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长篇报告文学《群山回响》书写不断迭代升级的“千万工程”在浙江大地上引领乡村走向美丽、共富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果实,以“浙江之窗”彰显“中国之治”“中国之美”。 作者李英将视线聚焦在浙江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书写乡村振兴的实践和变革,书写当代农民的期盼和梦想。多年来,他走访浙江山区各县,寻找微小而鲜活的故事,力求真实地反映山区人民为实现共同富裕所付出的努力,解读山区跨越式发展的文化基因和成功密码。 经过长期而深入的田野调查,李英积累了详尽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他了解到基层党员干部为山村发展尽心竭力,兴修基础设施,整治居住环境,谋求创新发展。他看到创业青年在山村广阔天地大展才华,让资金、技术等要素加速向山村汇聚,拓展产业格局,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强劲动能。他见识到生态富民、文旅强县的新路,领略到“山海协作”的温度、厚度和宽度。他发现了一场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基层党建多领域的乡村发展新革命,浙江山区各县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科学方法,找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最优解。 作者简介 李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浙江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金华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金华市作家协会原主席。李英对“三农”工作有长期深入的观察和思考,持续关注浙江省域内的基层治理和建设,著有报告文学作品《孟祥斌:一个人感动一座城》《感动之城》《第三种权力》《大国治村》等,荣获中国短篇报告文学奖、北京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等重要奖项。 目录 引子 陪你跨越这座山 第一章 山 海 一颗果 一座城 咖啡豆的蝶变 八仙溪畔的岁月嬗变 早上好,达塘 第二章 村 庄 精美乌石会唱歌 “拯救老屋行动” 天山竞开致富花 流淌的水故事 第三章 云 端 在李祖看到未来乡村 新光村的创客时代 “龙游飞鸡”飞上天 寿仙谷纪事 辽阔的青瓷世界 第四章 岭 上 梦开始的地方 第58根拐杖 我们的幸福计划 “父亲的水稻田” 第五章 天 路 天堑变通途 潘庄村变奏曲 低田有高山 天路上的彩色飘带 后记 主要采访对象名录 序言 山乡巨变的密码 阅读完李英的长篇报告 文学《群山回响》,我产生 了强烈的感慨和真诚的敬佩 。这是一部在浙江“千万工 程”实施背景下,书写浙江 扶贫和乡村振兴现场的充满 激情的报告。李英克服疫情 、高温等许多困难,奔赴磐 安、浦江、武义、松阳、景 宁、遂昌、青田、龙游、常 山、淳安等浙江山区县乡村 基层,现场直面采访100多 人后认真写出了这部作品。 我真切地感受到,习近平同 志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 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 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 治”工程的事业远见和成功 密码及其产生的伟大效应和 辉煌成果。这种改变当地历 史面貌和万千民众生存环境 、生命质量,由贫穷落后走 向富有幸福的情形,着实令 人兴奋和欣慰。李英的报告 文学《群山回响》,是对这 项伟大工程的真实面对和亲 身接近,是一次深入的田野 调查和生动的纪实报告,也 是一次饱含真情的咏叹和歌 唱,非常具有地方史志的写 照作用,现实意义显著,富 有价值。 《群山回响》,是来自 横路头村、潘庄村、里旺村 等浙江山区县乡村的进军的 号角和苏醒的春雷。此前, 这些深处大山腹地的村落, 生存环境严酷,生产方式落 后,因为山路阻隔而与外界 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似乎 被时代前进的车轮甩到了一 边。它们虽然都在坚守和追 寻,但是因为各自为战,缺 乏外界的关注和支持,所以 成效微细。待到“千万工程” 这个充满豪情和智慧的民心 工程启动之后,真正发生深 刻重大变化的机会才算是到 来了。这时,人们开始修路 、架桥、整治环境,对古村 进行修缮改造,开办民宿, 振兴农特产经济,启动文化 传承发展项目,等等。结果 ,磐安县横路头村十几公里 的盘山大路修成了;磐安县 潘庄村长50多米、宽约4米 的宽阔畅通的蟠溪桥建起来 了;龙游县山底村的女子胡 游文打造出“龙游飞鸡”品牌 ,走向全国,成为村里重要 的经济产业;遂昌县的廖丽 莲用心经营青瓷文化产业, 几经曲折,不懈奋进,她的 镂空青瓷技术获浙江省科学 技术厅研发科技成果奖;常 山县胡家村因为一棵珍贵的 “胡柚母亲树”的存在,有了 “十四任县委书记抓一只果” 的佳话,钦韩芬、宋伟、樊 燕霞等人把胡柚、香柚做大 做强,做成品牌,极大地促 进了经济发展;不少山村的 面貌得到改善之后,各行各 业的创客也走进了山村,一 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的产业 随之蓬勃发展……在“千万 工程’’启动实施的过程中, 浙江山区的乡村苏醒了,一 场宏大的革新开始了。李英 怀着满心的喜悦,将这种种 革新发展景况真实细致地记 述下来,让大家分享愉快的 满足感。在李英的笔下,这 些山区经济文化发展的累累 成果,紧密地联系着山区人 民命运的改变,给他们的情 感和精神注入了欢快和幸福 的力量。《群山回响》描述 了非常丰富的山村改变案例 ,是山村以崭新的面貌对“ 千万工程”初心目标的生动 形象的回应,是天地人心的 和谐咏唱! 李英的报告文学,使我 们非常清楚直观地看到,在 “千万工程”贯彻落实的过程 中,很少有本本主义和形式 主义的表现。个个山区村子 都是因地制宜,别开生面, 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 山理念的前提下,各自探索 和尝试。所以,这才各村有 各村的方法妙招,一地有一 地的策略措施。但是,殊途 同归,各村都是根据各自的 情势,与天地共融,实现居 住环境和村民命运的历史性 改变,正走向共同富裕的新 境。2018年,联合国将最 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授 予“千万工程”,颁奖词指出 :“这一极度成功的生态恢 复项目表明,让环境保护与 经济发展同行,将产生变革 性力量。”李英的报告文学 ,使人们切实地明白,此言 非虚。 《群山回响》在对丰富 的山村革新情形进行生动描 绘和真实叙事的过程中,时 时充分关注着不同的人物, 通过表现充沛的情感和积极 的行动,书写了人物的能动 作用。作品中写到,在武义 县的深山密林中,有一个 nq“寿仙谷”的中医药基地, 这个基地的经营者李明焱的 座右铭是:“人类社会是靠 人去创造的,作为人类的一 分子,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 力,去为社会为民众创造更 多的财富,造福于人类。” 这是多么高尚纯洁的精神, 是多么自觉奋进的追求啊! 在李英的笔下,有很多类似 的人物,他们不计个人得失 ,为家乡、为民众、为社会 奉献付出,在许多地方展现 了大爱和勇于担当的责任与 情怀,非常令人敬佩。他们 中有像徐正接、李启农、刘 树枝、金中梁、陈峰齐、董 春法、许明标这样为百姓做 事的老领导、老干部;有像 施仁财、姜银祥、姜浩强、 姜丽娟、张威平、陈重良、 张建平、黄忠益、章金元、 方豪龙这样带领群众致富的 好“村官”;有像洪铁城、鲁 晓敏、余风、周华诚、刘峰 、唐曦兰、廖丽莲这样有思 想、有追求的新一代作家、 艺术家;有像徐文忠、戚金 兴、陈青松、胡游文、潘迪 晓、王平、傅国红这样努力 实干的创业者;有像李明焱 、金靖、钦韩芬、宋伟、樊 燕霞这样把一个产业做大做 强的探索者。他们无不 导语 《群山回响》兼具文学性、思想性和现实性,剖析“千万工程”蕴含的科学思想与方法,共享奋力推进“两个先行”历程中的先进经验,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迈向跨越式高质量发展道路提供参考和借鉴的样本,交出了回应时代命题与社会关切的文学答卷。 多年来,李英对于浙江几项基层治理措施的跟随和书写,使他的作品伴随着这些宝贵经验走到了更多读者面前,成了报告文学的一种范本,书写对象和书写本身均具有独特的价值作用。这部《群山回响》,再次见证和彰显了这样的价值。 后记 终于完成了《群山回响 》的创作,这让我如释重负 。这本书聚焦浙江“千万工 程”在山区县的实践,涉及 面广,采访难度大,写作任 务繁重,而近两年的疫情、 高温又使采访工作几度搁浅 。但因为心中的梦想,我克 服了种种困难,总算为全书 画上了一个句号。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 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 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本源之 处。”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 家,我一直行进在还乡的路 上。本书的产生也源于广泛 的田野调查,我用了约两年 的时间在浙江山区县行走, 认真采访了100多位受访者 。为了深入挖掘乡村振兴背 后的故事,我有时为了一个 细节,三四次上门采访同一 人,后来采访对象都成了我 的朋友。我走进他们的生活 ,近距离观察、感受他们的 日常点滴和所思所想。在无 数个清晨和黄昏,在不同的 田间、地头,我寻找最鲜活 的故事、最感人的细节,力 求真实反映山区人民向共同 富裕奋进的风貌和精神。 正是因为无数次的还乡 ,这些年来,我成为乡村振 兴的参与者、见证者和书写 者。我和老家白溪村的文艺 骨干们一起创办了白溪湾艺 社,建立了李英作家书屋, 艺社社员有百人之众,专长 涵盖文学、书画、婺剧坐唱 、歌咏合唱等多个门类,堪 称村庄的小“文联”,试图探 索农村文化振兴的新路径, 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新思路 。我还为金东区组织编撰了 《金东20年》《金东》《浙 江文史记忆·金东卷》《金 东风华》《潮起金义》《孝 顺文史记忆》等一大批地方 文史图书,为传播乡土传统 文化贡献绵薄之力。我被聘 为金华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金东区全民阅读推广大使、 孝顺镇文联名誉主席、孝顺 镇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顾问 、白溪湾艺社名誉社长,正 是因为融入和参与,我对中 国的乡村有了更多的真实感 受和切身理解。从和朱晓军 老师一起采写《让百姓做主 ——琴坛村罢免村主任纪事 》开始,我一直关注乡村振 兴题材,创作了《第三种权 力》《大国治村》和《群山 回响》等作品。农村题材成 为我报告文学创作的富矿, 我会继续把目光聚焦于广袤 的乡村大地,以作家的使命 和担当,书写乡村振兴的实 践和变革,书写当代农民的 期盼和梦想。这也让我体会 到,艺术源于生活,报告文 学作家只有深入生活,创作 的作品才有真实性和艺术性 。 《群山回响》的创作对 我来说,是一个挑战,保持 报告文学文体的尊严,是我 一直思考的课题和坚守的立 场。在创作过程中,我把个 体命运变化与“千万工程”“ 共同富裕”大场景相融合, 努力挖掘事件背后的故事和 细节,用心用情展示浙江精 彩,讲好中国故事。《群山 回响》中的部分章节,已先 行在《人民日报》《浙江日 报》《鄂尔多斯》等报刊发 表,受到读者好评,写常山 胡柚的文章由浙江“潮新闻” 客户端转发,阅读量达500 余万,这是对我最好的鞭策 和鼓励。创作这部书,我还 克服了联络、交通等方面的 许多具体困难,数千公里的 采访行程,从崛起的县城到 大山深处的村庄农舍,都是 我创作计划中的一个个采访 点。我要真诚感谢给我采访 写作提供各种帮助、支持的 领导、专家和作家朋友。中 国报告文学学会原副会长、 著名评论家李炳银热情作序 推荐,长征出版社原总编辑 、军旅作家、诗人曾凡华和 著名评论家丁晓原、张立国 、王学海、龚举善等热情为 本书推荐,评论家张立国为 全书逐字逐句校正,浙江文 艺出版社总编辑王晓乐亲自 关心我的采访写作,责任编 辑为本书出版付出了辛勤努 力,衢州市作家协会主席余 风、丽水市作家协会主席鲁 晓敏及常山县委常委、宣传 部部长姜芳等为采访提供方 便,82岁高龄的民族建筑设 计师洪铁城和作家潘江涛、 徐益丰、马跃真、何惠芳、 黄选、王基诺、周江徽、戴 建东等亲自陪同我采访,参 加了山区共富系列采风活动 ,还有众多受访者热情接受 采访,很多专家学者为本书 写作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 请允许我表达最真挚的敬意 和谢忱。同时,更希望读者 诸君能和我一起了解乡村振 兴的实践,体会向共同富裕 迈进的喜悦,并多给我提出 改进的批评意见。 书评(媒体评论) 多年来,李英对于浙江 几项基层治理措施的跟随和 书写,使他的作品伴随着这 些宝贵经验走到了更多读者 面前,成了报告文学的一种 范本,书写对象和书写本身 均具有独特的价值作用。这 部《群山回响》再次见证和 彰显了这样的价值。 ——李炳银 中国报告文 学学会原常务副会长、著名 评论家 长篇报告文学《群山回 响》题材题旨关联乡村,是 作者乡村书写的拓展和深化 。从某种角度而言,我们可 以说李英是一位“村庄里的 作家”,乡村是他深挖的一 口非虚构创作的井。 ——于晓原 中国报告文 学学会副会长、著名评论家 作者点点滴滴的见闻、 感受跃然纸上,真实、真切 、真心、真情让人沉浸其中 ,感同身受。这是浙江脱贫 攻坚、振兴乡村的“备忘录” 更是深化改革开放、向着共 富共美砥砺前行不可或缺的 “启示录”。 ——张立国 中国报告文 学学会原理事、著名报告文 学评论家 精彩页 一颗果一座城 这里的故事,从一颗胡柚开始。 浙西南常山县的每一座山、每一块地、每一个村都是绿的,它们被绿簇拥着、包围着,绿色在这里铺展着、延伸着。在常山的每一座山岗,你可以看见茂密的胡柚林;在常山的每一处村落,你可以看见房前屋后都有胡柚树。 胡柚树,成为常山县的农业支柱;胡柚果,成为常山县农民致富的金果子。 为了这棵绿油油的胡柚树,为了这颗黄澄澄的胡柚果,几代常山人披荆斩棘、栉风沐雨,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凝聚了高超的智慧,终于使一颗果富了一座城,一片林富了一个县。 在青石镇澄潭村胡家自然村的一个菜园子里,有一棵110多年树龄的胡柚树,根深叶茂,树壮果稠。 它的主人是退休教师徐立成。正是从他家这棵胡柚“母亲树”开始,常山县遍植胡柚,成为“中国胡柚之乡”。 徐立成听上一辈说村里人早先是从别的地方过来看墓的,后来就在胡家村住下来了。他的爷爷很早就去世了,那时候他的父亲还只有17岁,姑姑也只有十几岁,他没见过爷爷。胡柚树是爷爷留给后辈的唯一资产,也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徐立成很小的时候,这棵胡柚“母亲树”就已经很大了,他猜测是他爷爷的爷爷辈种下的果树。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始,这块地收归集体,因为管理不善,树干枯萎,树叶凋落,胡柚树濒临死亡,他父亲带着全家给树培土、浇水、整枝,终于让它重焕生机。 1983年,常山县农业部门调查胡柚资源时,发现了这一棵胡柚直生树。老农艺师叶杏元、贝增明对这棵树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它看起来像香泡树,却又不是香泡树;果实吃起来像橙子,却又不是橙子,酸酸的,苦苦的,风味独特。叶杏元他们经过测算,认定这棵树已有70多年树龄,堪称胡柚“祖宗树”。让人称奇的是,这棵树树高7米,冠幅七八米,枝干稠密,绿叶繁茂,年年结果。 叶杏元敏锐地意识到,这种“似橙非橙,似橘非橘”的柚果有甚为独特的品质和功能,值得在全县大面积推广。这种果子长在山沟里,多年来连个名字也没有。县农业部门把这棵树命名为“常山胡柚”,因为它的出生地在“胡家”,外形长得像柚子。 正是从这一棵“母亲树”发端,胡柚树悄然生长在常山县农家的房前屋后,胡柚也成为这座县城的知名特产。叶杏元、贝增明等一批老农艺师用这棵胡柚嫁接培育常山胡柚品种,种植面积从几百亩、几千亩发展到几万亩。当年培育的第一批胡柚散枝发叶,“星星之火”燃遍了常山大地。人们称叶杏元为“常山胡柚之母”,称贝增明为“常山胡柚之父”,这是对老一辈农艺师最高的褒奖和肯定。 2013年12月,衢州市林业局为这棵胡柚树挂上了衢州古树名木的牌子。树枝上系着许多祝福祈祷的红丝带,四周建了石条栏杆,前面还建了香炉,上书“天赐福果”,这里成为果农的朝圣地,每年都会举行祈福仪式。 徐立成一家的地里,除了胡柚“母亲树”外,还有10多棵胡柚直生树,树龄都在50年以上,都是上一辈人馈赠给他们这代人的珍宝。徐立成出生于1946年,退休前在青石初中教过数学,后来教植物相关的课程。他有四个子女,三个女儿在杭州,一个儿子在无锡。儿女们都想接他们老两口去城里,但他们不乐意,他们想守着这片胡柚林。除了园子里的十几棵老胡柚树,他家还有两块地,总共有七八亩,1986年以后都种植胡柚,总共有100多棵,光那棵胡柚“母亲树”每年就可收获果子1000斤左右。早些年,徐立成还在山上种胡柚,夏天要抽水灌溉,后来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慢慢地就不去管理了。徐立成的胡柚树每年可采摘3万多斤果子,好在有人上门收购,这让他省了很多心。 2023年6月20日,我们在徐立成家采访,他在杭州的女儿从手机监控视频里看到了,就打电话过来问:“家里怎么来了这么多人啊?”徐立成在电话这头乐呵呵地说:“家里来了很多作家,他们要看那棵胡柚‘母亲树’呢!” P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