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摇篮丛书”旨在系统揭示河流与人类文明“摇篮”的血脉关系,释解世界大河地理、历史风貌的变化,解读大河流域的自然胜景,探索大河文化的人文内涵。主题虽是河流,但不是单纯介绍水利学科和系统,而是围绕河流阐释其丰富的人文学科价值。“世界文明摇篮丛书”将以通俗、精练的文字,多层面、多视角、多方位且各具特色地表现大河的丰富内涵。
本丛书特别注重知识普及性、旅游观赏性和趣味可读性,每个分册以1O多万字的精练文字,随文配发近百幅图片,让人读起来有兴味、可感视。每一节都配有文字优美且言简意赅的内容提要,以适应快节奏状态下生活、工作的读者的阅读需求。
在不到300年的时间里,美国从偏居一隅的小国发展为超级大国,其成就实在是太炫目了。人们不禁要问,美国人是如何创造这一伟业的?密西西比河流域风土、历史、人物事件的故事,也许可以为解读美利坚提供一个较好的视角。
平原印第安人骁勇善战,在使用马匹之后,策马驰骋的平原印第安人曾经雄霸一方。兼之,又从法国贸易商那里买到枪枝,使他们成为欧洲移民最头痛的劲敌。一直到平原区的野牛被猎杀殆尽,平原印第安人失去了生存的依靠,最后臣服。
北美早期较为重要且具代表性的史前文化遗迹散布在美国的东部,特别是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流域。密西西比文化是北美洲史前文化发展的最后一个重要阶段,时间自公元800年左右延续到第一批欧洲探险者到达北美之时。
印第安人另一类种群是筑墩人。大约在1000多年前,居住在密西西比河两岸的印第安人驾着桦皮独木舟,顺着密如蛛网的河道,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密西西比河河谷一带经商和定居。他们以这一带为中心,逐渐向南部及其他地域扩张,形成不同部落和文化中心。他们在密西西比河河谷建立了大型村落,并在村落边堆起一个大土堆,在上面营建房屋、庙宇和部落首领的安葬处,以至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于是这支印第安人又被称为“筑墩人”。据推测,他们是从美国西南部、西北部和墨西哥迁移到这一地区的。他们的活动范围主要在俄亥俄流域一带。
筑墩人文化的显著特色是护堤。他们建造了围成长方形或方形的土堤,并在围堤上建造长屋。在北部一些地区,大多数护堤筑成埋葬的墓地,能够筑成巨大的动物模拟像,如蛇、鸟、熊等。在南部的密西西比河河谷一带,护堤用来作显要人物的住宅和寺庙的土台。
筑墩人是中美洲以北最优秀的金属工匠。他们开采铜矿,并用铜制造工具和器皿。他们把制陶技术发展到制造装饰品的阶段。筑墩人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大陆商业交流体系。筑墩人多生活在密西西比河沿岸,交通便利,他们或顺流而下,或溯流而上,他们的生活因互通有无而更显精彩。
密西西比文化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已由盛转衰。最后一支承袭其文化遗产的印第安人是纳切兹人。纳切兹是一个神权部落,他们崇拜太阳,首领和祭司都叫做“伟大的太阳”,他们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来自太阳神的赐予,在圣庙里,圣火长明不熄。
当美洲被欧洲人发现时,生活在密西西比河以东一带的易洛魁联盟“在智力和进步水平方面都是新墨西哥以北的红种人中最高级的代表”。易洛魁人是母系社会,男女结婚,男人必须与女方家人同住。易洛魁的男人打猎、捕鱼、穿鹿皮衣服、戴珠子及插羽毛,他们崇拜自然神,相信梦的力量和启示。易洛魁人是个务农的部族,天生勇敢,善于化解内部冤仇而一致对外,有一种斯巴达式的精神。易洛魁的5个部族(摩霍克、卡尤加、欧奈达、奥嫩多加和塞纳卡)结成紧密的联盟,曾一度将欧洲殖民者抵挡在阿巴拉契亚山以东一带,他们以自己的力量维护了印第安人的尊严。
与易洛魁人势均力敌的是阿尔贡金人。他们的地域沿大西洋海岸向南延展到北卡罗来纳,沿密西西比河东岸向南延展到威斯康星和伊利诺伊,直到肯塔基一带。他们在森林中开地建林,从事园艺。阿尔贡金人是用网捕鱼的好手,他们发明了世界上最轻便灵活的小船——桦树皮独木舟。阿尔贡金人种植玉米、豆类和南瓜,知道储粮、灌溉田地,能制原始粗布和黑白花纹的陶器,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
北美洲印第安人在这种封闭隔绝的环境中创造的文化成就是非凡的,它们对世界文明史的贡献堪与亚欧大陆古代文明相媲美。但在美洲大陆上,各个部族之间分散的、彼此独立地发展自己的部族文化,彼此交流的机会很少。在密西西比河两岸生活的印第安人同饮大河水,但河东和河西、上游和下游的部族却有截然不同的文化模式。近邻之间经常处于敌对状态中,对外界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这种与外界的隔绝最终延缓了印第安文明的发展进程。 P24-26
在人类处于襁褓之初,自然环境对文明的产生发展意义深远。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态中,大河流域往往是人们生活资料的天然中心和人口繁衍的自然发源地。因此。人们将流淌在文明之邦的大河尊称为"母亲河"。在北美大陆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印第安人独立地发展了自己的文明。也正是在征服了辽阔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之后,美国才找到了大国的重心。密西西比河是美利坚民族成长的摇篮,是美国工业文明勃兴之所在。在这片福地上发生的一切重大事件无一不与美国的发展紧密相关。在不到300年的时间里,美国从偏居一隅的小国发展为超级大国,其成就实在是太炫目了。人们不禁要问,美国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美国人是如何创造这一伟业的?诸如此类的困惑还有很多,而问题的答案则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广袤的沃土中。毫不夸张地说,一部美国史,就是一部开拓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历史。因此,通过对密西西比河流域风土、历史,人物、事件的梳理剖析,可以为解读美利坚提供一个较好的视角,这正是本书写作的立意所在。 该书是我和王兆刚合作的成果,它的出版将成为我们友谊的最好见证。在写作分工中,我承担了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六章的写作任务,第四章、第五章由王兆刚完成。全书思路的形成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黄柯可先生的指教。本书的写作受益于国内外相关著述的思想和观点的启发,所参考的资料已在参考文献中列出。在写作过程中,我的朋友蔡玉明、张彩梅,王松霞提供了无私的帮助。本书选题的确立及在最后出版过程中,黄河水利出版社朱兰琴编审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她对本书的关爱已熔铸到了文中的宇里行间中。同时,出版社其他编辑也为该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王翠文 200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