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中年的哈勒,正在经历人生艰难时刻:对日常生活中的贫乏越来越感到厌倦,发自内心的喜悦越来越少;怀念往昔不朽的经典音乐,但传入耳中的常常却是烂大街的口水歌;住在租来的房子里,感觉自己是一只误入人群、迷失方向的荒原狼;渴望爱情为自己带来心灵的抚慰,结果却遭遇更大的孤独和痛苦……
翻开本书,透过在孤独迷茫中挣扎的哈勒,逐渐找回迷失的自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荒原狼(全新未删节插图版)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德)赫尔曼·黑塞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人过中年的哈勒,正在经历人生艰难时刻:对日常生活中的贫乏越来越感到厌倦,发自内心的喜悦越来越少;怀念往昔不朽的经典音乐,但传入耳中的常常却是烂大街的口水歌;住在租来的房子里,感觉自己是一只误入人群、迷失方向的荒原狼;渴望爱情为自己带来心灵的抚慰,结果却遭遇更大的孤独和痛苦…… 翻开本书,透过在孤独迷茫中挣扎的哈勒,逐渐找回迷失的自己!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出生于德国南部的小镇卡尔夫,曾就读墨尔布隆神学校,因神经衰弱而辍学。1899年,自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未获得公众承认;1904年,以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轰动德国。后来,他辞去工作,专事写作,先后完成《在轮下》(1906年)《盖特露德》(1910年)《罗斯哈尔特》(1914年)等早期重要作品。 1912年,黑塞移居瑞士并在1923年加入瑞士国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黑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主要长篇小说有《德米安》(1919)、《悉达多》(1922)、《荒原狼》(1927)、《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和《玻璃球游戏》(1943)等。其中《荒原狼》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目录 出版者前言 哈里·哈勒的笔记仅予以疯人 赫尔曼·黑塞年表 译后记 荒原狼,永远在人心深处嚎叫 序言 这本书中所含的,是一 位男士留给我们的个人笔记 ,对于他,我们总用他自己 多次使用过的一个名号来称 呼:“荒原狼。”他的手稿是 否需要一篇前言来介绍,这 个问题不妨先搁置;就我自 己来说,确实有这样一种需 要:在荒原狼这数页纸前再 添上几页,在上面试着写下 我对他的记忆。我对他所知 甚少,实际上他的所有过往 和身世,我始终不曾得知。 然而他的个人品性却留给了 我一种强烈而且——无论如 何我都得如此说——颇让人 心生好感的印象。 荒原狼是一个年近五十 的男人,他在若干年前的一 天到我姨妈家来询问,想找 一间带家具的房间租住。他 租下了楼上的阁楼间和旁边 的小卧室,几天之后便带了 两个行李箱和一个大书箱过 来,在我们这儿住了九到十 个月。他生活过得悄无声息 ,也不与人来往。若不是我 们卧室彼此相邻,让我们在 楼梯上和走廊里偶尔有几次 相遇,我们可能根本不会结 识对方。因为这个男人实在 不好交友结伴,他孤僻离群 的程度之高,是我之前在任 何人那儿都不曾见识过的。 就像他时不时自称的那样, 他确实是一头荒原狼,一个 陌生、野性,却又羞怯,甚 至非常羞怯的生物,来自一 个与我的世界迥然不同的世 界。不过,他由于自己的秉 性和际遇,曾在多深的孤独 自处中度日,以及他又是如 何有意识地将这孤独自处认 作自己的命运,我是从他留 下的这些笔记中才了解到的 。可是,在这之前,通过几 次短暂的相遇和对话,我毕 竟已经对他多少有了点认识 。此时我觉得,我在读他的 笔记时看到的他,基本上符 合我在与他的私人交往中看 到的那个形象,后者当然要 苍白一些,而且更不完整。 凑巧的是,在荒原狼第 一次走进我们的住宅,要从 我姨妈那里租房住时,我也 在场。他是中午到的,当时 饭桌上还摆着碟子,我还可 以休息半个小时再去办公室 。我至今都不曾忘记,在这 第一次见面时,他给我留下 了多么不寻常、多么矛盾的 印象。他穿过玻璃门走了进 来,之前在门前拉响了门铃 。姨妈在略为昏暗的走道里 问他,他想做什么。但是他 ,这头荒原狼,把自己留着 短发、线条直挺的头抬得老 高,神经质地用鼻子四处嗅 了嗅,既没有先回答问题, 也没有自报名字,而是说: “噢,这儿闻起来真好。”他 边说边微笑,而我善良的姨 妈也微笑了。但是我觉得这 样的问候语只可说是古怪, 心中便对他有了反感。 “是这样,”他说,“我是 为了您要出租的房间来这儿 的。” 在我们三人沿着楼梯往 阁楼上走的时候,我才有机 会仔细打量一下这个男人。 他个头并不很高,但是走路 的样子和头部的姿势都俨然 是高个子的架势。他穿着一 件时新而舒适的冬大衣,其 余的衣着也都还得体,但并 没有细心打理。胡须剃得挺 干净,头发非常短,发问这 里那里闪出一点灰白。一开 始我并不喜欢他走路的样子 ,显得有点儿费力和犹豫不 决,这和他锐利、鲜明的外 形以及他说话时的语调与情 绪都不相符。后来我才发现 并听说他有病在身,走路对 他来说要费不少劲。他带着 一种当时也让我觉得不舒服 的特有微笑,打量着楼梯、 墙壁、窗户和楼梯问里高而 旧的柜子。这些他似乎都挺 喜欢,但同时又觉得有点儿 可笑。 总之,这个男人整个儿 让人感到,他像是从一个陌 生的世界,比如海外的国度 ,来到我们这儿,觉得这里 的一切虽然挺漂亮,但是有 点儿奇怪。他有礼貌,甚至 可以说挺友好,这没什么好 说的。对于这房子,这房间 ,租房加早饭的价格,还有 其他一切条件,他也立刻表 示同意,没有提出任何异议 。但是这个男人身上总环绕 着一种陌生的,在我眼里显 得不善或者带有敌意的气息 。 …… 这些笔记——不论它们引 以为据的真实经历是多是少 ——是一种尝试:不是以回 避与美化去克服这莫大的时 代疾病,而是将疾病本身作 为表达对象,以此超越它。 这些文字所昭示的,毫不含 混地说,是一条穿越地狱之 路,是时而带着忧惧,时而 充满勇气,在幽暗的灵魂世 界那一片混沌中穿行的旅途 。行此路所倚仗的是决心洞 穿地狱,直面混沌,将邪恶 之苦承受到底的意志。 是哈勒的一番话让我获 得了通达以上理解的钥匙。 有一次,在我们谈论了中世 纪的所谓残忍之后,他对我 说:“这些残忍实际上算不 上残忍。一个中世纪的人会 对我们如今生活的整个风格 感到厌恶,视其更甚于残忍 、恐怖和野蛮!每一个时代 、每一种文化、每一套风俗 与传统都有它自己的风格, 有与它相宜的温柔与严酷, 美丽与残忍,会将某种受苦 视为理所应当,对某种恶行 容忍接受。人类的生活唯有 在两个时代、两种文化和宗 教彼此交叠之时才会成为真 正的苦难,成为地狱。一个 古典时代。的人若必须生活 在中世纪,他将悲惨地受尽 煎熬,窒息而死,正如一个 野蛮人在我们的文明当中也 必将窒息死去一样。却有如 此一些时期,整整一代人陷 入了两个时代、两种生活风 格之间的夹缝中,丧失了所 有的理所当然,所有的道德 风俗,所有的保障和无辜。 导语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的代表作! 献给年轻人的疗愈之旅,帮助读者远离精神内耗,化解焦虑迷茫! 本书六大特色: 一、忠实原版·传神还原:由复旦大学德语系学者、翻译家李双志,以德国苏尔坎普出版社1969年版为底本,德文直译,译文生动流畅,传神还原黑塞的语言特色。 二、长文解读·讲透精髓:全新译后记,帮助读懂《荒原狼》的精神内涵。 三、原创插图·赏心悦目:西班牙插画师Pau Gasol Valls手绘8张原创插图,生动还原小说场景。 四、详实年表·图文并茂:一部精简版“黑塞传”,带您快速了解传奇作家黑塞的一生。 五、全新版式·适合阅读:版式疏朗悦目,符合年轻人阅读习惯。 六、同一译者,同步热卖:由李双志老师翻译的《悉达多》,上市后好评如潮,各地同步热卖中。 后记 荒原狼,永远在人心深 处嚎叫 今天的读者也许很难想 象,1877年出生于德国小 城卡尔夫,并且于1946年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 和诗人赫尔曼·黑塞,曾经 是美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嬉皮士运动的一个重要精神 偶像。这位以漂泊、孤独、 感伤、自省、退隐为其人生 轨迹与文学特征的作家,在 大西洋彼岸却被人与激情澎 湃、狂放嚎叫,用性解放、 迷幻药和摇滚乐冲决着世俗 权威堡垒的反文化运动潮流 联系在了一起。诗人、乐手 以致众多处于叛逆期的青年 都为黑塞着迷,都效仿黑塞 及其笔下人物去流浪,去寻 找西方之外的精神乐土。“ 整个六十年代的人都背起了 背包,几乎所有的嬉皮士都 读黑塞!” 在这股崇拜黑塞的热潮 中,最受人瞩目的便是小说 《荒原狼》。黑色幽默作家 库尔特·冯内古特就曾评论 道,这是“对美国年轻人来 说最重要的一本黑塞的书” 。音乐人约翰·凯在1967年 就将自己的重金属硬摇滚乐 队命名为“荒原狼”。“荒原 狼”也频频出现在这一时期 许多歌的歌名或歌词中。当 然,在这一类美国亚文化中 被热捧的荒原狼,多少带有 一定的跨文化误读,包含了 美国读者内心渴求的理想形 象的投射。但不容否认的是 ,小说《荒原狼》的确以其 非凡的魅力激起了这种误读 和投射,黑塞缔造的人内心 深处的“荒原狼”形象也的确 代表了一种桀骜不驯、睥睨 流俗、追求真我的反抗姿态 ,尤其能吸引青春荷尔蒙爆 发、反叛精神膨胀的一代美 国年轻人。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 是,《荒原狼》其实恰恰是 黑塞与自己的青春及青春主 题暂作告别的一部转型之作 。 “人狼共存”的精神危机 黑塞在二十世纪初以一 部讲述乡村少年追求诗人梦 想的成长小说《彼得·卡门 青》一鸣惊人,走上文坛。 两年后他又写出了以自己在 毛尔布隆修道院学校的生活 为原型的《在轮下》。他写 于“一战”末期,以埃米尔· 辛克莱为笔名发表于“一战” 后的《德米安》同样记述了 一个少年的成长心路,一度 被误认为是一位年轻作家的 自传。隐居于瑞士小镇蒙塔 诺拉——直至去世为止,他 在此度过了四十三年的人生 ——之后,他又发表了所谓 的“印度小说”《悉达多》, 描写了婆罗门贵族少年悉达 多问道修行的成长经历。青 春的迷惘,自我的探寻,成 长的领悟,是这一系列作品 的共同点,也折射出黑塞前 四十年人生里走过的漫漫求 索路。然而到了1925年, 在他的五十岁生日逐渐逼近 之际,他暂时放下了青春、 学校和少年的流浪——在《 荒原狼》之后,他还将以《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和《 玻璃球游戏》回归青春成长 主题,并再度以校园为主要 的叙事空间——而将创作重 点移至自己正身处的“中年 危机”,以前所未见的大胆 想象与形式游戏构造出了这 部现代感十足的奇特小说《 荒原狼》。 …… 然而,将荒原狼的狼性 释放出来,还不是黑塞这部 小说要抵达的叙事终点(这 也是嬉皮士运动和反文化斗 士对《荒原狼》的最大曲解 )。让荒原狼能拥抱它所憎 恨的现实,能以笑的姿态来 超越现实的庸常而嘹望见到 超越时空局限的不朽者,才 是魔法剧院里棋子游戏的要 旨所在。在经历了炼狱之后 ,平凡才会升华,昔日的灵 光才会以新的形式重降人间 。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黑塞 要让莫扎特这一有神圣光辉 的音乐奇才在哈勒面前组装 一度让荒原狼深恶痛绝的收 音机,又让莫扎特显出了爵 士乐演奏者帕布罗的面貌。 当旧有文化衰落之际,迷恋 与挽留都会错失文化涅槃再 生的契机。正因为此,荒原 狼才有必要一次又一次地重 新审视自我,重新体验撕裂 与生长,爱欲、死亡与重生 ,重新穿越虚无而去寻求人 生的意义。正如哈勒在小说 结尾处的感悟:“我知道我 口袋中有用于生活游戏的足 足十万个棋子,我于震动中 感受到了意义,直想再玩一 次这游戏,再品尝一次它对 人的磨难,再为它的无意义 而战栗,再次——也许还将 多次——穿行我内心的整个 地狱。” 永恒嚎叫的荒野之狼 在《荒原狼》面世之初 ,德国作家与文学评论家库 尔特·品图斯有过如此评价 :“这部小说记录了旧人, 旧时代的消亡……黑塞孤身 一人,怀着敌意与苛刻,对 抗着我们这个时代,然而他 不是满怀仇恨地控诉,而是 作为被撕裂的另类在受苦, 听任自己本质的碎片在这时 代喧嚣的波涛中飞舞。这是 本真正有德意志品质的书, 宏大而深邃,揭示了灵魂而 刚正坚定。” 可荒原狼的灵魂又何止 属于德国。但凡不愿被时代 洪流所吞噬、对不朽者的灵 光怀着憧憬、对自我的分裂 有着清醒体悟的人,谁不会 听到内心深处荒原狼的嚎叫 ?或许,像美国二十世纪六 七十年代那样以荒原狼为标 志的燃烧青春激情的岁月已 经远去,但歌德、莫扎特与 黑塞、哈勒、荒原狼还在更 远更远的地平线上等着所有 为追求真我而勇于反叛的人 。 唯愿荒原狼永远在人心 中嚎叫! 精彩页 哈里·哈勒的笔记仅予以疯人 白日尽逝,一如往常日子那般逝去。我消磨尽了它,温柔地消磨尽了它,用的是我那原始而羞怯的生活艺术。我花了几个小时工作,翻了翻几本旧书。我受了足足两个小时的疼痛,是年长的人有的那种疼痛。我服下了一剂药粉,乐得让那疼痛被哄骗过去。我躺进了一池热水中,吸入了可人的温暖。我收过三次邮件,匆匆看了一遍所有那些可有可无的信件和印刷品。我做了我的呼吸训练,而思维训练,今天因为懒散就放弃了。我散了一小时步,发现天空中呈现出羽状轻云那美妙、轻柔、珍贵的图纹。这确实是非常不错的,和翻阅旧书、躺在温暖的浴池中一样宜人,但是——统而观之——这说不上是让人神怡、光彩四溢、格外盈着幸福与喜乐的一天,而只是我长久以来已经习以为常,觉得再平凡不过的日子中的一个:这是一位有了年纪、心中尚怀不满的先生所过的不温不火的日子,安适得中规中矩,足可忍受,聊以度尽余生。没有特别的痛苦,不带特别的忧虑,并无真正的烦恼,也与绝望无缘。在这样的日子,甚而可以毫不激动、毫无恐惧、客观而平静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已经到时候了,该学学阿达尔伯特·史蒂夫特,在剃须刀下断送性命了。 谁若是品尝过另外的日子——那些遭受痛风之苦,或者被扎根在瞳孔后、魔鬼一般将眼与耳的所有活动都从欢乐变为煎熬的剧烈头痛所折磨的恶劣日子,或者那些灵魂几近消亡的日子,那些内心空虚绝望的糟糕日子,我们身处受了摧毁又被股份公司压榨殆尽的土地上,而人类世界和他们在年度集市那虚幻卑俗的苍白光辉中映出的所谓文化如同一剂催吐药形影不离地纠缠我们,冷笑着迎向我们,在我们那病态的自我中凝聚并发展至无可容忍之极——那些地狱般的日子,谁如果品尝过,他就会对今天这样千篇一律、不温不火的日子格外满意。他会心怀感激地坐在温暖的壁炉旁,心怀感激地读着晨报,确认今天又没有新的战争爆发,没有新的专制建立,在政界和商界没有过分惊人的肮脏行径被揭发出来;心怀感激地拨动他生了锈的七弦琴,好吟唱出一首有所节制、适度欢快、近乎娱人的感恩赞美诗来。他用这首赞美诗让他那宁静、柔和、被些许溴液’所麻痹的心满意足之苟安神灵感到了无聊。在这满意的无聊所蕴成的温热稠密的空气中,在这非常令人感激的无痛状态中,这两者,百无聊赖地点着头的苟安神灵与略微有了白发、吟唱着轻渺赞美诗的苟安之人,如同双生子一样彼此相似。 满意,无痛,还有这足可忍受的谦卑日子,其中既无痛苦也无热望胆敢发出叫嚣,一切都只是低声细语,踮起了脚尖走动——它们都是美好的事儿。只可惜,就我而言,我恰恰没法与这满意相容,没过多久就觉得它恶心可憎到无法忍受。我必须满怀着绝望逃入另一种情绪中去,有可能的话便向着热望的路上去,实在不行也要走到痛苦的道上。当我有那么一刻既无热望也无痛苦,感染了这所谓好日子中温和、平淡的安适之气,在我孩子气的灵魂中,就有如此飘忽的痛楚和悲苦侵扰我,让我将生了锈的感恩之琴砸向昏昏欲睡的满意之神的满意脸面,情愿让一种确如魔鬼般的痛在我内心灼烧,也不愿感受这宜人的室内气温。 我心中此时便燃起了一种狂野的欲望,要寻求强烈的情感,寻求惊天骇人之事;冒出了一股对这淡了音、减了味、合了规矩、去了毒菌的生活起的怒火;涌出了一阵急遽的渴盼,想把什么东西砸个粉碎,比如一座百货楼、一座大教堂或者我自己,想干些大胆莽撞的蠢事,想扯下两三个受人崇敬的偶像的假发,想送给两三个叛逆的逃学小子他们梦想已久的去汉堡的火车票,想引诱一个小女孩,想扭断若干市民秩序代表的脖子,毁掉他们的脸面。因为这最后一个是我在一切中最深切地憎恨、鄙夷和诅咒的:市民的这种满足、健康、安适,这种精心维护的乐观,这种培育得肥厚丰茂的中庸、规范和平凡。 就是在这样一种情绪中,我面对着突然来袭的夜色结束了这一差强人意的平常日子。我不是以对一个受着些苦痛的男人来说普通而有益的方式结束它的,不是让自己被已经安顿就绪、配着一袋热水做诱饵的床捕获入怀,而是带着对自己那些白日所为的不满和憎恶,郁郁不乐地穿上了鞋,套上了大衣,乘着茫茫幽暗与沉雾,到城中去,到“钢盔”酒馆里去喝饮酒常客们按老习俗所称的那“一小杯葡萄酒”。 于是,我出了我的阁楼,顺着楼梯往下走。这难爬的楼梯属于陌生人,属于极为规矩的三居户出租房,已刷洗过了,干干净净,完完全全透着市民气质,而我就栖居在这房子楼顶的一间斗室。我不知道这是怎么了,我这无家的荒原狼,痛恨小市民世界的独行客,却一再住进不折不扣的市民家中。这是我由来已久的一种情怀,我既不住宫殿,也不落脚在无产者的屋室,总是偏偏栖息在这些极为正经、极为乏味、维护得无可指摘的小市民巢窝,这里有点儿松节油,有点儿肥皂的味道,如果哗啦一下猛地拽开房门,或者穿着脏鞋踩进去,都会感到窒息。我爱这气氛,这无疑源自我的孩提时代。我对像家这等事物的隐秘渴望,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