王行直专门负责装裱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和历代名画,还让褚遂良、王知敬监领其事,足见其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宋微宗时设立画院,装裱家是文思院六种待诏之一,中国书画装裱技艺自此传入了民间。中国装裱技艺有京裱、苏裱和汉裱等派系。北京装裱,简称京裱,是我国书画装裱的主要流派之一,在装裱特色方面趋向于高端华贵,厚重大气,常用锦缎作边,外饰惊艳,以浓妆重抹为鲜明特色。苏裱指的是苏州的装裱。江南地区历来多才俊,文化艺术繁荣,装裱行业得以蓬勃发展。苏裱讲求细腻逼真、纹丝不差。可杰喜指的罢黹汉的书画装裱枝艺,汉裱的历史虽没有京裱、苏裱那么长,但是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装裱技艺,汉裱独具匠心,风格卓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作为一种传统技艺,装裱的工序特别繁杂,操作性非常强,一般人不容易掌握,那些重要的知识往往都保存在有经验的老匠人心中,依靠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如果想学习装裱,得先找师傅,被师傅选中了,才能拜师学艺。按照古礼,学徒拜师时要举行隆重的拜师礼,摆上供桌,先拜祖师爷。谁是装裱业的祖师爷?历来说法不一,有造字的仓颉、大儒孔夫子、造纸的蔡伦、画圣吴道子等。学徒在学艺期间要练毛笔字、学打算盘、练记账、学画、熟悉绫绢等,一般要经过3年左右的刻苦学习,才能把装裱的基本技艺学到手。 P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