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库切评传(他与他的人)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敬慧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上篇主要介绍笔者与之交往、近距离所观察到的库切,目的是展现一个多维立体的作家库切。中篇则是通过解读库切近些年的文本,特别是他的耶稣三部曲系列,具体剖析库切文本中具有反思性和批判性的后现代社群观念建构过程。下篇侧重从中国学者的角度将库切作品与其他相关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作者简介
王敬慧,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外文系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会副会长。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翻译研究,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世界文学经典研究和澳大利亚研究。主要学术专著及译著包括《永远的流散者——库切评传》、《纳尼亚世界的构建者:C.S.刘易斯传》(合译)、《后现代与大众文化》(合译)、《人性记录》、《福》、《J.M.库切传》、《耶稣之死》和《中国楹联艺术》等,发表英语、汉语及荷兰语学术论文50多篇,曾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挪威、意大利和俄罗斯进行访学和讲学。作为文学评论者,她在多家报纸发表文章研读经典作家与作品,并主持多个国际会议、讲座以及文学与跨文化研究项目。
目录
上篇 库切——其人
第一章 在传记和《夏日》中还原库切七幕人生
一、读儿童百科全书的少年库切
二、从文本中探寻库切的成长
三、外省人从有界到无界
第二章 库切访华实录与后续
一、库切在中国吃素食
二、库切的素食观
三、为动物福利抗争与发声
四、细心周到的客人
五、关切作品中文版
第三章 摄影爱好者库切
一、60年后的回望
二、图文并茂的童年
三、照片与历史
四、经典图书的作用
第四章 作为文学批评家的世界主义者库切
一、经历身心困惑的早熟男孩——社群的错位体验
二、苦苦思索的迷茫青年——社群的分解
三、超越国别、性别及生死的思想者——社群的爆燃
中篇 库切——其作品
第五章 后现代社群理论梳理
一、小说中的社群的概念界定
二、社群理论文本分析实践
三、社群理论与库切作品
第六章 《耶稣的童年》——家庭教育
一、移民新生活
二、关于母爱的思考
三、爱不是绑架孩子教育的借口
四、父爱的平衡作用
五、语言的作用
第七章 《耶稣的学生时代》——学校教育
一、大卫学校的选择
二、教育的内容包括纠错与改错
三、教育包括价值判断标准的传输
第八章 《耶稣之死》——社会教育
一、对话卡夫卡
二、对话塞万提斯
三、对话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九章 外省人三部曲与耶稣三部曲的互文——从有界到无界
一、爱是创作的动力
二、亡者归来
三、代际冲突
第十章 《等待野蛮人》——从小说到电影
一、从《等待野蛮人》文本思考异质文学的“蛮”性
二、去“蛮”性与多元文化视角
三、编剧J.M.库切与他的电影《等待野蛮人》
四、库切对小说的新旧思考对比
下篇 库切——其同道
第十一章 库切文论中的同行
一、在雾中探索文学与未来
二、评论,如水般灵动
三、自我是一切文学的源泉
第十二章 库切与易卜生——社群中的孤独者
一、写作是家园
二、乌合之众
三、“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正是最孤独的人”
第十三章 库切与彼得·凯里——世界即是他乡
一、当代澳大利亚文坛两位重要流散作家
二、两位流散作家的新文化视角
三、文本事实与虚构界限之消融
四、超然他者化视角再思考
第十四章 《小于一》——布罗茨基与库切的文学理念交集
一、人生“漆黑如针胆”———五十年前两位诗人灵魂的呼应
二、“感人”是文学创作的不二法则——库切比较欣赏《小于一》的缘由
三、从诗,到散文,再到音乐——是否需要分伯仲
四、艺术经典所传承的爱与担当——关于《小于一》的思考
第十五章 库切评菲利普·罗斯作品——当社群遭遇瘟疫之灾
一、瘟疫的反复性
二、恐惧的必然性
三、心理疏导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敬文学社群理论研究先驱——米勒教授
附录二 库切作品目录英汉对照
附录三 库切大事年表
后记
序言
本书文本研究的理论基
础主要来自希利斯·米勒
(J.Hillis Miller)关于小说
中的社群理论研究①,特别
是《小说中的社群》
(Communities in Fiction)
和《社群的爆燃:奥斯威辛
前后的小说》(The
Conflagration of
Communi-ty: Fiction before
and after Auschwitz)。米
勒在《小说中的社群》中通
过具体文本分析提出了被重
新定义的现代社会的社群(
community)概念。他认为
是社群的错位(dislo-cation
)、分解(dissolution)和
爆燃(conflagration)构成
了“现代社会最痛苦而严峻
的证词(testimony)”。文
学社群的概念不是米勒首先
提出的,更早可以追溯到雷
蒙德·威廉姆斯(Raymond
Williams)、马丁·海德格尔
(MartinHeidegger)和让·
卢克·南希(Jean-Luc
Nancy)等人。但是米勒首
先运用这一理论大量分析文
学作品,他的文本细读方式
给笔者很多启发。笔者认真
研读米勒所写的文章,研究
他如何用后现代社群理论对
特罗洛普、哈代、康拉德、
伍尔夫、皮钦翁和塞万提斯
的经典小说进行评论,体会
其如何识别小说中的社群表
现。对这种虚构的非实体化
社群的研究目的,用米勒的
观点说,就是“以新的方式
看待自己所在的社群,并做
出相应的改变”。笔者遵循
本体阐释的思路,学习和参
照米勒的研究方法,着力点
在于对库切文本的比较与分
析以及作品与作者的关系研
究。研究库切文本中的社群
概念就是研究他如何在小说
维度里关注当下人类的需求
——人性的光辉与坚韧、优
雅的情怀。
本书用“后现代社群”这
个关键词,主要原因是笔者
希望明确标识,本书的理论
背景属于后现代主义研究范
畴。尽管作为后现代解构主
义文论大师,米勒在进行社
群理论阐释和应用时没有使
用后现代这个字眼,但是笔
者认为严谨起见,对库切作
品的研究应该清楚界定为后
现代社群研究。
本书是笔者关于库切研
究的第二本专著,距离前一
本书《永远的流散者:库切
评传》①的出版过去了十多
年的时间。如果用“错位”“
分解”和“爆燃”这三个关键
词来评述这两本专著,前一
本书关注的主要是库切文本
中的“错位”和“分解”,而这
本书则是关注“爆燃”,如果
不用目前的标题,笔者曾经
想给此书起的另一较长的书
名是“从《小说中的社群》
到‘社群的爆燃’——《耶稣
三部曲》”,因为本书的主
要研究内容是库切移民澳大
利亚之后的创作,特别是他
最近七年出版的耶稣三部曲
系列作品。在笔者看来,耶
稣三部曲系列作品是库切“
外省生活场景”三部曲——
《男孩》《青春》和《夏日
》的爆燃版本,展现了库切
宏大的叙事技巧与视野。他
的文学表达已经超越了自传
体小说的表现形式,视角在
民族国家体系之上,直接思
考人类作为整体的社群存在
问题。
本书希望通过继续对库
切作品与学术研究的梳理,
向读者间接展现世界文学以
及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的具体
脉络。纵观对库切在澳大利
亚、南非、美国、英国以及
欧洲各国学术机构的生活和
工作经历的梳理,也呼应本
书研究框架所认同的有关后
现代社群的三种不同状态:
先是错位状态——竭尽全力
向中心处靠拢(滞留英国与
美国的十年);然后是分解
状态——流散在世界各地、
陷入自我身份的认同困境与
思考中(游历在南非和其他
欧美各国之间的三十年);
最后是爆燃状态——完全接
受了流散所带来的“无家可
归性”(homelessness),
形成了全球化世界公民意识
(定居澳大利亚的十几年)
。在澳大利亚的这一阶段,
库切从有界到无界,在文本
中拓展了一个更加多元文化
的社群空间,他可以超越国
别、民族甚至性别的界限,
更自如地怀疑既定的标准和
真理,重新思考怎样才是更
合理、更人道的社群状况,
以及什么是真理,等等。在
这样的思考中,自我认同就
不仅是简单地寻找或靠近可
依赖的认同对象,而是对于
对象本身和自我这个认同主
体都有所调整。这样的认同
过程,表面上是解构的,本
质上是建构的。
库切一直喜欢用第三人
称的形式来进行作品创作,
甚至在他的诺贝尔文学奖获
奖致辞中,他也用第三人称
的题目:“他与他的人”来阐
释他的创作理念。其中一段
可以用来寓意作者与作品中
人物之间的关系:“他们像
两艘驶往相反方向的船,一
艘往西,一艘往东。或者更
确切地说,他们是船上做苦
力的水手,各自在往西和往
东的船上。他们的船交汇时
贴得很近,近得可以抓住对
方。但大海颠簸起伏,狂风
暴雨肆虐而至,风雨冲刷着
双眼,双手被缆索勒伤,他
们擦肩而过,连挥一下手的
功夫都没有。”所以本书的
主旨是研究库切之“他与他
的人”,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是全面理解库切这位经典作
家的人生历程(特别最近十
年),其次是详细分析他的
作品以及作品可以指涉的文
论背景与后现代社群的构建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题目为:库切——其
人;中篇题目为:库切——
其作品;下篇题目为:库切
——其同道。上篇主要介绍
笔者与之交往、近
导语
本书展现一个多维立体的库切,通过解读文本剖析社群观念,将其作品与其他相关作品进行比较分析。笔者遵循本体阐释的思路,学习和参照米勒的研究方法,着力点在于对库切文本的比较与分析以及作品与作者的关系研究。研究库切文本中的社群概念就是研究他如何在小说维度里关注当下人类的需求——人性光辉与坚韧、优雅的情怀。
后记
从2007年笔者写完第一
本《永远的流散者:库切评
传》,到今天完成第二本库
切专著,已经过去了15年。
可以说,此书是15年的阶段
性研究成果。
除了附录里对米勒教授
的感谢之外,笔者首先要特
别感谢库切,因为他的文本
给笔者带来了非常充实和幸
福的研究历程。在此期间,
除了研究库切文本之外,笔
者还翻译关于库切的另一本
传记《J.M.库切传》(57万
字)、他最新的一本文论集
(包括他从2006年到2017
年间发表的23篇论文)和他
所创作的小说《耶稣之死》
。另外,笔者也负责审译了
《库切摄影集》的中文翻译
版。
这本书能够完成,笔者
还要感谢清华大学的领导、
前辈和同事,没有各位宽广
的人文视野、博爱的情怀,
没有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与
学术支持,没有良好的学术
休假制度,笔者不可能平安
地在异国他乡修订和完成这
本书稿。要感谢的清华人太
多,如果一一列出来,这个
单子要几页长。请相信,我
记得各位给我的每一次的帮
助和支持。是你们让我更多
地了解和感悟清华行胜于言
的校风,是你们让我心中充
满温暖和力量,是你们让我
满怀感恩之情、幸福地做学
术,然后快乐地与清华学子
分享收获,把知识和爱传递
下去。
我深知自己在浩如烟海
的文学研究中有多么肤浅和
渺小,所以并不是很积极地
去表达。也因此特别感谢上
海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
、云南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
等高校的学术同道的讲座邀
请和鼓励,还有《新京报》
《文艺报》《光明日报》《
北京日报》《品味经典》《
英语学习》《比较文学与跨
文化研究》《山东外语教学
》等期刊、报纸刊发我的文
字。这些内容累积起来构成
了此书的主体部分。
当然,我还要感激家人
的理解和支持。15年前那本
书的后记里,感谢的家人里
面还有父母健在的,现在尽
管他们不在了,但是他们的
爱依旧在。就如同库切在接
受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讲前问
过的一个反问话,“如果不
是为了我们的母亲,我们还
会为谁去做那些争取获奖的
努力呢?”我们所做的一切
其实源自我们曾经感受到的
爱,特别是父母的爱……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让我
感受到爱、激励我前行的人
们,有你们的鼓励,我的库
切研究会继续下去。
精彩页
第一章 在传记和《夏日》中还原库切七幕人生①
2009年,J.M.库切出版《夏日》,这是他创作的第三本自传体小说,与1997年出版的《男孩》和2002年出版的《青春》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在《夏日》中,著名作家库切已去世,有一位年轻的传记作者文森特到世界各地探访库切昔日的亲人、朋友、同事和情人,来为这位已故作家写传记。在现实生活中,到本书截稿时止,关于库切的传记有三本,第一本书是笔者在2011年出版的《永远的流散者:库切评传》,第二本是2012年约翰·坎尼米耶出版的《J.M.库切传》(J.M.Coetzee:A Life in Writing)②,第三本是2017年大卫·阿特维尔出版的《用人生书写的J.M.库切:与时间面对面》(J.M.Coetzeeand the Life of Writing:Face to Face with Time)③。这些传记和库切的自传体小说一起虚虚实实地勾勒着作家库切的人生。
莎士比亚说过人生是一场戏剧,世界是一个大舞台。舞台上有不同的角色,但是相同的是多数人要经历七幕人生——从婴儿到学童、少年、情窦初开时、中年、暮年,再到垂垂老矣,回到如婴儿般的阶段。库切的作品总会让人想起人生的不同阶段,比如他的《耶稣的童年》《耶稣的学生时代》《男孩》《青春》《夏日》和《慢人》等,单是名称就会让人联想到人生的不同场景。库切曾在《双重视角:散文与访谈集》中说过:“从广义上讲,所有的写作都是一种自传:不论是文评还是小说,你写的每一样东西在被你书写的同时也在书写着你本人。”①但是不能否认,与小说相比较,自传可以给作者更大的空间来装饰事实的真相。而第三方的传记可能会更大程度地还原事实,填补真空。
一、读儿童百科全书的少年库切
库切是一个特别注重自己私人空间的作家,他不喜欢谈论自己和自己的作品,也不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南非的某位记者在库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在报纸上写了一篇报道讲他的私事,而非他的文学成就,原因就是库切拒绝接受他的采访。库切也不喜欢参加颁奖活动,他两次获得布克奖(1983年和1999年),都未亲自去伦敦领奖,为此,人们一度猜测他可能也会拒绝出席在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好在最后,库切出席了此次颁奖,并做了一个充满哲学内涵的受奖演讲——“他和他的人”。在读出他的讲稿之前,他想象着回到儿童时代,向他的妈妈汇报他获得了大奖。而他的妈妈会说,“那很好。但是现在,先趁热把胡萝卜吃掉。”库切也曾在另一次演讲中介绍过他在儿童时代读过的一套二手儿童百科全书,然后他困惑地在这套百科全书中看到《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不是鲁滨孙·克鲁索,而是丹尼尔·笛福。他看到小说的封面上明明写着是鲁滨孙自己的故事。
库切的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演讲也是以丹尼尔·笛福为主角,并大量借鉴了他写的作品,包括《瘟疫年纪事》(Journal of the Plague Year)和《环游英伦岛》(Tourthrough the Whole Island of Great Britain)。“库切与笛福”“笛福与鲁滨孙”“鲁滨孙与星期五”,听众在一组组的他与他的人中思考,而如何理解“他与他的人”,也是本书研究的重点。
媒体人所描画的库切与笔者所见到的库切是不一样的。库切对于真诚的库切研究者,会坦诚对待,并尽力提供支持。笔者因为翻译和研究他作品多年,一直与他保持密切联系。2007年,笔者亲赴澳大利亚,与他讨论关于撰写有关他评传的体例并请他授权使用一些历史图片等。对此他都非常配合,特意从自己相册中的老照片中选了不同时期的个人及主要家庭成员的照片,扫描以后发送给笔者,并明确说明其中大部分从未向世人公开过。出于对库切的尊重,笔者在出版的传记中,一直避免触碰任何库切的隐私问题,撰写的首要原则是从他发表的文本出发。
二、从文本中探寻库切的成长
2013年,库切来中国参加为期一周的中澳作家论坛。交流中,他向笔者提到在南非高校的同事坎尼米耶教授已经写完了一本700多页的关于他的传记。浙江文艺出版社决定买入版权,并和库切敲定由我来翻译该书。拿到样书后,我发现,该书的章节分布与我已经出版的评传是一致的,不同之处是,我的库切评传以文本为出发点,落点是库切文学思想的建构;而坎尼米耶的《J.M.库切传》以访谈和信件为基础梳理库切的生平,事件更加翔实可靠。阅读该书,就像看一幅卷轴画,从打开部分看到的景致已经令人流连忘返,然后又有更多的风景与人物,让观画者不断点头称是。坎尼米耶的这本库切传记里也有一些读者和学者希望更多了解的内容,比如婚姻的破裂、儿子的英年早逝、对女儿婚姻的不满等,但有必要指出的是,作者介绍这些内容的目的并非暴露小道消息以求关注,而是希望通过背景的介绍,让读者了解库切文学作品创作的一些情感起源。
说到库切的七幕人生,也许有人会产生质疑,因为对于一位仍在世的作家而言,他人生的第七幕似乎还未落下。其实,这“第七幕”已经在他的小说《慢人》中有所体现。该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自行车骑行爱好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5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