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不是蕞尔小岛,这里几度处于大时代的风暴核心。
逆推一万四千年,原住民就已定居在此,与世无争。
17世纪以前,这里是中国东南海洋冒险家的藏身之处。
日据时代,台湾主流知识分子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坚守民族立场。
自1945年光复后,宝岛又牢牢地掌握在中国人的手中……
论传统,全中国大概没有一个地方像台湾这般“传统”了。曾有三十年间,台湾努力把自己打扮得比谁都更“中国”。这段特殊的生命体验,形成今天台湾社会内心深处的悸动。只要受到同胞真诚的爱的牵引,随时都会泉涌而出……
本书为“秦风作品系列”之一,对台湾民生作历史性的解剖,与秦风编著的《岁月台湾:1900-2000》、《抗战一瞬间》并成姊妹篇,也与“温故影像”系列的《内战结束的前夜:美国〈生活〉杂志记者镜头下的中国》、《遍地盐井的都市——抗战时期一座城市的诞生》同为图文读物,采取图文并进的读解方式,内容形式不多见。面向未来,读史知今。
台湾,两岸中国人的乡愁。
10月25日是台湾光复节,纪念宝岛走出日本殖民的荣举,中国内地的媒体肯定有一阵热潮,南方日报集团等强媒也将聚焦秦风著作,准备将台湾板块的文章做足。
台湾原住民人口如今有四十多万,只占整个台湾人口的百分之二,不过他们却是目前住在台湾岛上时间最久的居民,属于南岛语系民族,与菲律宾、马来西亚的马来民族比较接近。根据台湾马偕医院DNA研究,原住民一万四千年前就已定居在台湾,原先他们居住在林中海边,以狩猎和捕鱼为生,同时种些简单的农作物。此外,为了争夺地盘,部落之间常有战事,称之为“出草”。不过由于原住民使用的武器极为原始,大体上,他们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直到17世纪以后,强大的西方殖民集团入侵,开始威胁到原住民的传统生存领域,他们被迫卷入血腥的战争。日本殖民政府为了夺取山地资源,更对抗拒不从的原住民部落进行惨无人道的屠杀,原住民长期处于迁徙和贫病之中,平均寿命低,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台湾光复以后,原住民在教育和就业方面获得优先权。原住民似乎天生擅长运动和歌舞,跑得比汉人快,歌唱得比汉人清脆嘹亮,扭动起身躯来更有着汉人难以模仿的韵律和节奏感。他们华丽的服饰,天真无邪的脸庞,使得宝岛的山岳河川更加美丽迷人。P3
提到台湾,通常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是阿里山和日月潭,一座山,一潭水,几乎引发了对宝岛的所有想像。如问题转到台湾同胞走过的足迹,我们的印象便变得十分模糊了,的确,我们不太知道他们是怎么走过来的,也不知道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怀有怎样的情感。
然而,这正是两岸同胞爱的根源,也是最重要的体现。两岸同胞以同理心来了解彼此的梦想和渴望,以及至今为此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果,彼此欣赏,彼此谅解,任何隔阂都可化解于无形。
基于此,继《岁月台湾:1900-2000》一书后,秦风再编撰此书,由过去编辑的《二十世纪台湾》全集中选取适当的照片,更强化视觉的效果,用清晰的画面让读者可直接在纸上饱览宝岛美丽的山川,看到人物鲜活的表情,仿佛那百年的光影刹那间就掠过眼帘。不发惊人之语,不作猎奇之态,更着重平实生活的层面,用温馨的琐事和贴近的心情,让读者的心思不自觉飞越海峡,走入彼岸的时空。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台湾不是过去的香港,不是外国人的殖民地,自1945年光复后台湾就牢牢地掌握在中国人的手中。更有甚者,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曾有三十年问,它努力把自己打扮得比谁都更”中国”。这段特殊的生命体验形成今天台湾社会内心深处的悸动,只要受到同胞真诚的爱的牵引,随时都会泉涌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