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北平农业机械厂第一任厂长鲁梓原代表北平军管组来到一处旧厂区,他实地考察,带领原厂剩下来的工人们一道在残垣断壁的土地上把工厂的厂房建起。在总工程师李中功的配合下,响应建国初期国家的“农业机械化”号召,开始了新一代的农业机械研究与开发。全厂领导与技术人员及工人们日夜奋斗,在细致入微、实事求是的作风中,人们奋不顾身、以一种像红犁一样“头拱地”、一往无前的精神,使产品最终获得了成功与认可。 这个厂是我国当年千百万国营工厂企业的突出代表,在国家“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一伟大进程中,自觉甘当一颗发挥积极作用的螺丝钉。 作者简介 张宁麟,1934年4月生。1949年6月进入华北农业机械总厂(后改名北京内燃机总厂)当学徒,做车工。195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总厂团委书记,共青团全国九大代表。在工厂劳动大熔炉里,时刻为广大职工的新中国主人翁精神所激励。在全厂为国家工业化、农业机械化事业始终追求做出更新更大贡献的艰苦创业中,受到革命意志、工作能力的培养和教育,锻炼成长。担任过生产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职工内燃机学院院长、教育处长、厂长助理。1994年6月退休。 目录 再版序 作者序 上篇 迎解放 红犁诞生 第一章 解放 街头看变化 相见恨晚 第二章 恢复生产 凝聚人才 差点儿踏上地雷 拉回丈二车床 献器材 第三章 开工啦 我们是国营工厂 想办法自筹资金 冲天炉出铁水了 劳动大合唱 第四章 与共和国同行 我们被录取了 师傅的话 参加开国大典 天津工业展览会 第五章 走党指示的路 退货事件 双薪风波 男友的牺牲 用心赶制手推车 第六章 走出作坊生产方式 变电室出事了 学习科学管理 新仓库管理法 第七章 红犁之歌 迎新 真是个好犁 全心全意造红犁 艺术家带来文化生活 工农联欢 唱响“红犁” 第八章 我国第一台联合收割机 干更需要的产品 敢不敢自己干 拼全力填空白 共青公园 下篇 头拱地 一往无前 第九章 跟着大跃进 在这两年里 《乘风破浪》 第一次看见他发火 先盖庙 后请神 平山填湖 也大炼钢铁 第十章 上马发动机 两难中做出决定 有压力互相鼓励 精心组织 一丝不苟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第十一章 压力加大 初试顺利 不能想得太容易 再扩建再加压 能活到五十岁就行 第十二章 困难重重 人人减定量 一步一步踏实前进 精减职工回农村 不等不靠 “吃饭”问题怎么办 第十三章 背水一战 天无绝人之路 迎着困难大会战 这堂课上了四年 三步走要加油 干什么学什么 第十四章 攻下65 大战八百台 新起点再出发 管理也要过关 最后的攻关在行动 广交朋友 第十五章 国家利益至上 专业化与拖拉机 “社教运动” 突破 拉出来遛遛 小配套大有利 还得要脚踏实地 第十六章 开启新征程 友谊比试 再上新产品 向大庆式企业进军 附Ⅰ:讲述十七年之后的一些故事 附Ⅱ:1.歌曲《红犁之歌》 2.歌曲《我们工农好兄弟》 后记 序言 中国共产党经过二十八 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在取 得全国胜利的前夜,毛主席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 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 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 长篇纪实小说《红犁》讲述 的正是新中国第一家农业机 械厂——华北农业机械总厂 建厂创业的故事。今年适逢 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 又逢小说《红犁》再版,作 者张宁麟邀我为再版作序, 我欣然接受。 一九四九年,土改后的 农民渴望尽快恢复生产。那 时,我国的农业生产遭受连 年战争和反动统治的破坏, 不少地方使用的还是两千多 年前秦汉时期的旧式农具, 而且大多损坏严重。这个工 厂的工人和知识分子在党支 部的领导下,决心改革旧农 具,为农民制造物美价廉的 最好产品,先后创制并生产 了八十多万部各式新农具, 其中“20号”步犁被农民兄弟 亲切地誉为“北京红犁”。 随着我国在“一五”计划 时期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兴起 和国营农场的建立,那种“ 面朝黄土背朝天”用镰刀弯 腰收割的劳动形式已远不能 适应农业发展的要求。当时 ,我国在外汇储备短缺的情 况下,仅一九五三年一年就 进口了九百五十多台联合收 割机。当这个工厂的工人们 知道了国内还没有一个厂家 能够生产联合收割机时,都 坐不住了,他们克服了许多 困难,攻克了技术难关,终 于制造出了我国第一台联合 收割机,填补了我国工业产 品的空白。以后,工人们响 应国家要十年解决农业机械 化的号召,不等不靠,敢想 敢干,决心用先进技术改变 千百年来只靠人力畜力的农 业生产方式,进而持续生产 出优质的柴油、汽油发动机 ,为拖拉机、汽车及多种机 械提供了成百万台、上亿千 瓦时的现代化的动力——内 燃机。这个工厂的创业故事 只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的 领导下,千万个工厂为使我 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 现四个现代化的一个缩影。 当年这个工厂的红犁艰 苦创业精神鼓舞了几代人。 讲好“红犁”故事,有助于当 代青年了解那个时代青年的 艰苦创业历程,为人民无限 奉献的坚定信念,为坚决改 变落后、追求先进、贡献最 现代化的产品的艰苦奋斗精 神。回想起当年工厂艰苦创 业及以后不断发展的动人场 景,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如 今时代不同了,任务不同了 ,但是新一代青年为建设祖 国而创新奋斗的精神是相同 的。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 那令人难忘的、热情劳动的 火红年代,而不断焕发出艰 苦奋斗的创新精神,我们更 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 努力!因此特作此序。 祝《红犁》再版成功。 沙叶 二零二一年一月十日 沙叶,男。1924年4月14 日生,1946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1957年任华北农业 机械总厂(后改名为北京内 燃机总厂)副厂长、厂长兼 党委书记。1982年调入国 家经济委员会,历任企业管 理局局长、纪检组组长(副 部级),兼任中国企业联合 会副会长、顾问。 导语 本书讲述了建国初期,一家农业机械厂创造并传承“红犁艰苦创业精神”的故事。 一九四九年初,北平刚刚和平解放,华北人民政府农业部在东郊建立了华北农业机械总厂。故事讲述了十七年间,这个厂是如何在一片废墟上诞生,从改革旧农具、创制新农具起家,几经努力,成为了一家著名的国营大型企业。其间,在党的领导下,干部、工人们为实现我国农业的机械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行设计制造了几十种农机具。其“红犁”更被广大农民赞誉为“北京红犁”,其自力更生、大胆创新更发展成为一种企业精神。全书歌颂了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开创我国农业机械制造历史的业绩。 本书以时间发展进程为主线,以工厂真实发生的主要大事件为基础,采用虚中有实的手法进行创作,书中虚构了厂名、人名,但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均脱胎于真实人物。 当年的“红犁艰苦创业精神”鼓舞了几代人。“红犁”的故事让我们得以了解那个时代青年的艰苦创业历程,为人民无限奉献的坚定信念,为坚决改变落后、追求先进、贡献最现代化产品的艰苦奋斗精神。 后记 《红犁》初版发行之后 ,听到一些意见,认为看到 了工厂里的人们在那个激情 燃烧岁月中的故事,但要说 是农业机械厂的创业史,好 像只是讲到了创业的开始。 应该说,我当时不是没 有想过这个问题,只是考虑 到续写接下来的故事会有一 定难度,何况自己年纪大了 ,能不能坚持完成任务,没 有信心。 但是,既然有人提出了 故事中的缺陷,思之再三, 也为了对那时的创业人尽一 份责任,所以,不管力从心 还是不从心,也不管写得好 与不好,自己都要下定决心 ,尽最大努力,把这个任务 担起来。 随着写作一步步深入, 脑子里的一些回忆片段渐渐 连贯起来,当年工厂里热火 朝天的生产情景不断重现, 人们燃烧的激情焕发出顽强 的奋斗力量,身处在为国家 工业化、农业机械化而奋斗 之中,习以为常地认为一切 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今天 读起当年这个厂的故事,能 感受到他们那种甘愿付出一 切,自觉奉献,忘我牺牲的 精神。故事娓娓道来,可歌 可泣,让人感动。 这里要说一说故事的另 一方面。 这个厂生产了现代化产 品,建成了现代化企业,这 是党和政府领导及全厂职工 努力的结果。但是,他们一 定记得,成功中有拖拉机厂 、汽车厂和配附件厂的贡献 ,也和兄弟厂密切合作分不 开。他们不会忘记,曾得到 有关建筑公司、高校、科研 机构的支持协作。在工厂急 于克服经济困难的时候,日 杂商店给予的帮助不可或缺 。在这些合作、支持、帮助 中,大家总是有一句话:“ 都是国家任务,咱们是一个 共同目标。”这是具有那个 年代特征的一句普通而真切 的话语。 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 是他们十七年的故事,可以 说他们已经取得了一个大战 役的胜利,他们为之奋斗的 事业还在继续。 邓小平同志说:“新中国 成立后头七年的成绩是大家 一致公认的,很了不起,今 天我们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 阐述。”又说接下来的十年 也“应当肯定”。 我做不了理论阐述,也 许《红犁》一书能作为这个 工厂没有辜负那个“很了不 起”年代的见证,也希望未 来能成为专家、学者从理论 上对那个年代展开研究和阐 述的一个素材。这促使了我 的写作加倍努力,写不好就 改,改好了再写。至于我编 写故事,任务完成得如何, 请大家尽情评说。 当书即将付印之际,特 向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表示 感谢。在完成书稿的过程中 ,喜蓝传媒给予了许多帮助 。为了成书,一些同志付出 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表 示谢意。 作者 二零二二年立春日 精彩页 街头看变化 一九四九年元旦。雪后,气温下降,天色还是阴沉沉地笼罩着人们压抑的心情,但似乎又有一丝生机和暖意在空气中酝酿着…… 临近傍晚,暮色苍凉,一股西北风袭来,吹散了街上的一切,小贩们的地摊刮飞了,商店提前关了门,有几个行人匆匆而过。 入夜,风声更紧,零下十几度的气温,胡同里早已冷冷清清,空巷中似有人影晃动,人们担心是露宿的乞丐在徘徊。 天气变化多端,围城下的百姓生活更是今天预报不了明天。 清晨起,德胜门外、广安门外的前线传来消息,国民党军队和人民解放军又发生了战事,枪炮声乱了一上午。有时,听到几发引起对方警觉的炮声过后,会从扩音器里传出喊话声:“和平!”“放下武器!” 在郊外,一家工厂的旧厂房内,原来的厂长带着几名国民党士兵正在抢运设备和物资器材,仓皇撤离,慌慌张张地厉声催喊道:“快,今天晚上都要搬干净,能装的都装车上,实在装不走的都砸了。” 在城里,物价天天涨,传说城里即将断粮,人心惶惶不安。 居民大院里议论纷纷,有人说:“听说蒋大总统退位还乡了,也不知是不是就不再打了?”有人又说:“听说和谈代表出城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谈成?” 正说着,一男一女两个青年人进来了。大妈大婶你一句我一句地:“小梁、小兰,你们俩一大早上哪去了?外面兵荒马乱的,真让家里人担心。”“外面情况什么样?都看见什么了?” 梁光幼说:“我们也就是想看看外面到底有什么变化,其实大街、小胡同还那样,就是人少,小兰你说是吧?” 肖小兰说:“也有个大变化,长安街头上有兵把守着呢,不让人走了。” 小梁忙说:“大妈大婶儿,你们也别害怕,据说是要在长安街上修飞机跑道,准备巷战,要不就是准备逃跑用的。” 一个年长的呵斥他说:“你小子见过什么?这打仗的日子我们经得多了。” 肖小兰紧跟着说:“还有一件事,大街上一个解放军也没看见,可中国人民解放军要接管城市的大布告却在街头贴着,你们说神不神?” 大家催着问布告上都写了什么,两人你说一句,我接一句地:“记得有一条,‘凡属国民党反动政府经营的工厂,均由民主政府接管,所有在工厂供职人员都要负责保护机器、资料,听候接管。有功者奖,破坏者罚。’” 大家听了都觉得这和平有希望了。 田景义说:“如果能把我那个厂接管了就好了。” 其实,北平军管会为接管这个厂已经组织了一个军管组,鲁梓原为组长,还有文君生和方乡等人,他们正认真地学习党的接管城市工作的政策指示。 讲到具体任务时,领导同志说:“依靠工人阶级尽快开工,恢复生产是当前的主要工作。建厂后,希望能把这个厂办成一个农业机械厂。”他还动情地说:“在南泥湾大生产时,大家靠的一把铁锹一个镐,那时同志们就说,全国解放了,一定要建一个农业机械厂,把农业搞上去,让全国人民都吃饱吃好。”他又着重地说,“这在中国历史上,可能是从来还没人干过的事,苏联就有了拖拉机城。” 几个人听了都觉得有些问题想问。方乡说:“这么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任务,不是打仗,也不是种地,咱们能干什么呢?” 文君生给她解释说:“工厂里有工人,有工程师,这就需要你好好向他们学习。” “那又不是上学校?”方乡还是想不明白。 鲁梓原说:“回答你的问题,到了工厂就知道!”他这么说,自己又何尝不是。对到这个厂的工作,既觉得陌生,又感觉十分新鲜,要让农民都用上机械种地,那是什么情景?他怀着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情,只想立即走上新的工作岗位。 领导同志接着说:“当年我们组织人民群众‘一手拿枪,一手分田,搞好生产’,如今,给你的任务是接管一个工厂,我们要把党的“延安精神’带到新中国的企业中,发扬革命战争年代敢打硬仗的光荣传统。未来新中国的建设工作中肯定困难不少,我们要带领工人们一起面对一次全新的、艰苦的创业。” 鲁梓原自信地说:“我们一定团结带领工人们向党交上一份优秀的成绩单。” 一月三十一日,解放军举行了入城式,北平宣告和平解放。街道上拥挤着欢天喜地的人群,家家都在忙着迎接、安排新的生活。 二月初的一天,立春节气过了,天上却又是一直飘着雪花。 胡同里,人们在家门口扫雪。 刘大妈端着一个小碗从油盐店里走出来,跟李婶儿招呼道:“今儿个打点儿芝麻酱,咱家小宝可爱吃窝头蘸芝麻酱了。平常舍不得,有时就是棒子面粥就咸菜,真担心这孩子长不结实。还听说一千元一斤的白面落到八百五啦,再便宜点儿我豁出去也称它一斤,给小宝烙两张饼,他得多高兴啊。” 李婶儿说:“可不,要是物价一天三涨的日子再下去,真不知道活成活不成了。” 王大婶儿边扫雪边跟李老师打招呼:“李老师,早啊,也扫雪那。门前不扫扫,一结冰,刚出门就滑一跟头,可不是玩儿的。” 李老师笑着说:“自己的事就要自己干。听说了没有,这胡同里要选举居民委员会,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