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面对临终问题。如何在陪伴临终者的日子里,给予更多心灵的关爱?如何分担临终者的痛苦和恐惧,并帮助其完成遗愿?当亲人离世时,如何宽慰自己,而不让这成为精神上永久的伤害?本书作者走访了众多临终伴护者:有收容所的专职人员、护士、医生和其他医护人员,以及不同教派的牧师、友人和家庭,当然还包括临终者本人。本书收录了23个临终故事,是一本有关临终者精神关怀的实用手册。
每个人都会面对临终问题。
如何在陪伴临终者的日子里,给予更多心灵的关爱?如何分担临终者的痛苦和恐惧,并帮助其完成遗愿?当亲人离世时,如何宽慰自己,而不让这成为精神上永久的伤害?
本书是有关临终者精神关怀的实用手册。它告诉人们,临终者一般会怎么考虑这些问题,作为亲友,我们又该如何陪他们走完最后这段人生路。
旅行路线:精神驿站
一趟精神之旅将把你和你的同伴带向伺方?你们共同寻找的目标在哪?你是否真的想过这样做?
死亡会唤起最激烈的情绪,不管是对临终者,还是对精神伴侣。它迫使行程中的旅人找出他们所能收集到的每一样精神用具,向更高的力量求助,利用所知的每一种应对机制和力量之源。死亡时常令人有精神上的危机,对临终者及其伴侣都是如此。认可死亡是这趟旅行不可避免的终点,它需要人们直面残酷的现实。
临终者或其伴侣的精神“疾病”会为精神陪伴制造障碍。两位旅行者都须依赖其现有的成熟度和熟悉的精神资源。本次旅行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机会,通过共同尝试新的通道,有意识地进行精神探险,寻找启示,他们的精神意识和资源都会得到扩展。毫无疑问,这一路不会一帆风顺,但他们必须直面这些艰难险阻,不可绕道而行。
一路上他们会经过哪些站点呢?地图上也许会包括以下“精神时刻”:
完整:自我感到完满。这是基本的内在统一感。一位朝圣者曾说:“我觉得这场仗好像终于打完了。我漂浮在水面上,一生无憾无求,对自己心满意足。这是绝对平静的一刻,我体会到无比的充实。”
归属:觉得像在家里,或是在合适的地方。感到自己是周围世界的一分子,感到与他人和所处环境的联系。
感恩:意识到并接受上天赐予的让生活多彩的礼物;承认资源、经验、关系以及与己无关的对象的当下存在。在感恩那一刻,一位徒步旅行者说道:“我最喜欢在晨曦中看太阳从海湾升起。有时我就坐在那儿说:‘感谢你,神。’这礼物多美。”
P4-5
我们特别希望,本书能对那些陪伴临终亲友的人有所帮助。他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但愿这本手册能教会他们如何在伴护临终者的过程中,融入精神关怀。
何谓精神关怀?这里是指心灵的关爱,即帮助人们寻求心灵上的宁静。不管是与自身的世界,还是更高的宇宙,让那些生命将尽的人感到充实、完整与和谐。宗教体验可以是精神性的,也可以不是;同样,精神体验可以是宗教性的,也可以不是。无论临终者是否信仰宗教,或信仰何种宗教,生命终结前的精神关怀都是深层的人类需要。
本书是多年观察和灵感激发的结晶,也是辛勤耕耘、苦心求诣的果实。我们走访了众多临终伴护者:有收容所的专职人员、护士、医生和其他医护人员,以及不同教派的牧师、友人和家庭,当然还包括临终者本人。同拉比、神父、伊玛目、印第安人的精神领袖、基督教科学派教徒,以及其他人的无数次交谈中所获得的经验,如实地反映在书中。
我和拉里·丘吉尔博士的谈话是促成这些采访的起因,随后又有卢瑟·琼斯牧师加入了我们的行列。谈话源于我们很大的一个忧虑,即每天都有许多精神需要未能得到满足的人走向死亡,而正是他们至亲的伴侣似乎最有可能满足这些需求。写一本书的想法就在这时成形了,同时,我们准备将书的内容建立在访谈的基础上。
为了找到理想的作者,我征询了特拉维斯·马克斯韦尔的意见。记得我20世纪70、80年代在达拉斯从医时,他是贝勒大学医学中心肿瘤部的牧师。当时他给重症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牧师帮助和精神关怀,是该部门关怀小组不可或缺的一员。正是特拉维斯向我们推荐了本书的作者詹妮弗·萨顿·霍尔德与简·奥尔德雷奇一克兰顿。我想要对她们表达真诚的谢意,同时还要感谢这一路上,通过动人心扉的谈话给本书创作以灵感和鼓舞的人。
我没打算把这本书献给某个或某几个特定的人,而是要献给无数陪伴、关爱临终亲友的人,特别是那些在生命尽头遇到或者提到未被满足的精神需要的朋友。然而我想提一下我的母亲安妮·劳里·贝克汉姆·威廉斯和我的岳母罗莎琳德·瑞普·詹宁斯。她们都以自己的深情和技艺成为了丈夫的精神伴侣。
临终关怀基金会主席兼总裁
J·理查德·威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