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录了大陆、台湾自1990~2005年间的优秀儿童小说32篇。作品以“成长”为主题,描写了成长过程中少年儿童丰富而微妙的内心变化,展示了两岸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所选作品风格各异,文字轻盈灵动,故事精彩凝练,能帮助读者开拓视野,体验成长,走向成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成长船队(小说卷台湾篇大陆篇典藏本)/浅浅的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佳作丛书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桂文亚//王泉根 |
出版社 |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选录了大陆、台湾自1990~2005年间的优秀儿童小说32篇。作品以“成长”为主题,描写了成长过程中少年儿童丰富而微妙的内心变化,展示了两岸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所选作品风格各异,文字轻盈灵动,故事精彩凝练,能帮助读者开拓视野,体验成长,走向成熟。 内容推荐 浅浅的海峡,永远的典藏,本书是“两岸儿童文学佳作丛书”之小说卷,分为台湾篇和大陆篇,选录了大陆、台湾自1990~2005年间的优秀儿童小说32篇。作品以“成长”为主题,描写了成长过程中少年儿童丰富而微妙的内心变化,展示了两岸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所选作品风格各异,文字轻盈灵动,故事精彩凝练,能帮助读者开拓视野,体验成长,走向成熟。 目录 推荐序:老中青的接力赛 一我荐台湾少年小说/张子樟/1 严友梅 贼和鬼/1 黄春明 银须上的春天/6 东方白 魂轿/15 夏烈 白门,再见!/28 东年 初旅:猎山·钓海/41 小野 “黑良”与“白牙”/53 李潼 秋千架上的鹦鹉/70 朱夭心 昨日当我年轻时/81 王淑芬 我是白痴/95 陈升群 让我飞上去/108 林世仁 旋风阿达/126 侯维玲 花茶/137 毛香懿 秘密/144 陈佳秀 夏天/159 跋:珍珠·玛瑙·水晶·珊瑚 ——四册文字交响乐的诞生/桂文亚/177 推荐序:成长的故事载动远航的船/李蓉梅/1 香豌豆的春天/1 王巨成 练习微笑/11 叶辛 小老板刘伟为/26 刘心武 喊山/40 祁智 除夕的马/48 杨红樱 淘气包马小跳/70 张之路 蟋蟀也服兴奋剂/88 沈石溪 沉重的追逐/104 张锐强 回家/113 秦文君 四弟的绿庄园/124 郭宇波 孩子和狗/137 高巧林 最近比较烦/143 曹文轩 甜橙树/156 常新港 疯狂/172 董宏猷 战争在晚自习后爆发/182 彭学军 今天要写的作业/188 葛冰 “酷”的脸/206 薛涛 精短小说二篇/213 跋:浅浅海峡一脉永连/王泉根/220 试读章节 贼和鬼 从赵村到柳营的路上,有一辆破旧马车辚辚而来。这时虽然不过十月中旬,天气已经冷得有如隆冬;风飕飕地刮着,天空的灰色愈见加深,云层仿佛就要盖在头上。可是赶车的赵老头,似乎并不急着赶路,他那多筋的手松松地握着缰绳,放任老马慢慢地走。 车子后面坐着一个半路搭上的乘客,是个穿着棕色粗布衣服的年约十六七岁的男孩,由于他身材瘦小,看去只像十四岁。那男孩虽然端正的坐着,脸上的神情分明写出了他心中的不安稳。赵老头对这位乘客并不殷勤,甚至就像车上根本没有这个人一样的不关心。他原想把这孩子教训一顿,想想又不高兴说什么了。生活环境自会教训他,他想。 这孩子是第一次正式出门,柳营不远,本该步行;可是他着急,巴望着赶快到达目的地,才恳求赵老头允许他搭便车去。车子在坎坷的路上是决不能加快一分的,赵老头体贴他的老马,他认为这匹马比那孩子可爱得多。那孩子急得心跳,也不敢催促。路不好,车身颠簸,每逢轧过一块石头,车身就猛然一颠,车上的孩子就不由自主地跟着蹦到半空,再落下来,他的着急的心就更跳得厉害了。 赵老头一路都没有理他,直到快临柳营,才回头看看他,慢腾腾地问了一声:“上工去,铁柱?” “嗯!”男孩腼腆地回答:“柳营刘公公家要个管磨坊的。” “你,管磨坊?” “嗯。吴大娘捎信儿叫我去的。” 老头看了他一眼,又问:“你出来你哥哥知道吗?” 男孩把眼皮低下去,没开口。 老头看他一眼,就转过去抽旱烟,不再问他什么了。 赵老头很清楚这些事,玉柱、铁柱哥儿俩是他看着长大的,他俩脑筋不笨,身子却不灵,凡能偷懒的事决不傻干,他们家的田地就是在这偷懒里愈种愈少,最后连糊口都有些勉强了。谁都看见的,春夏之间只有他们的田里杂草多,快和麦苗一般高了都懒得除。街坊邻居见他们就摇头。赵老头常说:“这哥儿俩上辈子大概是累死的,今生就得捞够本儿,什么事全不爱做。” 铁柱一整天就有两个半天闲着,大嫂催急了才到田里晃一晃。他总觉得自己年岁小,反正有个哥哥在田里代劳,等他长大了再勤快不迟。他那哥哥玉柱,本是个精强力壮的人,却也不肯勤于工作;可是,才三十来岁,孩子倒有八个。 今年,家家户户的收成都不错,他们的却不够吃。玉柱老想用个什么法子可以不劳而获,看见人家的谷仓堆得满满的,他就想偷。把粮食从别人的谷仓搬了来,觉得比一年到头种田、灌溉、除虫、拔草,一直熬到收割来得容易。他虽然这么想,却没有这么做,因为赵老头眼睛厉害,一眼就看穿他的心事,常在他耳边嘀咕他:“你呀!不要人穷志短,再起那种邪念头,鬼都不饶你!” 铁柱这次离家是个新题目,柳营富户刘公公怜悯他,叫吴大娘捎信喊他来,帮点儿小忙,可以学着做事,又可减少他家里的口粮。铁柱有点兴奋,他觉得自己忽然长大了,能工作能挣钱了。他悄悄出来不让哥哥知道,为的是等到拿了工钱让玉柱惊奇一下。 刘公公待他不错,铁柱进门就享受了一顿丰美的午餐。接着,就告诉他该做的事,事情有两种,随他自己挑:一是管磨坊,包括筛面粉、喂驴;一是看谷仓,包括驱虫、除老鼠。一听工作性质,铁柱的老毛病就犯了,显然看谷仓省事得多,刘公公不在乎这些,他原是帮忙救济他,即使他什么不做也无所谓。 当天晚上,铁柱就睡在谷仓里。由于睡得特别早,半夜就醒了。他在似醒非醒的蒙咙状态,很想翻个身继续再睡,却听到一种不寻常的轻微响声从门缝传来。他猛地清醒过来:莫非有鬼?他吓得汗毛直竖,可是接着他明白了,一定是老鼠。好吧,他想,这第一夜能打死几只耗子,刘公公一高兴,准会加他的工钱。他赶快爬起来摸了两块石头,静静地等着老鼠再来。P1-3 序言 推荐序:老中青的接力赛——我荐台湾少年小说 张子樟 台湾少年小说发展甚晚。光复后,虽有少数成人作家写了几篇以青少年为主角的故事,但这些所谓的“主角”常以后辈身分观察长辈言行为叙述主轴,铺陈老套,情节也谈不上创新。1974年创办的“洪建全儿童文学创作奖”,正式设定“少年小说”这项文类,得奖作品的文中主角以少男少女为主,但书写的架构不脱成人小说的模式,主要意涵以启迪教育为主,虽不乏趣味,但总觉得说教意味太重。初期的少年小说发展方向大概如此。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国外译本开始大量进入台湾市场,国外译本的内涵间接给本地读者、作者打开了另一扇新窗:原来少年小说也可以这样写,题材没有任何禁忌,也不需要以喜剧收场,生死问题可以大谈特谈,这样的作品也等于间接解放了适读年龄的限制。 观察国外儿童文学的发展,不难看出在成人文学独树一格的著名作家,总会想到替儿童、青少年写一些作品,例如:辛格、王尔德、吉卜林等人,回头细读台湾作家作品,也不难发现部分现代成人作家的作品中,也有不少以青少年为故事主角,例如郑清文、黄春明,但并不刻意强调为青少年写作,然而其基调还是以启蒙和成长为主。我们可以把这些作品当作少年小说来阅读,这种现象可以从这些年来不少的选辑中发现。换句话说,适读年龄模糊化成为儿童文学发展的一项不可忽视、而且应该大谈特谈的议题。 适读年龄模糊化主要在于阅读运动的推广,大人的参与介入,尤其在亲子阅读方面,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家长与教师必须率先阅读相关作品,才能够与儿童、青少年对谈,也才能够寻找出每一本书的内涵与精髓。青少年的个体心智发展并不一致,年龄虽相近,阅读的作品的层次不会完全一样,也间接证实了适读年龄模糊的这种说法。这种现象往往给选集的编者带来莫大的考验,他(她)必须熟悉成人小说与青少年小说的作品,从中撷取代表性较强的优秀作品。 在这册书里,文亚女士正是尝试从这个角度切入,为读者推荐好小说。她选的作品包括老中青三个年龄阶段的作家作品,从严友梅开始到陈佳秀,中间相差半个世纪。整本选集记录了对中原故土的追忆与台湾50年来变迁的回顾,但作品的中心仍然在凸显青少年的启蒙与成长过程。这样的成长过程虽然不令人喜爱,却无法逃避。青少年成长过程的喜悦、哀伤、挫折、得失等等,均有细腻的刻画。 如果加以严格区分这些作品的作者,则成人文学界和儿童文学界各半。仔细阅读,不难发现,前者的笔触比较深沉稳健,趋向于各式各样成长考验的描绘,主题涉及亲情(如《魂轿》)、同侪(如《白门,再见!》、《“黑皮”与“白牙”》)等等。以儿童文学为主要创作方向的作家,他们的主题环绕在青少年彼此之间或与长辈的互动为主,包括父子关系(如《秋千架上的鹦鹉》、《旋风阿达》)、同侪竞争(如《让我飞上去》)、淡淡的男女关系(如《花茶》)、祖孙互动(如《秘密》)、生死问题(如《夏天》)、残障问题(如《我是白痴》)等,整个架构、文字比较能够顾及青少年阅读的特点。 这些作品也可以用问题小说来看待,作家揭发社会问题本是天职,但问题有轻重之分。对大多数的青少年来说,成长过程必须面对的问题不少,能不能借阅读从中得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式或者获得某一种认同?这种说法常常因人而异,因为作家不见得能够解决问题,即使想解决问题,解决方式也不一定是最好的。作家往往只是把问题提出,让读者去思考。当然这些问题可能是长久已经存在,或者是因环境的变迁而滋生,但如果我们深入检视,所有的问题还是围绕着“人性”二字,毕竟文学离不开人性的阐扬。不同年代的作家虽对于周遭的问题会有不同的想法,但终究会回归到人性的探讨。 青少年的生活压力不仅来自于周遭的社会,家长的期待有时候甚至超过同侪的压力。在这些作品里面,读者会发现,青少年虽有自己的想法,但自我的世界往往被成人牵制着。如《魂轿》、《猎山、海豹》、《昨日当我年轻时》、《秋千架上的鹦鹉》等。他们的观察角度与成人的有一段距离,但最后都得屈服于成人世界的要求。童年失色,或提早消失,青少年阶段也好不到哪里,在父母婚姻或者家庭秘密的困扰中,成长变成一个心酸苦涩的过程。学校精英式的教学把学生分成两类,间接影响到孩子的正常成长,青少年私密的感情常常在成人的强力介入下化为泡沫,青少年只好自求多福,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力求脱困。 在暴露严酷的生活层面之余,作家也不忘记给予青少年少许的希望。青少年虽然活得无奈,仍然可以从人生的光明面去思考,不论生活如何艰困,总得设法走下去,或许在青少年阶段真有过刻骨铭心的特殊体验,人生的况味才值得回忆。 选入此书的作品,呈现了整个台湾少年小说创作的脉络,充分展现了编者的品位与偏爱,同时足以代表台湾少年小说的成长风貌。在形式表达方面各有千秋,但讲故事能力都是一流的,是一本值得细读的选集。 推荐序:成长的故事载动远航的船 李蓉梅 那一声声呜叫着夏天的知了,还是童年池塘边榕树上的那只吗? 那翩翩起舞的蝴蝶,还是停靠在年少时操场边秋千上的那只吗? 那沙滩上的串串足迹,还是昔日夕阳余晖中的脚印吗? 那鱼篓里鲜活的泥鳅,可否是邻家大哥哥带我们去捕捉的? 这些设问不过是幻不可及的畅想! 那时的知了早已被岁月尘封! 那时的蝴蝶不知已魂归何处? 那时的泥鳅也不知所之…… 成长之路上,曾经与我们同行的许许多多的“伙伴”,不记得在何时何地就一别成永恒。即或有再见的机缘,再聚首时已不再是旧时的模样。然而,那些见证过我们成长的物什,或温馨,或感伤,或温暖……总会有一些依稀留存在记忆之中。某年某月某一天,不经意想起,点点滴滴总令人浮想联翩,温热盈心,感叹唏嘘。那些有关成长的故事,不管是喜或悲,要么能安抚我们曾经的浮躁、狂狷,抑或慰藉我们芜杂、彷徨的心魂。 成长,无疑是纷繁、曲折人生的一道重大命题。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来说,成长是一门必修的功课。每个人生理的成长自然离不开父母的精心照料,而心理、精神的成长不但需要父母的悉心教导,更需要文学艺术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尤其是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确保青少年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滋补品。丹麦女作家瑟希克在1976年“安徒生奖”颁奖典礼上曾说过,青少年时期是生命长河中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是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刻。青少年思想单纯、接受力强,如何去引导,怎样去关怀,是社会不容推卸的责任。而文学作品正是实现此目标的最佳途径。这无疑一语道破了文学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少年小说”是成长小说的一种样式,是关心、呵护、见证青少年成长的良师益友。少年小说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少年小说所描写的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对正值青春期、渴望了解自己及他人的青少年读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们站在不成熟与成熟的门边,一方面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自己敏感、怯懦的心灵,另一方面又渴望与他人及世界沟通。少年小说中的细腻的心理描写,特别是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物的心理刻画,可帮助青少年读者认识自己,了解他人的内心愿望,从而顺顺当当地走出懵懂和混沌。 其二,少年小说所展现的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青少年读者渴望了解世界的心理需求。青少年对光怪陆离的社会有着极大的兴趣,尽管他们时常感到迷茫和无由的恐惧。毕竟,人与生俱来会憧憬着未来,对于即将发生的新鲜事有着极大的热情。青少年对学校、家庭之外那精彩而无奈的世界的好奇,是任何语言都无法准确描摹的。长大成人不仅意味着对自我的认识,还包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二者相辅相成,帮助青少年一步步完成“社会化”。 其三,少年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大多是青少年读者心中的“偶像”。青少年渴望长大成人,对自己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有着种种设想,但一时又看不清自己的成长方向,迫切需要以“偶像”为参照。少年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有着非凡的经历,他们聪颖、睿智,具有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的能力,最终获得了成功。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如同一面镜子,或者说是一星灯火,导引着青少年读者走向成熟。 好的少年小说,犹如滋养青少年心灵世界的一杯鸡汤,可以帮助青少年认识“自己”和“他人”,思考“生活”和“人生”……比如,阅读曹文轩的《草房子》,我们能够体验到文学的庄重之美;阅读常新港的《独船》,我们能够感受到高尚、正直、善良的人性之美;阅读秦文君的《女生贾梅》,我们能够感受到少女的单纯、清丽……少年小说大多取材于少年儿童的家庭和学校生活,甚至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具有浓郁的现场感、当下感和亲历性。通过他们的眼睛观照社会,评判自己和他人,感受人情的冷暖炎凉,是非的曲直圆方,从而表现他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从这些作品中,读者能够获得艺术的陶冶和生活的感悟。这些作品能够引导少年儿童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诗意地帮助他们走出成长的困惑和失落,培养他们健全、丰满的人格。 台湾儿童文学专家张子樟教授根据“启蒙”与“成长”的含义,把少年小说细分为11类,即辨认善恶、体验爱情、经历考验、友情试炼、战争洗礼、死亡威胁、面对恐惧克服恐惧、环保与自然生态、历史寻根、人性的折射和爱的寻觅等。这11种类型几乎可以囊括所有的少年小说。本书所选编的少年小说,正是基于上述类型,力求全方位地为青少年读者提供优秀的作品。细读这些作品,一定能找到类似于发现了宝藏的惊喜! 成长的天空下有风有雨、有笑有泪,成长如同一叶扁舟,只有乘风破浪,方能驶入长大成人的港湾…… 后记 浅浅海峡 一脉永连 一道海峡,将祖国大陆与宝岛台湾分隔为两岸。但这道海峡是浅浅的,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血脉渊源,从甲骨文字传承下来的共同的历史背景、忧患经验、荣辱记忆、人文创建,连同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的磅礴气象,是如此紧密地将两岸同胞连结在一起。 此刻,当我伏案撰写这篇文章之时,正值2006年春节前夕,我在电视上看到两岸“春节包机”已从1月20日起,频频穿梭于北京、上海、广州、厦门——台北、高雄之间。我不禁回想起1994年、1998年、2001年,三次飞越海峡,与台湾儿童文学界、出版界、教育界的朋友们交流访问的难忘日子。我曾到过台北、基隆、宜兰、花莲、台东、屏东、高雄、台中;探访过日月潭、太鲁阁、基隆夜市、淡水海滨、垦丁公园、台东布农族山寨以及台湾最南端的鹅銮鼻;与林海音、林良、林焕彰、林文宝、潘人木、马景贤、桂文亚、谢武彰、杜荣琛、方素珍、薛林、邱各容、陈卫平、沙永玲、李潼、陈木城、林武宪、洪文琼、洪文珍、洪志明、杜明城、陈正治、管家琪、王淑芬、张子樟、傅林统、陈启淦、夏婉云、徐守涛、沙白等台湾儿童文学工作者交流座谈,切磋探讨;我还曾为台东师范学院(今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的研究生们开设过儿童文学课程。在我的书房里,有整整两大书架的台湾儿童文学论著与作品,这些书籍全部都是台湾作家学者赠送的——此生有幸结缘儿童文学,使我有机会亲历与见证了海峡两岸儿童文学自1989年首度交流以来的几乎全部重要活动。同时,经过我的努力,北京师范大学还于1999年9月、2004年10月,成功主办了“首届海峡两岸儿童文学教学研讨会”、“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交流15周年学术研讨会”。海峡毕竟是浅浅的,两岸儿童文学在交流中相识相知,相交相融。两岸儿童文学有着共同的以文学育人、树人、立人的目标,有着源于同一文化母体的同质互补的艺术特色、语言风格和审美追求。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史已经验证:两岸的文学交流最早是从儿童文学开始的,而最能走到一起的也正是儿童文学。 进入21世纪,两岸儿童文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所有这些变革与变化,不但带给大陆新世纪文学包括儿童文学新的思想内涵、新的题材内容、新的描写对象,同时也使大陆新世纪文学包括儿童文学的作家队伍与创作生产方式及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儿童文学新人、新作、新观念、新思维的涌现尤为醒目。今日大陆儿童文、学界,除了我们熟知的金波、孙幼军、樊发稼、高洪波、束沛德、圣野、张秋生、张继楼、葛冰、吴然、尹世霖、王宜振、刘先平、乔传藻、蒲华清、张之路、金本、北董、徐德霞、曹文轩、秦文君、沈石溪、班马、董宏猷、白冰、梅子涵、周锐、祁智、冰波、常新港、彭懿、彭学军、薛卫民、邱易东、汤素兰、徐鲁、薛涛、韦伶、张品成、玉清等外,那些“70后”、“80后”以及在“低龄化写作”中涌现的年轻作家,也正蔚为壮观地加盟到儿童文学界,有的已成为当今大陆儿童文学最红火的作家,收入我们这套丛书的作家名单就有:杨红樱、王一梅、林彦、殷健灵、张国龙、谭旭东、李东华、三三、罗英、萧萍、杨老黑、黑鹤、王立春、熊磊、高凯、涂明求、商泽军、安然、依然、湘女、张留留、黑可可、莫问天心等。这批新生力量与前几代儿童文学作家相比,具有明显的知识优势、信息优势与资源优势,对文学与儿童文学的理解、感悟及创作姿态、写作风格也明显地体现出这一代人的特色与个性。作家队伍的多重性、创作手法的多样化、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以及正在大陆悄然兴起的民间“儿童阅读”“亲近母语”运动,已使今日大陆儿童文学呈现出新的景观与美学特色,使人产生一种新鲜甚或“陌生”之感。我们相信,进入21世纪的宝岛台湾儿童文学,也同样会有新元素、新观念、新变化。值此新世纪初叶,选编一套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的新作品丛书,让两岸广大少年儿童与儿童文学界互相熟悉、把握、感受双方的儿童文学新产品,这是十分及时、完全必要的。这对于丰富两岸少年儿童的精神食粮,加快两岸儿童文学交流,进而促进新世纪中华民族儿童文学的发展繁荣,都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与作用。进入新世纪,中国正由儿童文学大国走向儿童文学强国。海峡两岸的儿童文学工作者包括创作与评论、作家与编辑、教学与研究,都需要进一步加强交流,形成合力,为把中华民族儿童文学事业真正做强做大而共同努力! 浅浅海峡,一脉永连。是为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