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历史逻辑》共六卷,以纵横交织的多维视角剖析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立足中国近代史,从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演变中探究规律性、逻辑性的东西,全景式阐释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历史逻辑,获得科学认知,归纳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复原近代中国“统一大市场”和参与“全球化”的演进历程
在《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历史逻辑》(六卷)中,杜恂诚先生以其深厚的历史学功底,结合经济、思想、宗教、社会和政治等诸多学科视角,纵向上以时间为经,横向上以各个专题研究为纬,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宏大叙事下,多角度地展现传统中国经济、金融、企业、社会、伦理诸多层面,由国内闭塞乡野逐步互为联通,进而催生出中国近代化社会经济形态,逐步构成国内大市场,以及进一步融入世界的“全球化”过程。
第二,创新中国经济史学的研究范式
目前中国经济史学界以历史学方法研究问题还是学术主流,而以经济学理论特别是结合西方经济学前沿理论为框架的成功的经济史研究,并不多见。《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历史逻辑》(六卷)创新性地将经济学理论尤其是西方经济学前沿理论与方法运用于中国经济史学研究,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到经济学理论与历史分析的完美结合,从而在更深层上揭示了历史的逻辑内涵。与此同时,作者在借鉴西方经济理论时,充分注意适用性,避免生搬硬套,而是将学理分析与实证分析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鲜明和独特的研究风格。这一研究范式的创新,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水平,更充实了中国经济史学方法论,是中国经济史研究范式新探索的典范。
第三, 丰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挖掘历史,把握当代”的价值取向
当前,在“立足中国,借鉴外国;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总体思路之下,厘清中国道路的发展脉络,进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华文明的要求,尤为迫切。《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历史逻辑》(六卷)通过刻画政府、企业、资本、实业家之间的互动过程,以及中国与世界的融合过程,生动展现制度与经济转型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历史逻辑》(六卷)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简单“复原”历史的进程,从历史的维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认知,而且有益于我们对当今经济发展的模式、规律等诸多因素作更进一步的深入认识,从而对当下和未来的经济问题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从《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历史逻辑》(六卷)中,我们可以探究近代目前国家和资本互动的经典案例,总结提炼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的理论启示;可以通过对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经济制度、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企业治理等多领域进行的专题讨论与研究,增加当今时代我们对当时的企业、市场和政府三者的了解,启发多元思考,揭示经济发展规律,对我国现阶段经济改革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和借鉴价值;为政府针对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多重因素做出一系列政策应答和选择判断,提供历史视域的价值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