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双生石》是由亚伯拉罕·维基斯创作的一部以医学为主题,讲述双胞胎医生成长的小说,以及他们与家庭、爱情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的纠葛。小说探讨了许多主题,包括家庭、医学伦理、身份认同和对历史的回顾。故事以埃塞俄比亚动荡时期为背景,讲述主人公对自己和家庭背景的探寻。 主要情节围绕着双胞胎兄弟马里恩和湿婆展开,他们的母亲是一位修女,在海上航行时偶遇英国外科医生斯通,两人成为行医路上的好搭档,也发生了感情。修女产下双生儿,撒手人寰,斯通医生落荒而逃。好心的戈什医生夫妇收养了孩子,并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用极大的爱与包容滋养着两个孩子。命运的波折一再冲击着他们的生活,战乱、疾病、寻亲……直到双生儿再次遇见他们的生父。彼时,似乎所有人都不得不面对自己生命中被隐藏起来的缺失,而爱又似乎是唯一的解药。 小说中有浓厚的医学元素,读者将跟随主人公们的职业发展和生活经历,一边了解医学知识,一边直面人性的考验和道德伦理上的抉择。作者以其精致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角色刻画而闻名,将读者带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同时也引发了对爱、家庭和医学伦理的思考。 作者简介 亚伯拉罕·维基斯,1955年出生,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医学理论与实践系教授,作品曾荣获1994年美国国家书评奖提名,并入选《时代周刊》最佳选书。 目录 序幕·到来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谢辞 附录·注释 导语 作者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十年淬炼的小说。 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2009)。 都柏林国际文学奖入围(2011)。 奥巴马夏季书单推荐(2011)。 双生兄弟传奇的成长故事,书写家族命运和行医人生中的悲欢离合。 幸福的关键不只是承认自己拥有的,更在于承认自我的缺失。 出生时,他们是连体婴。相连着的除了脐带,还有充满波折的命运。 成年后,他们是杰出的医生,却要不断修补各自生命里的破洞。 书评(媒体评论) “小说充满了神秘的场景 与令人深深感动的角色。作 为小说家,维基斯有点像魔 术师。” ——《今日美国》 “维基斯有一种罕见的天 赋,随着故事的发展,他以 不同的方式展示笔下的角色 ,从悲剧到喜剧再到情节剧 ,结局一部分像是狄更斯, 一部分像是《实习医生格蕾 》。这本小说是一部家族传 奇,但更多的像是给医学界 的一首颂诗。” ——《娱乐周刊》 精彩页 在母亲子宫晦蒙处度过八个月之后,弟弟湿婆与我,在公元一九五四年九月二十日的傍晚,来到了人世间。于海拔两千四百米的高度,我们吸入第一口空气,吸进了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稀薄空气。 我们出世的奇迹发生在失迷医院的三号开刀房,那正是母亲玛莉·约瑟夫·普雷斯修女多数工作时间的地点,也是她最能发挥才能的地方。 我们的母亲是修女,隶属马德拉斯市主教管区的圣衣会。在那个九月的上午,当她不期然开始阵痛,埃塞俄比亚的豪雨停歇,失迷医院铁皮浪板屋顶的喋喋雨打戛然而止,好像饶舌的人话才讲到一半便打住。在阒静无声中,十字架雏菊在一夜间怒放,将亚的斯亚贝巴的山坡染为金黄。在失迷医院四周的草地,莎草克服了烂泥,如灿然的毯,一路摊展到医院的水泥门槛前,带来了比打板球、槌球或羽毛球更实在之活动的希望。 失迷医院位于翠绿的山丘上,单层与双层的石灰建筑群集错落,仿佛在造就恩托托山脉的地质活动闷响中,与山峦一同自地表隆起。槽型花圃由屋顶檐槽满溢的流水浇灌,如护城河环绕低矮房舍。赫斯特院长的蔷薇攀上了墙,绯红的花沿着每道窗框,蔓生延及至屋顶。由于土壤肥沃,院长(也就是医院睿智又明理的领袖)警告我们别光着脚踩上去,免得新的脚趾头会冒出来。 五条小径夹在肩头高的灌木丛中间,如轮辐自医院主建筑散开,通往五问几乎被杂木、树篱、野生桉树与松树掩藏的平房。这是院长的意图,她希望失迷医院像座植物园,或伦敦肯辛顿公园的一角(来非洲之前,身为年轻修女的她常在那里散步),或者人类堕落前的伊甸园。 失迷医院(Missing)其实是布道传教的使命医院(Mission Hospital),埃塞俄比亚人的舌头念这几个字会带嘶声,因此听起来像是“失迷”。卫生署一位才高中毕业的职员在执照上打了“失迷医院”,对他来说,这才是发音正确的拼法。由于一位《埃塞俄比亚先锋报》记者,拼错的用语继续沿用下去。当赫斯特院长跑去找卫生署职员修正时,他拿出原本的打字文件说:“女士,您自己看看吧!ouod erat demon strandum(拉丁语:证明完毕),是失迷医院没错。”那口气仿佛他证实了毕达哥拉斯的定理,太阳就是位居太阳系中心,地球正是球体。,还有,证明了失迷医院在想象中的地球精准位置。于是乎,它叫失迷医院。 在酿成剧变的临盆阵痛过程中,玛莉·普雷斯修女没有进出哭声,也不曾发出呻吟。三号开刀房隔壁的旋转门后方,有苏黎世路德教会捐赠的特大号压力锅,滚烫的蒸汽消毒了即将用在母亲身上的手术器械与毛巾,同时低声怒吼为她悲叹流泪,毕竟母亲的庇护所就在压力锅间的一角。在我们狂暴抵达之前,母亲在失迷医院待了七年,并且在不锈钢巨兽旁为自己布置了避难处,靠墙的连桌椅是从停办的教会学校抢救来的,上面有许多学生失意时的凿痕。白色开襟羊毛衫搭在椅背上,有人告诉我,她在手术与手术之间常把毛衣披在肩上。 在课桌上方的灰泥上,母亲用图钉钉了张日历图片,是贝里尼。著名的雕塑:亚维拉的圣泰瑞莎。圣泰瑞莎宛如昏厥,体态软绵无力,嘴唇因销魂而张启,眼神失焦,眼皮微掩。在左右两侧,各有一群合唱团员从祈祷台俯瞰窥探。一名男童天使隐约带笑,耸立于虔诚而纵欲的修女旁,健壮的身躯与年少的脸庞相违。他以左手手指撩起遮掩她胸脯的衣缘,右手拎着箭,优雅得犹如小提琴手提着弓。 为什么放这张图片?妈妈,为什么是圣泰瑞莎呢? 四岁的我偷偷躲入无窗的房内研究图像。只凭胆量,是无法让我通过那扇重门的,只是我觉得她在里面,一心一意地想认识身为母亲的那位修女,于是产生了力气。我坐在压力锅旁,它像清醒的龙,低沉咕哝,嘶嘶作声,仿佛我咚咚的心跳唤醒了这只野兽。我坐在母亲的桌前,心情一点一滴地平静下来,感觉好像与她在沟通交流。后来我才知道,没人敢把开襟羊毛衫白椅子披挂处拿走,它是圣物。不过,对一名四岁孩童而言,样样事物都既神圣又普通。衣服有抗菌肥皂的气味,我把它拉到肩头,还用指甲绕着干涸的墨水瓶,追寻她手指曾经走过的路。如同她坐在无窗房间中一定会做的事情,我仰头凝望日历图片,那图像怔住了我。几年后,我得知圣泰瑞莎重复看见天使的幻觉被称为“穿心神迹”。,字典说是灵魂因上帝之爱而“激烈燃烧”,心脏遭神的爱“穿刺”;她这份信仰的隐喻同样也被当作医学的暗喻。在四岁的年纪,我不需要“穿心神迹”这样的字眼,就可感受到图像所引发的崇敬。我没有母亲的照片可寻,情不自禁地想象着图片中的女子就是她;她受了胁迫,挥舞尖矛的男童天使即将让她心神荡漾。我总是问:“妈妈,你什么时候会来呢?”冰冷砖瓦传回我微弱声音的回声。你什么时候会来呢? 我低声回答:“上帝,让她来吧!”那句话是我唯一拥有的凭借。当我第一次闲荡到这里时,戈什医生前来找我,越过我的肩膀注视着圣泰瑞莎的图片,说出了这句断言;他用强壮的臂膀抬起我,用他那与压力锅势均力敌的嗓音说:“来了,上帝让她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