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十年》是为纪念《东方文化集成》创办十周年而出版的一部纪念文献专集,全书分四个部分:包括:十年回顾,收录了学界及社会知名人士对《东方文化集成》工程的回顾文章;学术反响,收录了各大报刊杂志对《东方文化集成》工程的评价及已出版的部分图书的评论;百部图书介绍,主要介绍了工程已出版的近百卷、八十余种图书的书名、作者及内容提要;大事记中主要记录了《东方文化集成》工程自启动至今的重大事件。该书是对《东方文化集成》工程一次全面的总结和回顾,能让更多的人全面了解这项工程的宗旨、意义、阶段性成果和今后的规划,兼具资料性和可读性。
《东方文化集成》总序
前言
十年回顾
喷薄欲出的朝日/陈嘉厚
相期以茶/袁行霈
东方文化的伟大复兴——祝百卷《东方文化集成》问世/乐黛云
一圃奇葩迎华诞高山流水乐知音/何芳
21世纪东方文化将在世界首领风骚/许力以
季羡林先生的“送去主义”与《东方文化集成》/刘烜
世界领先地位的东方学基础研究/叶渭渠
丰富的内涵精深的意蕴——祝贺《东方文化集成》出版/钱中文
中国东方学的传承和创新/黄宝生
《东方文化集成》是建基之作/刘梦溪
十载辛劳百年功业/王邦维
领异标新二月花——学习季羡林先生东西文化新论心得
兼祝《东方文化集成》创建十年/张光磷
任重道远——感受季羡杯先生对《东方文化集成》的深情关注/吴同瑞
世界文化的瑰宝一东方文化/陶炳蔚
东方文化与“全球化”/梁立基
从《东方文化集成》已出版的著作看
西亚北非文化的重要地位/赵国忠
愿《东方文化集成》出版工作更上一层楼/姚秉彦
《东方文化集成》——我的学术摇篮/孟昭毅
不期而至的学术机遇——承担《东方文化集成》撰稿任务的前前后后/颜廷亮
季老,我为您祝福——庆季老九五华诞/杨昭全
季羡林先生与东方民间文学/陈岗龙
学术出版的文化苦旅/胡子清
东方文化神韵与《东方文化集成》的设计构想/朱虹
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是《东方文化集成》
出版的根本理念/张良村
“送去主义”的气魄/卢新宁
季羡林和《东方文化集成》/杨鸥
季羡林先生的《东方文化集成》情结/张殿英
促进东西方文化间的相互鉴赏和对话/张崇礼
让东方文化睿知之光放射并传播全世界——日本创价学会《圣朝新闻》撰文/李强译
日本共同社专稿《亚洲》摘录
《东方文化集成》开笔会后反响强烈
学术反响
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一座丰碑——朱伯崐先生《易学哲学史》昆仑版读后/李中华
穷搜百代不世之功——读季羡林先生新著蔗糖史/葛维钧
感应宇宙的琴弦——读池田大作的《佛法与宇宙》/卞毓方
日本文学史研究的新著/林林
评我国第一部印度尼西亚文学史/何乃英
《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真境界——林庚先生九十生辰谈诗记/刘垣
喜读郭应德先生的《阿拉伯史纲》再版本/仲跻昆
全景观照体大思深——读颜廷亮先生《敦煌文化》/李正宇
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关注伦理道德研究的热点问题——评《当代中国伦理与道德》/熊坤新
与时俱进的伦理学力作——评《当代中国伦理与道德》/呈文
壮泰族群研究的重大突破——范宏贵先生《同根生的民族》一书读后/李甫春
东南亚地区的十几个民族起源于中国南方/刘水玉黄革
日本文学史研究又一新成就/林林
日本文学史研究的新里程碑/林林
日本文学通史写作的大成和终结——读叶渭渠、唐月梅著《日本文学史》/王中忱
勇于探索和创新——读《日本文学史》(近、现代卷)/骆为龙
拓宽视界之举/止庵
中国历史学家对胞波情谊的新贡献——评余定邦著《中缅关系史》/钱江
构建中国与东方文学文化对话的桥梁——评孟昭毅教授专著《东方文学交流史》/吴凤翔
东方文学交流的整体研究——评孟昭毅教授的《东方文学交流史》/金舒莺
春江好景依然在远国征人此际行——王晓平《亚洲汉文学》评介/赵新宇
中国饮食文化史研究的典范——赵荣光《满汉全席源流考述》读后/季鸿昆
考证、义理和审美——读汪春泓先生的《文史深真》/张方
东方戏剧美学研究的开拓之作——读《东方戏剧美学》/王凤霞
读薛克翘先生《中印文学比较研究》有感/段晴
千里因缘凝笔端——《中印文学比较研究》评介/杨晓霞
神秘的国土与神秘的教派——读《印度苏非派及其历史作用》/薛克翘
勤于笔耕成果丰硕——读《中亚五国概论》/衡子
亚洲汉文学不再沉睡/王晓平
从外交史的角度读《日本起源考》/陈奉林
百卷简介
东方文化综合研究编
中华文化编
日本文化编
朝鲜、韩国、蒙古文化编
东南亚文化编
南亚文化编
伊朗、阿富汗文化编
西亚、北非文化编
中亚文化编
古代东方文化编
《东方文化集成》工作大事记
《东方文化集成》工作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