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画坛》国画卷共收入20世纪以来北京几代画家117人的587件作品,概括地反映出了这个历史时期北京地区中国画的面貌,由于时间及其他原因,一些有影响画家的作品未能收入,留下遗珠之憾,只待以后再版时再做补充。
《北京画坛》油画卷共收入20世纪以来北京几代画家81人的405件作品,概括地反映出这个历史时期北京地区油画的面貌,由于时间及其他原因,一些有影响画家的作品未能收入,留下遗珠之憾,只待以后再版时再做补充。
北京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城市,20世纪以来,尤其是1949年以来,随着北京成为现代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发展。这里艺术院校和艺术机构林立,有中央各部直属的,也有属于北京市的。从全国各地来的许多艺术家在这里进行教学和创作活动,北京成为引领中国现代艺术思潮的中心。20世纪中国画大师陈师曾、齐白石、黄宾虹、陈半丁、徐悲鸿、李可染、蒋兆和、徐燕孙、叶浅予、李苦禅、王雪涛、郭味蕖等,都曾以北京为教学和创作活动为据点,奉献了他们的杰作。北京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在1956年率先成立了“北京画院”。在改革开放之后的80年代又成立了“中国画研究院”。20世纪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创新方面的许多创举和成就,都和北京有密切的关系。
像全国其他地区一样,20世纪北京的中国画坛是不平静的,除了受政治运动的干扰外,在绘画领域本身也有不同思潮和派别之间的争论。最突出的是固守文人画传统的一派与主张吸收西画观念、技巧来补充中国画表现技法,被称为“中西融合派”之间的争论,是很激烈的。这是属于不同艺术派别之间的学术争论,本来是有益于艺术发展的,但常常因政治因素的介入被复杂化,甚至使不少艺术家的身心受到无辜的伤害。历史已经有力地证明,中国画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道路是宽广的,坚持传统路线走以古开今的道路和适当吸收西画的观念和技巧以补充传统文人画的不足,都是中国画创新的有效途径。关键是,不论艺术家选择哪一条道路,都要坚持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都要保持艺术应有的品格,都要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造原理。
传统中国画的美学体系是写意的,不以摹仿客观对象的外貌为目的,而追求“以形写神”。文人强调写意,也就是说不求形似,而着重于“意”的表达。但优秀的文人画并不完全排斥形似,而强调“似与不似之间”;同样,写实的绘画重视形的描写,但并非以一味机械仿制客观物象外形为目的。优秀的写实绘画也一定是富有感情的,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也必然含有写意的成分。20世纪北京画坛各种流派的画家们,有的偏重于笔墨写意,有的偏重于写生、写实,他们的作品各自标新立异,别具风采,满足了当今社会人们广泛的审美需要,也使画坛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多元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