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犯罪学论丛(第3卷)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作者 王牧
出版社 中国检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犯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犯罪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在整个犯罪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这些研究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犯罪,把握犯罪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书就犯罪学基础理论、刑事政策、犯罪学各论、少年司法制度、社区矫正等内容进行了研究。

序言

  作为客观存在,犯罪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任何国家都必须应对犯罪问题。越来越多的人逐步认识到,没有犯罪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就无法理性认识犯罪现象,各种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对策也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科学的犯罪学理论的繁荣与发展是一个国家适用合理而有效的犯罪对策的前提。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一方面,犯罪态势逐渐严重;另一方面,犯罪学理论研究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状况对我国的犯罪预防和控制十分不利。《犯罪学论丛》自创刊以来,一直将理性认识犯罪以及对我国犯罪对策的正确选择做出理论上的建议和指导作为自己的任务之一。

犯罪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在整个犯罪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这些研究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犯罪,把握犯罪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犯罪学论丛关注我国犯罪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在本卷犯罪学论丛中,我们编选了一组犯罪学基础理论的论文。我撰写的《犯罪现象存在论》,以犯罪现象的存在为出发点对犯罪学的逻辑前提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传统犯罪学大都致力于犯罪原因的研究,而对犯罪现象本身却研究甚少。这种以犯罪现象原因代替犯罪现象整体的研究,把部分当作整体,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严重地限制了对犯罪现象本身的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使得与犯罪现象本身相应的各种概念、范畴无法产生,也使得反映犯罪现象规律的系列理论观点无法产生,因而无法形成关于犯罪现象的整体的理论体系。这种状况影响了犯罪学学科的成熟,延缓了人们对犯罪现象的理性认识,使犯罪学产生一百多年来仍然对犯罪现象发展变化规律知之甚少。因此,要使犯罪学真正成熟起来,要使犯罪学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必须以犯罪现象是社会上的客观存在为前提,从整体上全面深入地研究和把握犯罪现象的本质、存在、表现和发展变化规律,实现对犯罪现象的真正全面、规律性的科学认识。在对犯罪现象的研究过程中,对犯罪做出不同的分类非常重要。李永升撰写的《犯罪分类问题研究》,即对犯罪的分类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从犯罪分类的总体意义出发,通过对中外学者关于犯罪分类的不同观点的介绍,提出了他自己对犯罪分类的看法。对于犯罪这一社会现象,各种学科都展开了自己的研究,但这些研究相对分散,因而不利于我们对犯罪的整体认识。为了达到控制和预防犯罪的目的,自李斯特提出“整体刑法学”开始,整合犯罪研究的各个学科研究犯罪现象,已逐渐成为犯罪研究的一种趋势。靳高风撰写的《刑事学的学科构建刍议——关于研究犯罪现象的学科的建设问题》,对对犯罪展开整合性研究的学科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从学科角度来看,我国学术界一般把这种整合性研究犯罪现象的学科统称为刑事法学。但刑事法学仅仅是关于犯罪的法律规范学科的总称,如果把犯罪学和刑事政策学包括进去,在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上就会造成混乱。因此,从语境、学科设置及其各学科的关系来看,以犯罪及其相关内容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应称为刑事学。刑事学是一个研究犯罪现象的学科群体系。就学科地位而言,刑事学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关于认识犯罪现象规律的科学。就刑事学的内部结构而言,它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是由一系列的从不同角度和方法研究犯罪现象的学科组成的。从研究方法上看,刑事学包括规范性学科和事实性(实验)学科,规范性学科和事实性学科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明显不同,但二者又密不可分。在人类控制犯罪的过程中,刑罚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抗制犯罪、实现刑事政策的重要手段,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刑罚的流弊日益明显地凸现出来,因此导致了刑罚理念的更新。在刑罚新理念的支配下,非犯罪化、非刑罚化和非监禁化逐渐成为当代世界刑法改革运动的三大主题,从而使刑事政策的实现手段更趋多元。在此背景下,刑罚抗制犯罪的基础性地位受到了挑战。但夏尊文等人撰写的《刑罚泛化否定论》认为,刑罚在刑事政策中仍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国有的学者提出“非监禁刑”的概念及其具体举措存在的明显使刑罚泛化的倾向,这种倾向潜在着动摇刑事法治基本原则和制度的危险,有必要对这种倾向进行深入的背景分析,从内涵和外延的角度对这种倾向进行评述,指出这种倾向所包含的逻辑错误和可能导致的危害。黄华生撰写的《刑罚轻缓化的犯罪学根据》,对刑罚轻缓化的犯罪学根据进行了探讨。该文认为,刑罚的发展日趋轻缓。虽然近代以来的人道主义和人权思想是推动刑罚轻缓化的强大思想动力,但犯罪学研究对于刑罚轻缓化同样功不可没。犯罪学关于犯罪的产生和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刑罚的犯罪预防功能是有限的,严酷的刑罚对于犯罪预防具有一定负面影响等科学认识是刑罚轻缓化的重要根据。

从终极目的来看,对犯罪现象的研究在于以此为基础提出科学、合理、有效的刑事政策。刑事政策的研究日益受到我国学者的关注,刑事政策学逐渐成为一门显学。但是,刑事政策学在我国又显得相对年轻,很不成熟,对刑事政策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及体系等问题,人们的认识还很不一致。而在实践中,我国的刑事政策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一些合理而有效的刑事政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加强刑事政策的研究,对我国现行的刑事政策进行反思,并对我国刑事政策的战略选择提供理论支撑,就成为犯罪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这种考虑,本论丛开设了刑事政策研究专栏并编选了一组关于刑事政策的论文,希望能对我国刑事政策的研究提供一个探讨问题的平台,将我国的刑事政策研究引向深入。

犯罪学的研究表明,如果能够使明天成为成年人的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沾染不良和违法的习性,这样就会使未来的成年人犯罪大量减少。因此,一个国家预防犯罪的根本出路在于做好未成年人的犯罪预防工作。教育、挽救违法犯罪少年儿童对预防和减少犯罪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而少年司法制度就是教育和挽救违法犯罪少年儿童的一种有效的司法制度。在本期犯罪学论丛中,我们编选了一组关于少年司法制度的论文。于国旦和高巍菁撰写的《论少年司法制度》,对少年司法制度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该文对少年司法制度的源起、少年司法制度与司法制度的关系、少年司法制度与少年法的关系、少年司法制度的基本内涵以及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刘强、戴海琼、林宇虹撰写的《试论我国应建立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社区矫正管理制度》,以社区矫正试点中未成年人的重新犯罪为视角探讨了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完善问题。该文认为,目前我国社区矫正试点中尚未足够地考虑将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加以区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未对此予以明确规定。而通过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个案调查,表明了在我国建立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社区矫正管理制度的必要性。确立这一制度,需要在我国建立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有机结合的平台,并需要改进和完善我国的立法机制。虞浔撰写的《现代化视野下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变革》则认为,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自创建以来,在预防、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方面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许多缺陷,需要继续予以发展和优化。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就是树立现代司法理念,指导司法制度完善,坚持专业化建设的方向,走多样性发展的途径,加快未成年人刑事立法,构建未成年人法律体系,大力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推行、实行严格专业资格,从而延伸未成年人刑事司法触角,实现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效能的提高。这些研究对于我们正确、完整认识少年司法制度,对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是有一定意义的。

对犯罪人进行社区矫正可以有效避免封闭式处遇给犯罪人带来的负面效应,并且能够节省大量的国家资源,因而日渐受到各国的重视,我国司法实务部门也正在积极探索社区矫正。王顺安教授撰写的《中国社区矫正的实践探索与立法呼唤》对社区矫正在我国的历史与现状、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从立法上对我国社区矫正予以规范与肯定的建议。王笑严撰写的《论非监禁刑——刑罚发展的历史趋势》,从刑罚目的的发展、刑法谦抑性、犯罪学的发展、行刑社会化几方面说明非监禁刑是刑罚理论的重大发展,是人们同犯罪作斗争的新认识,是理性、人道、正义和刑罚由严峻走向宽和的大趋势的反映,是世界刑罚改革的趋势。

在犯罪学论丛的前两卷中,我们开设了论文转载这一栏目,编选了一些在我国犯罪学研究中有一定影响且已发表的论文。在本卷论丛中,我们继续保留这一栏目,以使本论丛更具资料价值。

犯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对于犯罪的控制和预防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犯罪学论丛》愿意为我国的犯罪防控做出自己的贡献。

王牧

2005年7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3: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