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莫奈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也是法国重要的画家之一,是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的杰出代表。其作品及艺术风格对后来的著名艺术家,包括波洛克、罗斯科、康定斯基、安迪·沃霍尔、大卫·霍克尼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书囊括莫奈的整个创作生涯,汇集了莫奈400余幅作品,包括《散步,撑阳伞的女子》《圣拉扎尔车站》《日出·印象》《干草堆》《鲁昂大教堂》《睡莲》《紫藤》等一系列经典画作,以及少见的早期铅笔漫画。莫奈一生都在追寻光影变化下的色彩表现,他注重画面的视觉表现和氛围表达,其作品充满了朦胧的静谧之美,却又散发出热情和活力。 作者简介 塞戈莱纳·莱·梅恩,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毕业生,曾任该院文学研究部主任与法国国家科学院(CNRS)研究员。现为巴黎第十大学楠泰尔校区艺术史教授,卢浮宫学院教师,法兰西大学研究院成员,莱.梅恩教授已出版众多有关19世纪法国艺术的专著。 目录 前言:时间的颜色 第一部分 当莫奈还是奥斯卡时 回忆与叙述:从自传到传奇 讽刺漫画 业余画作 结识布丹和最初的画作 第二部分 确立不同于库尔贝和马奈的个性(1859-1870年) 视角的形成 枫丹白露森林学校 与卡米耶和巴齐耶一起创作的大幅作品:油画与戏剧 新绘画的画室 第三部分 “真正的巴黎人在乡下” 1870-1871年的国际形势转折点 印象主义生活取景:从阿让特伊到韦特伊 市场的风险 印象主义还是日本风格 第四部分 地域空间的诗意 圣拉扎尔车站 诺曼底的海岸 博尔迪盖拉与荷兰 法国,美丽岛和昂蒂布的作品 第五部分 风景画大师的国际荣誉 克勒兹的品位(1889年)与回家 认可与竞赛 挪威与北欧国家的欢迎(1895年) 第六部分 系列画的革命 “千草堆”的制作 乡村系列画 “鲁昂大教堂” 第七部分 “画画的老疯子” 壮丽的泰晤士河:对透纳和惠斯勒(1899-1904年)的回应 “威尼斯”的光(1908-1912年) 吉维尼的迷人之处 睡莲 战争与和平 结论“我喜欢云……” 附录 生平年表 注释 参考书目 致谢 图片版权 序言 克洛德-莫奈(1840- 1926年)是一位卓越的印 象派画家,这个艺术流派于 19世纪70年代伴随“画商和 评论家系统”以及国际艺术 市场的快速发展而引领着潮 流。莫奈所受到的欢迎史无 前例,作品存于全世界最著 名的博物馆,在展览中展示 ,在艺术和艺术史书籍中转 载,被制作成围巾、雨伞等 各种衍生品。我的计算机里 推荐的七张艺术主题桌面当 中就有两张是他的画作的复 制品:莫罗-内拉东收藏的 《阿让特伊附近的虞美人》 (插图111、167)以及一 幅《睡莲》的细节图。有关 他的作品的文学评论极其丰 富,举办的画展更是数不胜 数。他的作品全集目录,附 以信件以及非常详尽的生平 ,曾经先以黑白形式出版, 随后转为彩色版本节略出版 ,并且被译为多种语言。 1995年,查尔斯-斯塔基在 芝加哥为其举办大型回顾展 ,吸引了90万人前往博物馆 参观,展品包括“干草堆”系 列中的6幅,活动不但进行 了媒体宣传,而且成功制作 了长篇的作品目录以及无可 指摘的生平年表。大卫-霍 克尼专门乘坐飞机前来,坦 陈自己花费重金观展,此次 经历让他对于莫奈有了决定 性的认识。这场名为“未知 的莫奈”的展览以前所未有 的多个角度展示了画家的作 品——讽刺漫画,青年和老 年时代的素描(插图9), 单幅画作和画册,自发创作 、作为草图或者准备重画的 原作。展览在伦敦取得巨大 成功,以至于被迫全天24小 时开放…… 在受众和商业领域之中 同时取得这样的成功,并北 没有不利的一面。必然有人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还有什 么必要再写一本新书介绍莫 奈,介绍这只“眼睛”——借 用塞尚那句赞赏却又恶毒的 名言来说,它“只是一只眼 睛,却那么不同寻常”,立 体派以及随后罗杰-弗开创 的现代派,历史编纂研究偏 爱的都是塞尚。应当讲述什 么才能避免做过多重复?编 写本书的第一个理由在于, 现存有关莫奈的专著很少, 并且莫奈的奥秘在我们整体 的文化假想中的地位——并 无人物面孔的《睡莲》作为 享誉全球的形象,可与埃及 的图坦卡蒙、吐舌头的爱因 斯坦以及象征反抗的切-格 瓦拉的肖像相提并论——与 他的作品在法国学术和馆藏 领域所受关注的不温不火之 间存在着极大的差距,而我 们在距离印象主义诞生一百 周年之际进行的相关研究和 出版已有超过一代人的时间 。其中三家机构所做的研究 对此具有独特的意义:玛蒙 丹-莫奈博物馆,考虑重新 开放莫奈特展的橘园博物馆 ,以及近年来化身印象主义 博物馆的泰拉基金会博物馆 ,三家机构都进行了极其珍 贵的研究。莫奈因为最近多 家博物馆和鲁昂大学参与的 “印象主义的诺曼底”项目而 在当地引起热议,同时凭借 1980年开始举办的大型回 顾展在全国掀起热潮。 这种不成比例反映出学 者文化与大众文化、精英艺 术与集体文化之间的割离, 这一现象涉及现代社会和出 版史以及年鉴学派的研究, 并且经过颇多讨论,随后在 大众媒体时代的背景下被重 新思考,最终又在美国艺术 迎来波普艺术时期之际因为 “高级”与“低端”、“艺术”与“ 广告”之间的分类而再次被 引入艺术史。最令人惊叹的 是,莫奈生前曾经受到极端 的嘲笑和批评,最终却获得 全法国以及全世界的作家、 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认可、 评价和欣赏;而现在的情况 则与他生前完全相反。收藏 家和精英人士眼中的“学者” 莫奈向“大众”莫奈的转变始 于20世纪20年代末,就在 画家去世后不久。他在这个 时期已经被认为是一位与当 代艺术不相适应的艺术家。 克莱蒙梭曾经批评路易-吉 耶在其向《睡莲》作者致敬 的著作的最后一章中,在因 为朋友去世而变得忧郁的段 落里轮流采用庆祝和哀悼的 语调,而将其称为“被评论 的评论家”。克莱蒙梭声称 自己是大众的代表(其实他 并不真的是!),标榜自己 艺术史新教徒的身份,认为 自己有权获得纯粹而天然的 审美乐趣1,他的视角与吉 耶所代表的“专业”而博学的 艺术评论家针锋相对,但他 承认后者的文学素养以及描 述文字的美感。而吉耶本人 也是莫奈晚年的好友,经常 前往吉维尼做客,还曾写过 三篇描述莫奈晚年生活的文 章,堪称描写莫奈这个阶段 的文章中最为有趣的几篇, 辑人以惠斯勒式音乐风格的 题目命名的著作《克洛德- 莫奈的三段变奏》当中。 …… 在这七个步骤当中,我 将着重关注莫奈的展览,从 1859年沙龙的学习性参观 ,到其油画在印象主义展览 上展出(尤其是1889年的 莫奈-罗丹展),再到系列 作品的展览设计(包括 1891年的“干草堆”展)。吉 维尼别墅在隔墙上展示作品 ,选取典型画作介绍莫奈的 整个创作历程。而杜乐丽橘 园则通过一系列独特而复杂 的作品,在全景作品中弹奏 莫奈画作的“多层键盘”:两 个地方相映成趣。莫奈设计 这样一个装置的灵感来自电 影,是一种将全景结构植入 休闲和通俗演出故事的手法 ,以此来避免被复制:因为 整个装置难以拍照。他放弃 “典范”,重新使用“羊皮书 卷”的连续结构,定义书页 的同时也定义画作和窗户的 矩形,或是我们的电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