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曹文轩经典作品/当代作家作品精华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曹文轩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曹文轩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其作品《红瓦》、《草房子》、《根鸟》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被译成英、法、日、韩等文字。获省部级学术奖、文学奖50余种。其中有国际安徒生提名奖、中国安徒生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宋庆龄文学奖金奖、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奖、冰心文学大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奖项。对于热爱文学的读者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好书。

内容推荐

我们并无足够的见识去判别今日孩子处境的善恶与优劣,感动他们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我们惟一要记住的是,感动人的那些东西是千古不变的,我们只不过是想看清楚它们在什么新的方式下进行的罢了。本书汇集了《草房子》、《阿雏》、《红葫芦》、《蓝花》等中短篇小说9篇,这些作品都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环境、人文情怀的深刻刻画。

目录

草房子

第一章 秃鹤

第二章 纸月 

第三章 白雀(一)

第四章 艾地

第五章 红门(一)

第六章 细马

第七章 白雀(二)

第八章 红门(二)

第九章 药寮

追随永恒(代跋)

阿雏

红葫芦

蓝花

泥鳅

月白风清

芦花鞋

山羊不吃天堂草

细米

试读章节

草房子

那是一九六二年八月的一个上午,秋风乍起,暑气已去,十四岁的男孩桑桑,登上了油麻地小学那一片草房子中间最高一幢的房顶。他坐在屋脊上,油麻地小学第一次一下子就全都扑进了他的眼底。秋天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远去,梧桐的枯叶,正在秋风里忽闪忽闪地飘落。这个男孩桑桑,忽然地觉得自己想哭,于是就小声地呜咽起来。

明天一大早,一只大木船,在油麻地还未醒来时,就将载着他和他的家,远远地离开这里——他将永远地告别与他朝夕相伴的这片金色的草房子……

第一章秃鹤

秃鹤与桑桑从一年级开始,一直到六年级,都是同班同学。

秃鹤应该叫陆鹤。但因为他是一个十足的小秃子,油麻地的孩子,就都叫他为秃鹤。秃鹤所在的那个小村子,是个种了许多枫树的小村子。每到秋后,那枫树一树一树地红起来,红得很耐看。但这个村子里,却有许多秃子。他们一个一个地光着头,从那么好看的枫树下走,就吸引了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们停住了脚步,在一旁静静地看。那些秃顶在枫树下,微微泛着红光。遇到枫叶密集,偶尔有些空隙,那边有人走过时,就会一闪一闪地亮,像沙里的瓷片。那些把手插在裤兜里或双臂交叉着放在胸前的老师们,看着看着,就笑了起来,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秃鹤已许多次看到这种笑了。

但在桑桑的记忆里,秃鹤在读三年级之前,似乎一直不在意他的秃头。这或许是因为他们村也不光就他一个人是秃子,又或许是因为秃鹤还太小,想不起来自己该在意自己是个秃子。秃鹤一直生活得很快活。有人叫他秃鹤,他会很高兴地答应的,仿佛他本来就叫秃鹤,而不叫陆鹤。

秃鹤的秃,是很地道的。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匀。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蜡一般地亮,让他的同学们无端地想起,夜里它也会亮的。由于秃成这样,孩子们就会常常出神地去看,并会在心里生出要用手指头蘸了一点唾沫去轻轻摩挲它一下的欲望。事实上,秃鹤的头,是经常被人抚摸的。后来,秃鹤发现了孩子们喜欢摸他的头,就把自己的头看得珍贵了,不再由着他们想摸就摸了。如果有人偷偷摸了他的头,他就会立即掉过头去判断,见是一个比他弱小的,他就会追过去让那个人在后背上吃一拳;见是一个比他有力的,他就会骂一声。有人一定要摸,那也可以,但得付秃鹤一点东西:要么是一块糖,要么是将橡皮或铅笔借他用半天。桑桑用一根断了的格尺,就换得了两次的抚摸。那时,秃鹤将头很乖巧地低下来,放在了桑桑的眼前。桑桑伸出手去摸着,秃鹤就会数道:“一回了……”桑桑觉得秃鹤的头很光滑,跟他在河边摸一块被水冲洗了无数年的鹅卵石时的感觉差不多。

秃鹤读三年级时,偶然地,好像是在一个早晨,他对自己的秃头在意起来了。秃鹤的头现在碰不得了。谁碰,他就跟谁急眼,就跟谁玩命。人再喊他秃鹤,他就不再答应了。并且,谁也不能再用东西换得一摸。油麻地的屠夫丁四见秃鹤眼馋地看他肉案上的肉,就用刀切下足有二斤重的一块,用刀尖戳了一个洞,穿了一截草绳,然后高高地举在秃鹤眼前:“让我摸一下你的头,这块肉就归你。”说着,就要伸出油腻的手来。秃鹤说:“你先把肉给我。”丁四说:“先让我摸,然后再把肉给你。”秃鹤说:“不,先把肉给我。”丁四等到将门口几个正在闲聊的人招呼过来后,就将肉给了秃鹤。秃鹤看了看那块肉——那真是一块好肉!但秃鹤却用力向门外一甩,将那块肉甩到了满是灰土的路上,然后拔腿就跑。丁四抓了杀猪刀追出来。秃鹤跑了一阵却不再跑了。他从地上抓起一块砖头,转过身来,咬牙切齿地面对着抓着锋利刀子的丁四。丁四竟不敢再向前一步,将刀子在空中挥舞了两下,说了一声“小秃子”,转身走了。P1-2

序言

文学在我们人类生活中到底应当担当什么?它在于为人类构筑良好的人性基础,那么“良好的人性基础”又究竟包含一些什么?

道义。文学之所以被人类选择,作为一种精神形式,是因为人们发现它能有利于人性的改造和净化。因为文学对人性的改造和净化,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在现今人类的精神世界里,有许多美丽光彩的东西来自于文学。人类应该像仰望星辰一样仰望那些曾为我们创造了伟大作品的文学家。没有文学,人类依旧会还在浑茫与灰暗之中,还会在愚昧的纷扰之中,还会在一种毫无情调与趣味的纯动物性的生存之中。

而当下某些病态的现代理论,却要结束这样的文学史,鼓励与滋长对文学的一种轻慢态度,我以为这是在毁灭文学。

文学从一开始,就是以道义为宗的。

必须承认固有的人性远非那么可爱与美丽。人性之中有着大量恶劣的成分。这些成分妨碍了人类走向文明。为了维持人类的存在与发展,我们发现,在人类之中,必须讲道义。这个概念所含意义,必然是单纯与幼稚的,然而,这个概念的生成,使人类走向文明成为可能。若干世纪过去了,道义所含的意义,也随之不断变化与演进,但,它却也慢慢地沉淀下一些基本的、恒定的东西:无私、真挚、同情弱小、扶危济贫、反对强权、抵制霸道、追求平等、向往自由、尊重个性、呵护仁爱之心……。人性之恶,会因为历史的颠覆、阶级地位的替更、物质的匮乏或物质的奢侈等因素的作用而时有增长与反扑,但,文学从存在的那一天开始,就一直高扬道义的旗帜,与其它精神形式(如哲学、伦理学等)一道,行之有效地抑制着人性之恶,并不断使人性得到改善。

由此而论,不讲道义的文学是不道德的。

文学张扬道义,自然与道德说教绝非一样。道德说教是有意为之,是生硬而做作的。而张扬道义,乃是文学的天生使命,是一种自然选择。在这里,道义绝非点缀,绝非某个附加的主题,而是整个文学(作品)的基石——这基石深埋于土,并不袒露、直白于人。它的精神浸润于每一个文学,平和地渗入人心,绝不强硬,更不强迫。

情调。情调,使人类超越了一般动物,而成为高贵的物种。情调使人类摆脱了猫狗一样的纯粹的生物生存状态,而进入一种境界。人类一有情调,这个物质的生物的世界从此似乎变了,变得有说不尽或不可言传的妙处。人类领略到了种种令身心愉悦的快意。天长日久,人类终于找到了若干表达这一切感受的单词:静谧、恬淡、散淡、优雅、忧郁、肃穆、飞扬、升腾、圣洁、素朴、高贵、典雅、舒坦、柔和……

文学似乎比其它任何精神形式都更有力量帮助人类养成情调。“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文学能用最简炼的文字,在一刹那间,把情调的因素输入人的血液与灵魂。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泰戈尔、海明威、屠格涅夫、鲁迅、沈从文、川端康成……一代一代优秀的文学家,用他们格调高贵的文字,将我们的人生变成了情调人生,从而使苍白的生活、平庸的物象一跃成为可供我们审美的东西。

情调改变了人性,使人性在质上获得了极大的提高。情调属于审美范畴。

现在的理论与现在的文学都在追求思想——思想的深刻性。中国人对思想的深刻性的追求甚至到了变态的程度。一些看似深刻的东西,甚至离开了常识。这种气氛是怎么形成的?我这里只说,文学忘了:这个世界上,除了思想,还有审美。作为完美的人性,这两者同等重要。

关于美和美感,我认为美感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

然而,在当下中国的语境里面却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美”成了一个非常矫情的字眼。现在的中学语文选课文,很难从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里选出一些文本,只能从现代作家的作品里选一些文本。为什么?现在的作家很少有适合给中学生看的散文和小说,因为里边都有一些很脏的东西。我在许多地方都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中国作家把丑和脏混为一谈。西方的文学和艺术一直在写丑,这是没有问题的,丑是它里面很重要的一脉,但是它不写脏。丑和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比如说这个人长得很丑,但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很脏。非常令人惋惜的是中国现在有许多作家对这两个概念区别不开。另外,中国作家还有一对概念区别不开,就是“虚伪”和“假”。虚伪是道德品质的问题,假是一个必要的东西。当人类第一次把一片树叶遮在他的羞处时,假就已经开始了。他并没有说我的身体在炎热的天气之下,为什么还要拿个东西遮住,拿掉不是更真实吗?但是不,这是文明的开始,这是文明的第一步。“假”从这个地方已经开始了。

情感。悲悯情怀(或叫悲悯精神)是文学的一个古老的命题。我以为,任何一个古老的命题——如果的确能称得上古老的话,它肯定也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我甚至认定,文学正是因为它具有悲悯精神并把这一精神作为它的基本属性之一,它才被称为文学,也才能够成为一种必要的、人类几乎离不开的意识形态的。

在我们看来,陈旧的问题中,恰恰有着许多至关重要、甚至是与文学的生命休戚相关的问题。而正是因为这样的基本问题,所以又是我们极容易忽略的问题。进入这个具有强烈现代性的时代之后,人们遗忘与反叛历史的心理日益加重,在每时每刻去亲近新东西的同时,将过去的一切几乎都要废弃掉了。

悲悯情怀(或叫悲悯精神),就正在被废弃掉。所以,我们有必要重说这一情怀、这一精神。

对于文学而言,这不是一个什么其它的问题,而是一个艺术的问题。

我对现代形态的文学深表好感。因为,是它们看到了古典形态之下的文学的种种限制,甚至是种种浅薄之处。现代派文学决心结束巴尔扎克、狄更斯的时代,自然有着极大的合理性与历史必然性。是现代形态的文学,大大地扩展了文学的主题领域,甚至可以说,是现代形态的文学,帮助我们获得了更深的思想深度。我们从对一般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伦理问题的关注,走向了较为形而上的层面。我们开始通过文学来观看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这些状态是从人类开始了自己的历史的那一天就已存在了的,而且必将继续存在。正是与哲学交汇的现代形态的文学帮我们脱离了许多实用主义的纠缠,而在苍茫深处,看到了这一切永在,看到了我们的宿命、我们的悲剧性的历史。然而,我们又会常常在内心诅咒现代形态的文学,因为,是它将文学带进了冷漠甚至是冷酷。也许,这并不是它的本意——它的本意还可能是揭露冷漠与冷酷的,但它在阅读效果上,就是如此。对零度写作的世界性认同,一方面,使文学获得了所谓的客观性.一方面使文学失去了古典的温馨与温暖。现如今,这样的文学,已再也不能成为漂泊者的港湾、荒漠旅人的绿洲。文学已不能再庇护我们.已不能再慰籍我们,已不能再纯净我们。我们在那些目光呆滞、行动孤僻、木讷的、冷漠的、对周围世界无动于衷的形象面前,以及直接面对那些阴暗潮湿、肮脏不堪的生存环境时,我们所能有的是一种地老天荒的凄清与情感的枯寂。

人类社会滚动发展至今日,获得了许多,但也损失或者说损伤了许多。激情、热情、同情……损失、损伤得最多的是各种情感。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在止不住地加深着冷漠的色彩。冷漠甚至不再仅仅是一种人际态度,已经成为新人类的一种心理和生理反映。人的孤独感已达到哲学与生活的双重层面。

甚至是在这种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中长大的儿童(所谓的“新新人类”)都已受到人类学家们的普遍担忧。而担忧的理由之一就是同情心的淡漠(他们还谈不上有什么悲悯情怀)。什么叫“同情”?同情就是一个人处在一种悲剧性的境况中,另一个人面对着,心灵忽然受到触动,然后生出扶持与援助的欲望。当他在进行这种扶持、援助之时或在完成了这种扶持、援助之后,心里感到有一种温热的暖流在富有快感地流过,并且因为实施了他的高尚的行为,从而使他的人格提升了一步,灵魂受到了一次净化,更加愿意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去实施这种高尚的行为。我们已看到,今天的孩子,似乎已没有多少实施这种高尚行为的冲动了。

种种迹象显示,现代化进程并非是一个尽善尽美的进程。人类今天拥有的由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种种好处,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情感的弱化就是突出一例。

在这一情状之下,文学有责任在实际上而不是在理论上做一点挽救性的工作。况且,文学在天性中本就具有这一特长,它何乐而不为呢?现代形态的小说家们的过于形而上的人道主义,在客观效果上,可能恰恰是对情感弱化之趋势的推波助澜。我们在目睹现代小说残酷地揭示了人类的存在的所谓实况而又不能给予出路之后,我们所能产生的无论如何也很难是悲悯,而只是冷漠,甚至是无望。现代派理论对现代小说的阐释无论多么深刻,它在效果上的那种推动情感进一步冷漠化的作用却是无法否认的。大概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创造了《廊桥遗梦》、《泰坦尼克号》、《克莱默夫妇》之类能够让人直接体味到悲悯但也许并不高级的作品。

文学没有理由否认情感在社会发展意义上的价值,也没有理由否定情感在美学意义上的价值。情感问题并不轻于诸如“历史的发展是茫然的”、“死亡意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之类所谓人类的基本的存在问题。它一样也是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既然现代形态的文学反复声称只有它才是真实的,就不能不看到情感是真实的、情感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世界十所发生的一切皆是与情感不可分割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1:5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