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开创了唯意志主义哲学及生命哲学流派。他的哲学探讨的是世界和人类的本质、本源问题,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事物是意志的现象或表象,意志与表象的关系是建立在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基础之上的。人生就是意志的表现,意志是无法满足的渊薮;而人生却总是追求这无法满足的渊薮,所以,人生就是痛苦。
本书为“大家智慧系列文丛”中的一本,所选篇章系根据叔本华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编译而成,涉及到人的本性、处世之道、待人之道、爱与恨,生与死、人生对策等诸多问题。相信本书对于了解叔本华的思想,提高青年人的理论水平,会有所帮助。
本书是叔本华原著代表作的精选译本,是集叔木华思想之大成的作品。全书分为六大部分,分别为“人的本性”、“人生总论”、“处世之道”、“待人之道”、“爱与恨,生与死”和“人生对策”。在这六个部分里,叔本华分别就人的本性,幸福和快乐、意志与心智、荣誉与名声、行为和个性、命运与对策等几乎囊括了人的一生的各个方面,阐述了独特新颖的“幸福论”。
在本书中,他从广泛的人性角度入手,分别对人们自身的所有、地位及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给予了细致入微的阐述,他融合东西方哲学的主流,科学性地披露人性和世故,加以睿智和生动的笔触,娓娓地跟我们讨论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求取幸福和成功,以期充分发挥此生……
从通常意义来说,人是什么比他有什么和别人对他的评价是什么更影响他的幸福。因为个性随时随地伴随着人并且影响他,因此,人格——也就是人本身所具有的东西——是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能自各种享乐里得到多少快乐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大家都知道在肉体享乐方面确系如此,精神享乐方面亦然。
一个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乐都看成不快乐,好比美酒倒进充满胆汁的口中也会变苦一样。因此生命的幸福与困厄,不在于降临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视我们如何面对这些事情,我们的感受如何。人是什么,他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质是什么,用两个字来说,就是人格。人格所具备的一切特质是人的幸福与快乐最根本和直接的影响因素。其他因素都是间接的,媒介性的,所以它们的影响力也可以消除、破灭,但人格因素的影响却是不可消除的。这说明了为什么人的根深蒂固的嫉妒心性难以消除,不但如此,人常小心翼翼的掩饰自己的嫉妒心性。
在所有我们所做和所受的经历中,我们的意识素质总占据着一个经久不变的地位;其他的影响都依赖机遇,机遇如过眼云烟,稍纵即逝,且常变动不已;只有个性在我们生命的任何时刻都不停的工作。所以亚里士多德说:“持久不变的并不是财富而是人的性格。”我们对完全来自外界的厄运还可以容忍,但由自己的个性导致的苦难却无法承受:只因运气可能改变,个性却难以改变。人自身的福分,如高贵的天性、精明的头脑、乐观的气质、爽朗的精神、健康的体魄,简单说,是幸福的第一要素;所以我们应尽心尽力去促进和保持这类使人生幸福的特质、莫孜孜以求于外界的功名与利禄。
在这些内在品格里,最能给人带来直接快乐的莫过于“愉悦健全的精神”,因为美好的品格自身便是一种幸福;愉快而喜悦的人是幸福的,之所以如此,只因其个人的本性就是愉快而喜悦的。这种美好的品格可以弥补因其他一切幸福的丧失所产生的缺憾。如果你常常笑,你就是幸福的;如果你常常哭,你就是不幸福的。当愉快的心情敲响你的心门时,你就该打开你的心门,让愉快与你同在,因为它的到来总是好的。但人们却常踌躇着不愿让自己太快活,惟恐乐极生悲,带来灾祸。事实上“愉快”的本身便是直接的收获——它不是银行里的支票,却是换取幸福的现金。因为它可以使我们立刻获得快乐,是我们人类所能得到的最大幸事。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就我们的存在对当前来说,我们只不过是介于两个永恒之间极短暂的一瞬间而已。我们追寻幸福的最高目标就是如何保障和促进这种愉快的心情。
能够促进心情愉快的是健康,而非财富。因此,我们应当尽力维护健康,因为惟有健康方能绽放出愉悦的花朵。至于如何维护健康实在也无需我来指明——避免任何的过度放纵自己和激烈不愉快的情绪,也不要太抑制自己,经常做户外运动,冷水浴以及遵守卫生原则。没有适度的日常运动,便不可能永远健康,生命过程便是依赖体内各种器官的不停操作,操作的结果不仅影响到有关身体各部门也影响了全身。亚里士多德说:“生命便是运动。”运动也的确是生命的本质。
一个人幸福与否在于人的精神,精神的好坏又与健康息息相关。一般说来,人的幸福十之八九有赖健康的身心。有了健康,每件事都是令人快乐的,失掉健康就失掉了快乐。即使其他的人具有如此伟大的心灵,快活乐观的气质,也会因健康的丧失而黯然失色,甚至变质。所以当两人见面时,我们首先是问候对方的健康情形,相互祝福身体康泰,原来健康是成就人类幸福最重要的成分。只有最愚昧的人才会为了其他的幸福牺牲健康,不管其他的幸福是功名、利禄、学识,还是过眼烟云似的感官享受,世间没有任何事物比健康重要。
P2-P4
叔本华(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开创了唯意志主义哲学及生命哲学流派。其父是一位富有的银行家,母亲是一位通俗小说家。他从小就厌恶商业生涯,憧憬文入学者平静高雅的生活。叔本华最初在哥廷根大学学医,后来,改学哲学,对柏拉图和康德哲学至为倾服。1814年叔本华取得博士学位。1819年发表重要哲学著作《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的哲学探讨的是世界和人类的本质、本源问题,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事物是意志的现象或表象,意志与表象的关系是建立在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基础之上的。人生就是意志的表现,意志是无法满足的渊薮;而人生却总是追求这无法满足的渊薮,所以,人生就是痛苦。
叔本华认为,人这种生命现象也是求生意志的客体化,是所有生物中需求最多的。叔本华把意志在追求目的时受到阻碍称为痛苦;把意志达到目的的状况称为幸福。所以说,痛苦是经常的,幸福却只是暂时性的。因为,人的追求永无止境,如此说来,痛苦成了人生的本质。此外,如果人的愿望就算得到一时的满足,可是,可怕的空虚和无聊便会迅速袭来。
读其书而知其人,明其义而囿其辞,叔本华的思想也是一种令人迷惑的哲学。由于时代的局限和叔本华个人的偏见,文中不少地方感情用事,用语欠妥。在此,敬请读者在阅读时予以鉴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管怎样,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开创了一个时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他提出的“意志”、“本能”、“直觉”、“痛苦”、“死亡”有广泛的价值,叔本华的哲学实际上开创了近代西方人生哲学的先河。
本书所选篇章系根据叔本华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编译而成,涉及到人的本性、处世之道、待人之道、爱与恨,生与死、人生对策等诸多问题,我们相信本书对于了解叔本华的思想,提高青年人的理论水平,会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