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华经典藏书”书系之一。
《心经》、《金刚经》、《坛经》在佛教中的地位,不仅在中国佛教中体现着原典精神和独有的思想价值,从中国文化史的视野来看,它们的影响并且关涉到僧俗各界,渗透到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因而如欲深入佛教研究或是欲对中国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此三部经是一个基础,是必须一读的经典。
本书以权威版本核校,约请业内专家加注、翻译,内容追求权威,形式追求精美,全面照应“典藏”理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经典藏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为“中华经典藏书”书系之一。 《心经》、《金刚经》、《坛经》在佛教中的地位,不仅在中国佛教中体现着原典精神和独有的思想价值,从中国文化史的视野来看,它们的影响并且关涉到僧俗各界,渗透到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因而如欲深入佛教研究或是欲对中国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此三部经是一个基础,是必须一读的经典。 本书以权威版本核校,约请业内专家加注、翻译,内容追求权威,形式追求精美,全面照应“典藏”理念。 内容推荐 在传介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之一。《心经》是佛教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一部经。《坛经》是绝无仅有的一本被称作是“经”的由中国僧人撰述的佛典。因此,如果你想深入佛教研究或是想对中国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此三部经是一个基础,是必须一读的经典。 本书译注了这三部佛经,希望能指引方向,使读者由浅入深,略窥佛教及中国文化的要旨,并从先贤的智慧中汲取养分。 目录 金刚经 心 经 坛 经 行由品第一 般若品第二 疑问品第三 定慧品第四 坐禅品第五 忏悔品第六 机缘品第七 顿渐品第八 护法品第九 付嘱品第十 试读章节 译文: 这时候,须菩提听闻了这部经,深刻领会了其中的真谛,禁不住感激涕零地对佛说:“太稀有了,世尊。佛陀宣说了如此甚深微妙的经典,这是从我见道得慧眼以来,未曾听到过的如此殊胜的经典。世尊,如果有人听闻了这样的经义,而能生起清净的信心,即能证悟万法实相,应该知道此人已经成就了最殊胜稀有的功德。世尊,这个真如实相,并不是真实的真如实相,所以如来佛才说它假名为实相。世尊,我今日能够亲闻佛陀讲这部经典,理解其义并受持此经不算难得稀有。如果到了后世的最后一个五百年中,有众生听闻这微妙经义,并能信受奉持,此人才是非常稀有难得的。为什么呢?因为此人已没有对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和寿命相状产生执著。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他已经了悟我相本非真实,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一样本非真实。为什么 译文: 这时候,须菩提听闻了这部经,深刻领会了其中的真谛,禁不住感激涕零地对佛说:“太稀有了,世尊。佛陀宣说了如此甚深微妙的经典,这是从我见道得慧眼以来,未曾听到过的如此殊胜的经典。世尊,如果有人听闻了这样的经义,而能生起清净的信心,即能证悟万法实相,应该知道此人已经成就了最殊胜稀有的功德。世尊,这个真如实相,并不是真实的真如实相,所以如来佛才说它假名为实相。世尊,我今日能够亲闻佛陀讲这部经典,理解其义并受持此经不算难得稀有。如果到了后世的最后一个五百年中,有众生听闻这微妙经义,并能信受奉持,此人才是非常稀有难得的。为什么呢?因为此人已没有对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和寿命相状产生执著。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他已经了悟我相本非真实,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一样本非真实。为什么呢?远离一切对虚妄之相的执著,就可以称之为佛了。” 佛告诉须菩提说:“是这样的,是这样的。如果有人听闻这部经典,而能够不惊疑、不恐怖、不生畏惧,应当知道这人是非常殊胜稀有的。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密,实即并非实有的第一波罗密,只是假名的第一波罗密。 “须菩提,所谓的忍辱波罗密,如来说并非实有的忍辱波罗密,只是假名的忍辱波罗密。为什么呢?须菩提,比如我过去被歌利王用刀支解身体,我在当时就没有心存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和寿命的相状。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我当时被节节支解时,在心中执著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和寿命的相状,就必定会生起嗔恨的心。 “须菩提,我回想起我在过去五百世做忍辱仙人时,那时,我就不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和寿命的相状。所以,须菩提,菩萨应该舍离所有一切的相状,生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不应该执著于色尘而产生心念,不应该执著于声、香、味、触、法诸尘而产生心念,应当生起无所执著的清净心。如果心中有所执著,就无法无住而生其心了。所以,佛说菩萨的心念不应该执著于色相而布施。须菩提,菩萨为了利益一切的众生,应当如此进行布施。如来说一切所有的形相都是因缘聚合的假名形相,又说一切所有的众生也不是真实的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讲真话的人,讲实话的人,讲真理的人,而不是说谎话的人、不是讲怪异话的人。须菩提,如来所证得的法,既非实有又非虚无。须菩提,如果菩萨心里执著于法相而行布施,就会好像人进入黑暗中什么也看不到。如果菩萨心里不执著于法相而行布施,就好像人有双眼,在日光的照耀下,能一清二楚地看见各种色法一样。 “须菩提,未来之世,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对这部经信受奉行和诵念受持,如来凭佛无碍的智慧可以悉知这种人,也可以悉见这种人,一定能成就无量无边无尽的功德。” 译文: 佛说:“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上午以恒河沙数那样多的身体来布施,中午也以恒河沙数那样多的身体来布施,下午也同样以恒河沙数那样多的身体来布施,如此经百千万亿劫都没有间断过以身体来布施。如果又有一个人,听闻了此经典,生起不退的信心,他所得的福德胜过前述以身命布施的人,更何况抄写经文、信受奉行、阅读背诵、为他人解说呢! “须菩提,简而言之,此经具有不可思议、不可估量、无边无际的功德。如来本为发大乘菩萨道心的人而说,为发最上佛乘的众生而说。如果有人能信受持行、阅读背诵、广为他人宣说,如来可以悉知这个人,也可以悉见这个人,一定能成就不可衡量、不可称计、无边无际、不可思议的功德。这样的人,就担当得起如来无上正等正觉的家业。为什么呢?须菩提,一般乐于小乘佛法的人,会执著于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和寿命相状,对于此经典他们不会听闻信受、阅读背诵、广为他人宣说。 “须菩提,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这部经典,一切世间的天神、人类、阿修罗都应该于此虔诚供养。应当知道此经所在之处即等于是佛塔的所在地,就应恭恭敬敬围绕示礼,以各种芳香的花朵和细香散于其四周,虔诚地供养。” 译文: 佛接着又说:“再次,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对这部经信受奉行和讽诵受持,反而受人轻贱,这个人前世所造的罪业本应该堕入恶道,因为现世被世人所轻贱,他前世的罪业就因此而消除,他也可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须菩提,我想起过去无量无尽的劫前,在然灯佛前,曾遇到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的佛,我全都一一亲承供养,一个也没有错失过。如果有人于未来之世,能够受持读诵此经,他所得到的功德,和我过去供养诸佛的功德相比,我不及他百分之一,千万亿分之一乃至数字、譬喻都无法达到的无数分之一。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在未来世中,能够受持读诵此经,他所得到的功德,我如果一一具体细说,也许有的人听到后会心慌意乱,狐疑而不相信。须菩提,应当了解此经的内容意义是不可思议的,所得到的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 译文: 这时候,须菩提向佛陀请示道:“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已经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他们的心念该如何安住?应如何降伏他们的迷妄心呢?” 佛告诉须菩提说:“善男子、善女人中凡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者,应当生起这样的心志。我应该度化一切众生,如此灭度了一切众生,而实际上并没有一个众生被度脱。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果菩萨执著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和寿命的相状,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为什么这样呢?须菩提,实际上并没有一种法名为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者。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如来在然灯佛那里,有没有得到一种法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的?” 须菩提回答道:“没有的,世尊。依据我对佛陀所讲的教义的理解,佛陀在然灯佛那里,并没有什么佛法可以得到无上正等正宽的。 佛答复说:“是这样,是这样。须菩提,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佛法可以使如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须菩提,如果有佛法使如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然灯佛就不会为我授记:你在来世必当成佛,名释迦牟尼。正因为并没有佛法使如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所以然灯佛才会为我授记,并这样说:你在来世必当成佛,名号为释迦牟尼。为什么呢?所谓如来,即是诸法的本义,一切诸法体性空寂。如果有人说如来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果位,须菩提,实际上并没有佛法使佛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须菩提,如来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于彼中既不是实有,也不是虚无。所以,如来说一切诸法都是佛法。须菩提,所说的一切法,都不是一切法,所以才叫做一切假名的法。须菩提,譬如说人的身形高大。” 须菩提回答说:“世尊,如来说人的身形高大,实际上不是真实的身形高大,只是假名的高大身形。” 佛说:“须菩提,菩萨也是如此。如果菩萨这样说:我应当灭度无量的众生,就不能叫做菩萨。为什么呢?须菩提,实际上没有一个法名为菩萨。所以佛说一切诸法都没有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须菩提,如果菩萨这么说:我应当清净庄严佛土,就不能叫做菩萨。为什么呢?如来说清净庄严佛土,就不是清净庄严,只是假名的清净庄严。须菩提,如果菩萨能够透彻无我的真理,如来就说他是真正的菩萨。” P49-59 序言 在传介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之一。禅宗是与《金刚经》结缘最深的中国佛教宗派,据说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因为听闻《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经文而顿悟成道,所以《金刚经》也特别为惠能以后的禅宗所重视。其他如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备宗,也都有注疏。佛教以外的文人学士,也以《金刚经》作为修心养性方式,而且还把《金刚经》与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南华经》并列视为释儒道三家的宗经宝典。在民间其流传也甚广,连日不识丁的妇孺也可以随意背出一段或一句《金刚经》。由此可见《金刚经》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比较广泛,直至近代和当代,寺院僧人日常课颂和讲经说法,都依此经。这说明了《金刚经》既重般若的悟证,探讨了一切法无我之理,卷帙又不多,恰合中国人的口味,也适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长,完全适应中国的人文环境。 《心经》是佛教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一部经。六百卷般若经当中,最简括切要、提纲挈领者,当推《心经》了。而言简意赅的《心经》也是一切般若法的核心,是《大般若经》的主体和精髓。《心经》全文不过二百六十个字,但含义却极广博而精深。《心经》在中国有众多译本,至于《心经》注疏,自古以来就有百来家之多,今人的讲注更是不计其数,可见此经传诵之盛。这种情况的形成,与它在佛教中的地位以及本身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关系甚密。 《坛经》是绝无仅有的一本被称作是“经”的由中国僧人撰述的佛典。《坛经》是六祖惠能大师将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结晶,他既保留了佛陀原始的“以心印心”的禅法思想,又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禅法发展上,建立了真正的中国禅宗。由于融合了中国传统思想,中国佛教的禅法思想也就更加民族化、系统化、通俗化和大众化。同时,《坛经》也是中国祖师顿悟法门的根本源流,是佛弟子明心见性的法宝,是研究中国佛教、文学、哲学的一个宝库。1978年,钱穆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的系列讲座上,指出了七部作为中国学子必读的书,其中《坛经》便是其中一本,这可见《坛经》在国学中的地位。 从以上说明,我们不难发现《金刚经》、《心经》、《坛经》在佛教中的地位,不仅在中国佛教中体现着原典精神和独有的思想价值,从中国文化史的视野来看,它们的影响不仅关涉到僧俗各界,也渗透到了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欲深入佛教研究或是欲对中国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此三部经是一个基础,是必须一读的经典。 不但如此,现今社会纷繁复杂,现代人尝试从传统文化中实现人格完善、自身价值、利益社会、心智平和等理想,大乘佛教“自利利他,自觉觉人”的精神,能资以人们从事现代意义上的“菩萨行”。学习经典中的思想内涵,必能多少让我们离尘情俗念,于生活于工作都无不裨益。这也是古老经典凸显出的现代意义。 所以,此次译注这三部佛经,希望能指引方向,使读者由浅入深,略窥佛教及中国文化的要旨,并从先贤的智慧中汲取养分。此书《金刚经》、《心经》部分由陈秋平注译,《坛经》由尚荣注译,陈秋平负责统筹全书。书稿注译完毕之余,难免仍有些遗憾之处。由于才疏学浅,故我们的注译定然存在不足和疏漏,乃至讹误,乞望广大读者能够给予批评指正。 译注者 2007年9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