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涵情育德(汉代情论及其新时代德育启示)(精)/知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马婷婷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为思想史方面的研究专著。作者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汉代汉代的情与礼、法的关系。汉代是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时期,制度层面有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引礼入法,或称作引礼入律,这是霸王道杂之的具体体现,引礼入法的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标志性事件,充分展现了情感如何从感性冲动付诸到理性实践,以及法制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又是如何被道德化的情感所消磨和软化。在引礼入法的过程中,情感因素起到了重要的黏合作用,“情”是礼法一直在寻求的结合点,是“情”打开了法律的缺口,也弥补了法律的不足。以“情”为奠基和桥梁,刑不至君子、存留养亲、亲亲相隐、恤刑、不孝入律、原情论罪等法制改革将礼的精神,如等级观念、忠、孝、三纲六纪等,注入到立法精神中,并成为法的灵魂,对抗性的礼与法逐渐融合起来。情与礼、法的关系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永恒主题,它既是一种抽象的思想认识,又和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社会风气有着重要的影响。汉代情与礼法关系在思想上的变动也引发了社会风气的转变。这个转变表现为地方官员在断案时哀矜折狱,执法时务求宽大,士人在生活中抑情崇礼来标榜德行。 作者简介 马婷婷,女,1982年生,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概论”教研部党支部书记,“新思想”教研部主任,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访问学者;入选泰安市高层次人才、山东农业大学“1512工程”第四层次;担任泰安市党史学会理事、山东省党史专家库党史专家、泰安市农史学会成员。 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教育探索》《学术探索》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及参与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国家社科青年基金等项目多项。获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奖、泰安市社科优秀成果奖、山东农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获首届山东省学校思政课教学比赛一等奖、山东农业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技能比赛一等奖、山东农业大学“青年岗位能手”等奖项及荣誉。 目录 第一章 情的内涵、外延及其与礼法的关系 第一节 情的内涵 一、情的现代阐释 二、古人对情的理解 第二节 情的外延 一、情和性 二、情和欲 三、情和心 第三节 情与礼的关系 一、礼缘情而作,乐因情而生 二、礼乐约束人情 第四节 情与法的关系 一、王法本乎人情 二、性情与礼治、法治 第二章 汉代论情及其与礼、法的关系 第一节 《淮南子》的适情论 一、情之内涵和情之能动 二、适情以达道 三、适情以制礼 四、适心以制法 第二节 董仲舒的天道与人情 一、天道与人情 二、以礼体情、安情 三、王霸之道本于天心、人情 第三节 利欲和仁爱的冲突——盐铁会议中的情感利器 第四节 性情·道德·体验——刘向的人格塑造论 一、博采众家的人格塑造论 二、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道德养成 三、以个体为中心的人文情怀 第五节 王充起事生情、以礼防情论 一、情的发生和性质 二、情与礼的关系 第六节 天理化的人情——《白虎通义》对情的规范 一、情的内涵和性质 二、天理下的人情 三、人情中的天理 第七节 情感理想与现实利害——王符的情论 一、情感与社会现实 二、礼对情感的矫正 三、以怒止杀、大义灭亲 第八节 苟悦性动生情、化情原心论 一、情感的基本问题 二、以礼化情 三、慎庶狱以昭人情 第三章 制度变革视域下的情与礼、法 第一节 耻感激起的律法变动 一、刑不至君子论 二、民知耻而不犯 三、轻侮法 第二节 仁爱催生的刑制改革 一、汉文帝废除肉刑 二、恤刑 三、不孝入律 第三节 以原情为核心的春秋决狱 一、经典案例中的人情考量 二、春秋决狱的情感倾向 三、原心还是原情 四、原情的意义 第四章 社会实践中的情与礼、法 第一节 伦理法特质下道德情感的彰显 一、哀矜勿喜的判例心态 二、息讼中的人情考量 三、思想及社会渊源 第二节 隆礼下自然情感的压抑 一、矫情崇礼的社会表象 二、思想及实践渊源 第五章 汉代情论的演变与特征 第一节 汉代情论的时代嬗变 一、从达道之情、王霸之情到修性之情 二、从情之人文到礼之理性 第二节 汉代情论的特征 一、目标特征——道德实现 二、路径特征——推已及人 三、范式特征——贤君明主 四、实践特征——引礼入法 第六章 汉代情论的时代育人价值 第一节 至情至性:情感教育价值 一、情之本体:从本真到理性 二、情之锻造:从认知到意志 三、情之外延:从亲子到集体 第二节 礼生于情:礼仪教育价值 一、缘情制礼、依性作仪 二、礼形于外、德诚于中 三、礼仪教化、温养人性 第三节 法融于情:法治教育价值 一、缘人性而制:法生于义的立法方针 二、原情论罪:慎庶狱以昭人情的司法原则 三、必因人情:引礼入法的治理实践 四、悔过之心:痛其祸而悔其行的行为防治 第七章 情感视域下的当代德育困境 第一节 情感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工具性的教学理念 二、被挤压的教育空间 三、唯效用论的教学实践 第二节 礼仪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建构困境:无法缘情而制 二、践行困境:不能因情而动 三、推广困境:未能日用而不觉 第三节 法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信仰薄弱背后的情感缺失 二、情法互嵌中的现实反差 第八章 汉代情论精华融入当代德育的践行路径 第一节 情暖隆德:融入情感教育 一、融情于教、以情优教:从传统中汲取 二、以情导行、以行育情:在实践中体察 三、寓德于情、立德树人:于理想中升华 第二节 通情达“礼”:融入礼仪教育 一、缘情制礼:建构中的守正创新 二、礼到情至:践行中的情文合 三、以文化人:推广中的情境融通 第三节 育情于法:融入法治教育 一、共情为基:筑牢法治信仰 二、情法交融:创设育人磁场 参考文献 序言 李商隐有诗云:“深知身 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只要人在,情就不会湮 灭,情感问题是人类社会永 恒的主题。正如马克思所说 ,人是现实的人,是一个有 激情的存在物。 汉代情论问题实际上是 著者师从熊铁基先生攻读博 士期间的论文选题,毕业后 并未在历史学专业领域有所 创见,而是转到马克思主义 理论研究领域,在马克思主 义学院担任了十年的思政课 教师。担任思政课教师以来 ,著者发现困扰很多青年学 生的往往不是知识技能的获 取等技术性问题,而是焦虑 、失望、空虚等情绪心理问 题,青年学生的情感危机已 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 。然而,在长期理性至上、 唯理主义的影响下,很长一 段时间,情感被看作理性的 敌人,是人们恐惧、逃避、 贬低的主题,“克服自身情 感从某种角度来说就代表着 获得理性成为精英,而情感 在这种语境下也就成为普通 人无法克制的冲动”(亨利· 梅,Henry F.May)。在理 性至上的时代洪流中,人们 下意识地认为情感就是冲动 盲目的,执着情感是“不合 算”的。如今,人们慢慢转 变了固有认知,不再将情感 生命视为“暗哑的主观事实” 的,也不再将情感“化约为” 主观的、私人的或是生理性 的情绪。在新时代的征程中 ,促进人民精神物质生活共 同富裕更是被提升到国家战 略高度,成为中国式现代化 的重要表征,这是前所未有 的伟大创举。从某种程度上 说,一个社会主体心态能够 潜移默化地发生良性演变, 情感心灵能够有所依归,尽 管不如政治经济结构转型那 样外显和剧烈,却更能提升 归属感和认同感,对促进社 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要“ 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和创新性发展”,当我们意 识到理性至上主义的缺憾并 试图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 智慧时,会发现汉代思想家 对情以及情与礼、法关系的 论述,不论是《淮南子》的 适情论、董仲舒的天道与人 情说还是王充起事生情、以 礼防情论,以及荀悦性动生 情、化情原心论等,尽管立 场和出发点不同,却都充满 了穿透时空的真知灼见,很 多观点至今仍闪耀着人本主 义光辉。而在实践中,情成 为礼法交融的润滑剂和催化 剂,助推了汉代引礼入法的 进程,这些思想精华和实践 经验,无论是对于当前情感 问题的学术研究、青年学生 的心理健康指导,还是对于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都有重 要的借鉴价值。 长期的相关研究,加上 多年从事思政课教学的现实 要求,都促使著者对博士论 文重新修改、补充完善并加 以整理出版,希冀能够立足 传统,又直面现实问题,对 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德育工作 有所裨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