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现今的土壤之中,审美只能充当未来生活的种子。当然,未来生活的种子并不是静默等待,成长的养分来自与周围各种生活观念积极对话。文学作品负责开启这种对话,文学批评的审美主义解读促使这种对话持续扩大,并且进入各个维度的纵深。对话并不是也不可能停止在某一个匆忙的结论之上,而是持续展开为丰富的过程,并且形成思想张力。这也是我更愿意使用“博弈”这个词的原因。 文学在当前新型的文化结构内部占有何种位置?本书从文学的“审美”与“历史”、叙事话语及文学批评的角度出发,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目录 第一部分 文学:审美与历史视域 第一章 文化结构、现代性:文学的位置 第二章 文学:概念建构与大众娱乐 第三章 挑战与博弈:文化研究之后 第四章 审美主义及其历史视域 第五章 文学批评与“历史”概念 第六章 “历史化”的构想与矛盾 第七章 文学理论:若干命题的内涵、联系与延展 第二部分 古典与现代:叙事及其虚拟空间 第八章 雅、俗之辩 第九章 “趣”:跨越古典与现代 第十章 讲个故事吧:情节的叙事与解读 第十一章 摇摆的叙事学:人物还是语言? 第十二章 乐观的前提:袪魅与复魅 第十三章 虚拟、文学虚构与元宇宙 第十四章 网络加持与文学批评谱系 第三部分 阐释:开放与边界 第十五章 文学批评:八个问题与一种方案 第十六章 开放的解读及其边界 第十七章 作者、读者与阐释 第十八章 阐释的共识——读张江教授《论阐释的有限与无限》 附录:数学语言的局限 第十九章 阐释的辩证平衡 第二十章 文学批评、阐释与意义空间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