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名山游访记/中华现代佛学名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高鹤年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所记涵括了高鹤年先生58年的行脚生涯,其行程以省份来说,历经浙、闽、皖、冀、鲁、豫、鄂、湘、粤、晋、陕、甘、川等,东至东北,南至云南,足迹几乎遍及全国。从所游历的名山来看,“凡四大名山,五岳终南,天台雁荡,罗浮鸡足,武当云居,庐岳黄山,或一至者,或二三至者。”不仅佛教的名刹古寺,几乎无有不至,而且“凡所经过之土地人情,与夫古迹胜境,及道场寺宇,并高僧名士所有事迹根据,语言问答,各皆备载”。可见仅所记山水范围一项,此著即足以称之为我国现代佛教纪游文学中前无古人后乏来者的杰作。 作者简介 高鹤年,名恒松,字鹤年,又字野人,号隐尘,别号终南侍者、云山道人、云溪道人。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十四日,父高正刚,母王氏。祖籍安徽贵池,后世迁居江苏兴化县,复移居江苏大丰县。高鹤年是近现代著名佛教居士、佛教学者、旅行家、慈善家。 目录 导读 名山游访记引 鹤年居士名山游访记序 鹤年居士名山游访记序 名山游访记发刊序 名山游访记序 名山游访记序 高鹤年居士名山参访事实略记 名山游访记自序 增补名山游访记序 名山游访记续编序 名山游访记补编略述 读高鹤年居士名山游访记补编感言 名山游访记补编序 名山游访记补编序 山中归来略记自序 名山游访记改版序 名山游访记增编序 卷一 由湖州经九华白岳至黄山各地游访记 由杭州经雁荡转天台各游访记 由普陀至天台游访记 由终南经栈道入川至峨眉游访略记 峨眉山游访记 卷二 金陵京口诸山游访略记 天津北京游访略记 五台游访记 山西诸山游访略记 陕西诸山游访略记 终南山经冬略记 长安游访略记 西岳游访记 由陕西至武当游访略记 卷三 由沪至匡庐游访略记 武汉游访略记 京汉道上游访略记 五台山游访记 由五台至南岳道经鄂湘游访略记 卷四 南岳游访记 由南岳回沪道经湖南游访略记 普陀山游访记 北京上方山涿州白带山各游记 由北京张家口往北岳恒山游记 由北岳经五台太华回终南山略记 由终南山往京津勘灾放赈回终南略记 卷五 云台山及沿海诸岛各游访记 由云台经劳山至岱岳游访记 由泰山往孔林游记 九华山游访记 卷六 从广州三水至鼎湖山游访记 广州往曹溪游访记 由香港经安南至云南鸡足山游访记 罗浮山游访记 沌门杯渡山游访记 天台雁荡二山游访记 由九华至黄山游访记 云居游访遂至匡庐记 潮州韩山游访记 卷七 由淮安经扬镇过宝华朝大茅山游访记 由大茅山经磬山龙池经白雀山至杭州游访记 由庐山往南昌西山朝云居礼四五祖山游访记 由固山经惠泉灵岩邓尉洞庭山游访记 徐淮海水灾春赈视毕往嵩山游访记 湘南放赈顺礼衡山回往九华游访记 补编 南京往九华经黄山至杭州天竺山 淮安往泰山经北京朝五台过终南礼峨眉鸡足山 成都礼峨眉经火焰山朝鸡足山略记 云南经贵州广西礼南岳山略记 杭州经雁荡苍岭朝武夷山略记 紫柏山往崆峒经兰州过汉中朝武当嵩山 补编赘言 增补 复游灵岩山略记 复游上方山小华山天池山略记 山中归来略记 行脚住山略记 附编:名山游访记诗编 序言 晚清民国是中国近现代 史上一个比较特殊却又非常 重要的发展阶段。与清王朝 的极度衰落相对应,中国佛 教也进人一个“最黑暗时期” 。在汉传佛教生死存亡的关 键时刻,宁波天童寺的“八 指头陀”和南京金陵刻经处 的杨仁山居士,一僧一俗, 遥相呼应,掀起了一场波澜 壮阔的佛教复兴运动。 晚清民国的佛教复兴催 生了一大批具有重大社会影 响的佛教思想家。其中,既 有以佛教为思想武器,唤醒 民众起来推翻封建帝制的谭 嗣同、章太炎,又有号召对 传统佛教进行“三大革命”的 太虚大师,更有许多教界、 学界的知名学者,深入经藏 ,剖析佛理,探讨佛教的真 精神,留下了数以百计的佛 学著作。他们呼唤佛教应该 “应时代之所需”,走上贴近 社会、服务现实人生的“人 间佛教”之路。这种“人间佛 教”思潮,对当下的中国佛 教仍然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晚清民国佛教复兴的另 一个重要产物,是在中国近 现代思想史上留下一大批哲 学、佛学名著。诸如谭嗣同 的《仁学》、太虚的《即人 成佛的真现实论》、梁漱溟 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等 。这批著作所产生的巨大影 响力,既推动了当时中国佛 教实现涅槃重生,实现历史 性转变;也是那个时代整个 社会思潮历史性转向的一个 缩影,是一份极其宝贵的思 想文化遗产。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总部的讲话中指出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 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 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 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 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 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 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 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 从宗教、文化传播、发 展史的角度说,佛法东传, 既为佛教的发展焕发出生机 ,又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 活力。13世纪后,佛教在其 发源地——印度日渐消失, 与此不同,佛教在中国的发 展却是另外一种景象。自两 汉之际传入中国后,两千多 年来,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 ,在既相互排斥斗争,又相 互吸收融合的道路上砥砺前 行,逐渐发展成为一股与儒 、道鼎足而三的重要的思想 、学术潮流。此中,佛教在 中国化过程中的契理契机, 是其所以能不断发展壮大、 历久弥新的最重要的原因之 一。 值得一提的是,佛教的 中国化,尤其是中国化佛教 的形成,既成就了佛教自身 ,也进一步丰富和促进了中 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首先,中国化的佛教本 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最能体 现中国佛教特质的“禅宗”, 它本身就是一种中国传统文 化。对此,学界、教界应已 有共识。 其次,佛教的中国化, 一直是在与中国本土文化互 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在这个 过程中,佛教对于中国本土 传统文化影响之广泛和深远 ,在许多方面也是人们所始 料未及的。 就哲学思想而论,中国 古代传统的哲学思想,自魏 晋南北朝起,就与外来的佛 学产生深刻的互动乃至交融 。佛教先是依附于老庄、玄 学而得到传播,但当玄学发 展到向、郭之义注时已达到 顶点,是佛教的般若学从“ 不落‘有’‘无’”的角度进一步 发展了玄学。 隋唐时期的中国哲学, 几乎是佛教哲学一家独大。 此一时期作为儒家代表人物 之韩(愈)、李(翱)、柳 (宗元)、刘(禹锡)之哲 学思想,实难与佛家之天台 、华严、唯识、禅宗四大宗 派的哲学思想相提并论。 宋明时期,儒学呈复兴 之势,佛学则相对式微。但 是,正如魏晋南北朝老庄玄 学之成为“显学”,并不影响 儒家思想在伦理纲常、王道 政治等方面仍处于“主流”地 位一样,对于宋明时期“中 兴”的“新儒学”,如果就哲 学思辨言,人们切不可忘记 前贤先哲的一个重要评注: “儒表佛里”“阳儒阴释”。“ 儒表”一般是指宋明新儒学 所讨论的大多是儒家的话题 ,如人伦道德、修齐治平, 等等;“佛里”则是指佛教的 本体论思维模式。一言以蔽 之,宋明“新儒学”,实是以 佛家本体论思维模式为依托 建立起来的心性义理之学。 哲学之外,佛教对于中 国本土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 形式,诸如诗歌、书画、雕 塑、建筑、戏剧、音乐乃至 语言文字等,都有着十分深 刻的影响。当今文史哲各学 科,乃至社会各界之所以逐 渐重视对佛学或佛教文化的 研究,盖因中国传统文化与 佛教确实存在着十分密切的 甚至是内在的联系。就此而 论,不了解佛教、佛学和佛 教文化,实难对中国传统文 化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和 认识。 晚清民国时期是中国现 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也是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 思想激烈碰撞的一个重要的 时间节点。此一时期的中国 佛教,一身而兼外来宗教与 本土文化二任,扮演着十分 重要的角色。当时所产生的 一大批佛学名著,也是近现 代中国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整理、再版和研 究这批历史名著,对于梳理 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大势,理解思想文化与社会 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 达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鉴 于此,商务印书馆约请了一 批著名的佛学研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