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医学导论 第5版 |
分类 | 教育考试-大中专教材-大学教材 |
作者 | 马建辉,闻德亮 |
出版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套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起步最早、历史最悠久、修订版次最多的权威、规范、科学、经典的国家级规划教材。第八轮教材自2013年秋季出版至今,已经4年时间,修订再版是学科知识及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次修订将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和教材体系建设的创新,并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更新内容,体现继承与发展。 目录 \t第一篇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t第一章古代医学2 \t第一节原始医学2 \t第二节古代东方医学2 \t一、中国古代医学3 \t二、古埃及医学4 \t三、古印度医学4 \t四、古巴比伦和亚述的医学5 \t第三节古代西方医学5 \t一、古希腊的医学5 \t二、古罗马的医学6 \t第二章近代医学7 \t第一节近代医学的发展7 \t一、文艺复兴时期的近代医学7 \t二、17世纪的医学8 \t三、18世纪的医学10 \t四、19世纪的医学11 \t第二节近代医学的特点与启示13 \t一、实验医学是近代医学的奠基石14 \t二、医学的三个学派促进了近代医学的发展14 \t三、自然科学进步是近代医学发展的动力14 \t四、医学交流架起了近代医学发展的桥梁14 \t第三章现代医学15 \t第一节现代医学的形成与发展15 \t一、药物学与治疗学的飞跃15 \t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16 \t三、免疫学的发展16 \t四、医学遗传学的发展17 \t五、器官移植与人造器官18 \t六、医学模式的转变18 \t七、传染病的新动态19 \t八、医学影像学的发展20 \t第二节现代医学的特点21 \t一、医学分科专门化21 \t二、医学发展国际化22 \t三、医学技术逐渐现代化22 \t四、医学学科交叉渗透产生新学科23 \t第三节现代医学发展的启示23 \t一、临床必须与预防相结合23 \t二、技术的转移与综合是医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23 \t三、既要重视延长寿命又要重视生命质量24 \t第四节21世纪医学的发展趋势24 \t一、分子生物学将成为新世纪医学发展的龙头24 \t二、再生医学将促进21世纪的医疗革命25 \t三、医学与众多学科融合发展为疾病诊断与治疗带来新突破25 \t四、预防医学发展将促进卫生革命26 \t五、老年医学将成为新世纪的重要医学课题26 \t六、全科医学26 \t七、系统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医学27 \t八、微创外科27 \t九、循证医学28 \t十、转化医学29 \t十一、精准医学29 \t十二、医学整合29 \t第四章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31 \t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理论31 \t一、阴阳五行学说31 \t二、脏腑学说31 \t三、经络学说32 \t四、病因病机32 \t五、诊法与辨证32 \t六、治则与治法33 \t七、养生与预防33 \t第二节中医学各专科的形成和发展33 \t一、中医诊断学33 \t二、中医内科34 \t三、中医外科34 \t四、中医骨伤科学34 \t五、中医妇产科35 \t六、儿科35 \t七、五官科35 \t八、针灸科35 \t九、药物学36 \t十、方剂学36 \t第三节中西医结合与中医学的发展36 \t一、中医学外传国外36 \t二、西洋医学传入中国37 \t三、中医药的发展和中西医结合37 \t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取得突出的成果38 \t第二篇医学教育与医学学习 \t第五章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40 \t第一节医学生的知识结构40 \t一、人文社会科学知识40 \t二、自然科学知识40 \t三、医学专业知识41 \t第二节医学生的能力结构41 \t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1 \t二、实践能力41 \t三、自主学习能力42 \t四、创新能力42 \t五、交流能力42 \t六、信息管理能力42 \t七、组织和管理能力42 \t八、团队协作能力43 \t九、批判性思维能力43 \t第三节医学生的素质43 \t一、思想道德素质43 \t二、文化素质44 \t三、专业素质44 \t四、身心素质45 \t第六章医学教育教学概论与现代医学教育思想46 \t第一节我国医学教育体系46 \t一、医学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46 \t二、医学教育体系的专业结构47 \t三、医学教育体系的类型结构49 \t第二节医学教育教学过程50 \t一、医学教育教学过程的概念50 \t二、医学教育教学过程的主要任务50 \t三、医学教育教学过程的特点51 \t第三节医学教学管理52 \t一、医学课程52 \t二、医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53 \t第四节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54 \t一、医学教育所面临的挑战54 \t二、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56 \t第五节现代医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57 \t一、教育思想的概念57 \t二、教育思想的形成57 \t三、传统教育思想的强化58 \t四、当代教育思想的形成58 \t五、医学模式及其观念对现代医学教育思想形成的影响59 \t六、现代医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60 \t第七章学习的理论与医学学习61 \t第一节学习的理论概述61 \t一、学习的内涵61 \t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61 \t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63 \t四、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64 \t第二节大学学习与医学学习的特点66 \t一、大学学习的特点66 \t二、医学学习的特点67 \t三、医学学习应遵循的原则68 \t第三节医学学习的策略与方法69 \t一、医学知识的记忆技巧69 \t二、医学思维的训练策略71 \t三、医学的学习方法74 \t第三篇卫生人员与卫生服务工作 \t第八章卫生人员78 \t第一节卫生人员的分类与准入78 \t一、卫生人员的分类78 \t二、卫生人员的准入78 \t第二节临床医生81 \t一、临床医生的使命与职责81 \t二、临床医生的社会声望、权利与岗位要求82 \t第三节护理人员84 \t一、护理人员的产生和社会地位84 \t二、护理模式转变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85 \t第四节临床卫生技术人员87 \t一、临床卫生技术人员的特点87 \t二、对临床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87 \t第五节公共卫生人员88 \t一、卫生防疫人员88 \t二、卫生执法监督人员89 \t第六节基层卫生人员与全科医生89 \t一、全科医生90 \t二、社区卫生人员92 \t三、农村基层卫生人员93 \t第七节卫生管理人员94 \t第九章病人96 \t第一节病人角色96 \t一、病人概念与病人角色96 \t二、疾病行为96 \t三、求医行为97 \t四、遵医行为98 \t第二节病人需要与期望98 \t一、病人需要98 \t二、病人期望99 \t第三节病人的权利与义务100 \t一、病人权利100 \t二、病人义务101 \t第四节病人心理变化101 \t一、认知变化102 \t二、情感变化102 \t三、意志行为变化102 \t四、人格变化102 \t第五节以病人为中心102 \t一、以病人为中心的意义102 \t二、以病人为中心的内涵103 \t第十章医学人际关系与沟通105 \t第一节沟通概述105 \t一、沟通的概念与类型105 \t二、沟通的基本要素与模式106 \t三、沟通的特点与功能107 \t四、沟通的基本原则108 \t第二节人际关系108 \t一、人际关系的内容108 \t二、人际关系的特点108 \t三、人际关系的作用109 \t第三节医学人际关系109 \t一、医学人际关系特征109 \t二、医患关系110 \t三、医务人员的人际关系111 \t四、医患沟通112 \t五、治疗性沟通113 \t六、常用的医患沟通技巧114 \t第十一章健康与疾病116 \t第一节生命116 \t一、生命的定义116 \t二、生命的进化116 \t三、生命的标准116 \t四、生命的价值117 \t第二节健康117 \t一、健康的定义117 \t二、健康的标准118 \t三、亚健康状态118 \t第三节疾病119 \t一、疾病的定义119 \t二、疾病的原因119 \t三、疾病的自然进程123 \t四、疾病过程的共同规律124 \t五、疾病发生的一般机制125 \t六、疾病的分类126 \t七、疾病谱变化127 \t八、疾病的价值与意义128 \t第四节衰老128 \t一、衰老的定义128 \t二、衰老的机制128 \t第五节死亡129 \t一、死亡的定义129 \t二、脑死亡129 \t三、安乐死130 \t四、临终关怀130 \t第十二章临床诊断与治疗131 \t第一节临床诊断131 \t一、临床诊断的思维过程及基本原则131 \t二、临床诊断中常用的思维方法133 \t三、临床诊断方法、技术及其评价134 \t第二节临床治疗137 \t一、治疗的思维过程及基本原则137 \t二、常用治疗方法及其评价138 \t第三节病历记录与表达140 \t一、病历记录的基本要求140 \t二、病历保存与管理141 \t第四节临床实践中的法律问题142 \t一、卫生法律与法规142 \t二、卫生法中的法律责任143 \t三、医疗损害和纠纷的现场处置143 \t四、医疗损害及其分类143 \t五、医疗行为中的告知义务144 \t六、医疗损害鉴定及法律处理程序145 \t七、减少医疗损害和纠纷的措施146 \t第五节循证医学146 \t一、循证医学的定义146 \t二、循证医学的历史147 \t三、循证医学的基本过程和研究方法147 \t四、循证医学的价值148 \t五、循证医学的局限性149 \t第十三章疾病预防与卫生保健150 \t第一节疾病预防概论150 \t一、疾病预防与预防医学150 \t二、预防医学的基本任务150 \t三、疾病预防的主要特点151 \t第二节疾病预防的宏观策略151 \t一、“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151 \t二、医学模式与疾病预防模式的转变152 \t三、社会大卫生观念153 \t第三节疾病预防的主要措施153 \t一、个体预防和群体预防153 \t二、三级预防154 \t三、公共卫生监测158 \t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158 \t第四节卫生保健159 \t一、卫生保健的主要形式159 \t二、卫生保健的全球战略160 \t三、初级卫生保健161 \t第十四章疾病的康复162 \t第一节康复医学概述162 \t一、康复162 \t二、康复医学163 \t三、康复医学的工作方式164 \t四、残疾学164 \t五、社区康复165 \t第二节康复医学的发展与作用165 \t一、康复与康复医学的形成与发展165 \t二、康复医学发展的基础165 \t三、康复医学的作用166 \t第三节康复医学评定与康复治疗技术167 \t一、康复医学评定167 \t二、康复治疗技术168 \t第十五章中国卫生国情169 \t第一节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169 \t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卫生工作方针的形成和发展169 \t二、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形成及意义169 \t三、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内涵169 \t第二节卫生资源与卫生服务170 \t一、卫生资源170 \t二、卫生服务171 \t第三节我国健康事业发展成就172 \t一、健康环境与条件持续改善172 \t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173 \t三、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大幅提高174 \t四、全民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健全174 \t五、特定群体的健康水平显著进步175 \t六、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和国际医疗援助175 \t第四节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176 \t一、2009—2011年期间医改的基本情况176 \t二、“十二五”期间医改的基本情况177 \t三、“十三五”期间医改的目标和任务178 \t第五节健康中国战略181 \t一、战略主题181 \t二、战略目标181 \t三、战略任务182 \t附录1诺贝尔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83 \t附录2本科医学教育质量改进全球标准(2012年修订版)189 \t附录3全球医学教育大力度优惠基本要求206 \t附录4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209 \t参考文献228 \t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229 \t本书测试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