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采用文献查阅法、田野调查法、观察法、深度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保护民间习武共同体的视角出发,以“为什么保护民间习武共同体”和“怎样保护民间习武共同体”为问题导向,以生态文明理念为保护指导思想,运用文化生态系统和文化结构理论对民间习武共同体的文化生态结构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厘析,并提出相应的调节策略,旨在为传统武术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指导与参考。 作者简介 武超,男,汉族,1985年12月出生,山东邹城人,博士学位,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武术学院,现就职于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中国武术六段,武术散打运动等级国家二级,武术套路运动等级国家二级,武术散打裁判国家一级,武术兵道裁判国家一级,武术套路栽判国家二级,武术兵道初级段位考核评审员,武术兵道初级大众教练员,大学日语(CJT)六级,日语国际能力测试(JLPT)2级等。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主持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高水平成果青年学者培育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自主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部级课题多项,在各类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要从事武术散打、武术套路、中国式摔跤、自由搏击、擒拿格斗、女子自卫防身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 目录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依据 (一)现实缘由:传统武术保护之困惑 (二)理论依据:文化生态与文化结构 (三)民族情怀:基于文化自觉的考量 (四)个人情感:笔者的故乡武术情愫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一)民间习武共同体的研究现状 (二)文化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现状 (三)文化生态理论在武术研究领域的应用现状 (四)梁山地区武术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 论民间习武共同体是保护基本单位 第一节 传统武术保护的历史回顾 一、20世纪80年代的拳种保护 二、新千年申遗时的传承人保护 三、后奥运时期的武术文化保护 第二节 对“拳种”“传承人”及“武术文化”的关系论释 一、拳种是武术文化的核心载体,是传统武术保护的主要内容 二、传承人是拳种传播的“火种”,是传统武术薪火相传的关键 三、武术文化是拳种的价值所在,是传统武术保护的根本目的 第三节 民间习武共同体作为传统武术保护主体的提出 一、民间习武共同体的概念界定 二、民间习武共同体的内涵阐释 三、民间习武共同体作为传统武术保护主体的提出 第二章 论生态文明与民间习武共同体保护 第一节 传统武术保护中的“人类中心观”表现 一、“人类中心观”的内涵解读 二、传统武术保护中的“人类中心观”及其表现 三、传统武术保护中“人类中心观”立场的局限性 第二节 “生态文明观”是传统武术保护之所趋 一、生态文明理念是传统武术保护的时代选择 二、“生态文明观”对民间习武共同体保护的启迪 第三章 论民间习武共同体的文化生态结构 第一节 对民间习武共同体文化生态结构的剖析 一、“外生态”的理论基础:文化生态系统理论 二、“内生态”的理论基础:武术文化结构理论 三、民间习武共同体文化生态结构综论 第二节 对民间习武共同体文化生态结构构成要素的阐析 一、对民间习武共同体“外生态”构成要素的阐析 二、对民间习武共同体“内生态”构成要素的阐析 第四章 论民间习武共同体的文化生态危机 第一节 民间习武共同体“外生态”的时代危机 一、大环境危机 二、小环境危机 第二节 民间习武共同体“内生态”的时代危机 一、物器技术层危机:“复制”与“创新”功能的退化 二、制度习俗层危机:缺少维系师徒传承的动力机制 三、心理价值层危机:对未来发展方向定位的迷茫 第五章 论民间习武共同体的文化生态调节 第一节 调节内生态:以适应外生态的发展变化趋势 一、物器技术层调节 二、制度习俗层调节 三、心理价值层调节 第二节 调节外生态:以创造有利于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大环境调节 二、小环境调节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