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 李跃忠编著的《影戏》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影戏》介绍了影戏的起源与历史、影戏的故事与传说、影戏的文化与民俗、影戏的题材与特点等内容。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好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很好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 目录 章 影戏的起源与历史 影戏的起源 影戏的形成时间 影戏发展简史 第二章 影戏的故事与传说 影戏起源、形成的故事与传说 影戏禁忌中的故事 影戏艺人轶事 其他内容的故事与传说 影戏故事与传说中的文化内涵 第三章 影戏的文化与民俗 影戏的请戏习俗 影戏的写戏习俗 影戏的行规 影戏艺人的行话 影戏的民俗文化功能 第四章 影戏的题材与特点 影戏的剧本形态 影戏的题材与特点 历史剧与神怪故事 影戏的『例戏』 第五章 影戏的艺术与审美 影戏的表演场所 影戏的演唱艺术 影戏的操纵艺术和特技表演 影戏的插科打诨艺术 第六章 影戏影人的制作 皮影的雕制工艺 纸影的雕制工艺 第七章 影戏的流派与风格 影戏的发源地及其分布 中国影戏的流派 第八章 影戏的传承与传人 影戏的传承习俗 古代的影戏传人 后记 精彩页 中国影戏自形成以来,一直得到了上至王公贵族、文人士大夫,下至市民百姓的喜爱。然而,与这种盛况不相称的是社会各阶层、知识分子并没有对它予以足够的重视,历目前关于影戏的纪录**少。这给了解影戏的起源、形成、历史发展带来了许多遗憾。现在只能通过那些片言只语的文献以及少数幸存的文物,竭力勾勒出中国影戏发展的大致轮廓。 影戏的起源 探讨中国影戏的起源、形成是个**有趣的话题,在民间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传说。 陕西、河北、北京、东北大部分地区,都传说影戏的形成与观音菩萨有关;而有的地方则传说影戏起源于宫廷。其中有人说起源于《史记》所载汉武帝思念亡妃事,也有的说起源于汉文帝时期。相传西汉文帝刘恒时期(公元前179-前157),宫妃抱太子在窗前玩耍,巧剪桐叶作人形,映在窗纱表演,以博太子的欢笑,自此而引起影戏的出现。还有的说影戏产生于唐朝后宫。此外,有的地方传言影戏起源于孔子、子夏的“隔帘说书”;或说起源于楚汉相争之时,张良在城楼设影退楚兵之事;或说是道教人物周代黄龙真人创建的。 对于以上各种传说,我们应该要用科学的态度予以分析。首先要指出的是它们只是一些传说,不能当做信史来看,其中不排除有些是后人根据影戏的本质特征――光影艺术,杜撰的故事以增加影戏的历史和神秘性。不过其中有些传说却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如与观音菩萨相关的传说,在一定层面上说明了影戏的起源、形成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折射了广大人民希望摆脱苦难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揭示了影戏的一些审美特征,如其适合表演神怪故事等。 如何看待中国皮影的起源呢? 学者们一般以为人类对“影子”的认识及古代方士所施的“弄影术”,都对我国影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是我国影戏的渊源。所以,自宋以来有许多学者,将汉代术士少翁在汉武帝面前所玩弄的“弄影还魂术”作为影戏的起源。如宋人高承《事物纪原》卷九谓“故老相承,言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清人吴骞在《拜经楼诗话》中也说“影戏,或谓?汉武时李夫人事”等。 在影戏诞生的近缘上,影响*大程度的是佛教文化影响说。如丁言昭认为木偶、影戏是一种造型艺术与戏曲艺术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与宗教文化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它所表现的宗教故事、宗教人物,宣扬的宗教思想及参与的宗教活动中,而且也体现在它形成的历史、它的人物造型和演出的剧本中。指出宗教是影戏诞生的助产师,也是宣传宗教思想的服务者。 但在具体论述佛教文化对影戏的形成影响时,又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影戏脱胎于唐代僧侣宣讲佛教教义的活动。20世纪前期顾颉刚、孙楷第对此都有过论述。其中孙楷第的说法影响尤大。他由《王昭君变文》上卷末的“上卷立铺毕,此人下卷”过渡语,联想到唐以来铸像、塑像、画像的一座或一帧叫做“铺”,并引吉师老《看蜀女转昭君变》诗中的一句“画卷开时塞外云”,而推断当时的俗讲备有图像,且其初为“平面的”,后又改图像为影人,成为“立体的”。*后得出结论,“俗讲分为两派:一为用图像改为皮人者,谓之影戏;其始终不用图像者,谓之说话。”②这一分析对开启人们的研究思路具有积极意义,但在立论及结论方面却有一些偏颇。另一种观点认为影戏的近缘是印度佛教的“以影说法”。康保成师在广泛考查汉译佛典中有关印度影戏的残痕并隋唐五代一些诗文、笔记等史料的基础上,认为“巫术中的招魂术是我国影戏的远源,而印度佛教‘以影说法’是影戏的近缘。”① 在前辈们的严密论证面前,我们似乎不得不接受中国影戏源于宗教(主要是佛教)文化的这一结论。然而我们知道,一种新艺术的诞生,所受的影响应是多方面的,如赵建新认为孕育中国影戏的母体除了“俗讲”外,还有上元灯会中燃放“影灯”习俗的影响。②除此之外,古代一种游戏――“手伎”,尤其是其中的手影戏表演,对中国影戏的发展也有直接影响,亦可视为中国影戏的近缘之一。 “手伎”作为一种技艺表演,其表演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靠手指、手掌及手臂的灵巧搭配,模仿人、兽、鸟等动物的形貌,而后利用光投影的表演应是其中的重要一种。“手影”表演除了模仿物体的形貌外,还要学唱动物的声音,甚而插科打诨,以滑稽谐谑取悦于观众,体现了向演故事发展的倾向。而另一方面,自唐以来,佛教徒为了弘扬佛法,宣传教义,受印度佛界“以影说法”的影响,开始利用“影像”进行俗讲。手影戏、僧侣“以影说法”、元宵灯影经过几十年的“磨合”,又吸收民间剪纸、傀儡戏的表演等诸多方面技巧,在唐五代到宋初的这段时期,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影戏诞生了。 关于中国影戏的形成,罗晓帆以丰富的想象,妙趣的文字演绎了中国戏曲从早期萌芽直至近代成熟的发展历程,颇有趣理,文日: 当原始人**次发现自己在阳光下拖着一条长长的影子,并伴随着人的活动而跳跃不止时,兴奋得如醉如痴,合族老少都拥到阳光下的空地上围着影子翩翩舞蹈起来。后来,人们开始用手势、身体或其他物质材料来模仿各种自然界的动植物和其他东西的影子,作为一种娱乐。再后来,静态的模拟影子活动起来,加上各种配合,成为一幅幅连续性的活动性画面,并具备了简单的故事性,这就形成了*初的皮影戏。③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