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奇书,长奇智,丰富人生的智慧宝典,玄机深妙的哲理精华,悟彻世事的传统箴言,不可多得的禅趣珍品,《围炉夜话》被称为中国古人立身处世三大必备书之一,由清人王永彬所著。此书不以逻辑严密的专论见长,而以短小精辟、富于哲理的格言取胜。其以处事做人为中心,分别从“修身、处世、谋略”三个方面,阐释“立德、立功、立言、立业”的要义,揭示人生价值的深刻内涵。书中隽语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使先哲智慧带上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人情味,让您在轻松愉快中领略其蕴含的深刻道理。
【悟修身】修身养性,开阔人生境界
人生烦恼过多,实为欲望过多所致,总为一己私欲所羁绊,哪来清静闲散之心境?故人生一世,当心如止水,无欲无求,不为钱财利禄所累,不为生死毁誉所羁,心境空灵,胸怀坦荡,有识不自矜,得福不忘形,有明月在胸,无邪念袭来。是故,方能得人生之大快乐。
【悟处世】处世为人,应知屈伸进退
处世为人,当明进退之道:当刚则刚,当柔则柔;能直能屈,能进能退;刚柔相济,进退自如,方为大丈夫。宇宙内事,善担当,又要善摆脱。不争一时得失,不计一时荣辱。伸则平心应物,屈则藏器待时,挥洒自如,得其所哉。若如此,处世怎能不如行舟之桨,解牛之刀,周旋有度,游刃有余?
【悟谋略】谋略求道,明辨具伪雅俗
学有真学、伪学。真学乃为增长知识,修养道德;伪学则只为附庸风雅,装饰门面。真学能使人得大见识,得大学问,而伪学只能使人堕入平庸,流于恶俗。故求学问道,当明辨是非,善识真伪,求真学问,得大道理,则学问道德,自能日进;反之,不免到头空忙一场,求学不成反误其身。
【人生万象】
要教育培养晚辈正直、豁达、磊落的胸怀和气度,必须从幼年开始。中国古人很重视对于孩子的教育,注重从小就给孩子打下良好的根基。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孔子并称为“孔孟”,为儒学学派的奠基人之一。他大力提倡孔子的学说,主张仁义、仁政,推崇气节,注重修养,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成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和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孟子的母亲非常贤良,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孟子的家曾靠近一处墓地,孟子的邻居们都以替人办丧事谋生。幼小的孟子觉得特别有趣,每日里和一群小孩子在一起,嬉戏玩闹,也学着吹吹打打,打幡送丧,挖坑埋棺。孟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担心如果长久住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幼小的孩子能学到什么呢?长大了又能有什么作为呢?她深深感到,这里绝非是自己想让儿子增长知识而能生活下去的合适的地方,有必要为孩子选择一处适宜孩子成长的好环境,于是就将家搬到一个集市旁边。
集市之中每天都热闹非凡,各种叫卖之声不绝于耳,小小的孟子又开始学着大人的样子沿街叫卖。孟母看到孟子这样,感到很忧虑。她深知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不能让自己的儿子从小就在这种地方成长。她叹息道:“这里也不是我理想中要让孩子住的地方呀。”于是她又一次带着孟子搬了家。这一次经过精心选择,她将家搬到了一所学校旁边,孟子每日都学着学堂里老师的模样,学习效法各种礼仪,念诵各种书籍。孟母这才放下心来,觉得这样的环境才对儿子的成长有很大益处,从此就在这里居住下来,对孟子多加教诲,使孟子成为一代大儒。
对于个人的修行,不仅要注意成长的环境,还要注意在平时生活的细枝末节严格要求,警醒自励,养成高尚的品德。晋代名将陶侃就很注意平时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陶侃曾经因战功做了荆州刺史。后来有人妒忌他,在上级面前说他坏话,陶侃被调到广州。那时候,广州还是偏僻的地区,他调到广州实际上是降了他的职。
陶侃到了广州,并没有灰心丧气。他每天早晨把一百块砖头从书房里搬到房外;到了晚上,又把砖头一叠叠运到屋里。人们看到他每天这样做,感到很奇怪,忍不住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陶侃严肃地说:“我虽然身在南方,但心里想的是收复中原。如果闲散惯了,将来国家需要我的时候,还怎么能担当重任呢。所以,我每天借这个练练筋骨。”
后来,东晋王朝把陶侃提升为征西大将军兼荆州刺史。荆州的百姓听到陶侃回来,都高兴地互相庆贺。
官虽然做得大了,可陶侃还是十分小心谨慎。荆州衙门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亲自认真检查,从来不放松。他常常对他的部下说:“大禹是个圣人,还爱惜每一寸光阴。像我们这种普通人,论智慧和能力,都跟大禹差得很远,更应该爱惜每一分光阴,怎能贪图安逸?如果活着对国家没有贡献,死了没有留下什么好名誉,那不是自暴自弃吗?
【悟透人生】
早期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如果能够在小时候就对孩子进行很好的教育,培养他们光明磊落、诚实正直的品格,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将大有裨益。否则等孩子长大以后再来改造他,已经太难了。所以,有见识的父母都要在孩子小的时候教育好他们,为他们的成长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人的高尚品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渐在生活中一点一点养成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自己的高尚情操。P3-5
在灿若星河的中国古典文化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菜根谭》,并称古人立身处世的“三大必备书”,久负盛名,影响甚大。
《围炉夜话》一书是清人王永彬所著。此书不以逻辑严密的专论见长,而以短小精辟、富于哲理的格言取胜。其以处事做人为中心,分别从“修身、处世、谋略”三个方面,阐释“立德、立功、立言、立业”的要义,揭示人生价值的深刻内涵。书中隽语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使先哲智慧带上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人情味,让读者在轻松愉快中领略其蕴含的深刻道理。该书俯拾皆是经典的精练之言,在立身处事、自我修养、待人接物、理想境界等方面,均蕴含独到的见解。且其文辞浅近、意旨深远,情真语直、意存劝诫,余味无穷。
修心养性之书,在于读中有悟,以悟促读,只有细细品味,才能够领会其博大精深的深刻内涵,体悟其深邃机妙之智慧玄关。故此,本书以《围炉夜话》之最佳版本为蓝本,拾遗补缺,综合众家之长,以原汁原味的翻译,使读者能够体会到原著的风采。同时,精选古今之经典事例为佐,提炼对人生的智慧感悟,以飨读者,不求工整而求深刻,不为妍丽而为实用。希望本书能够成为读者朋友修养身心、颐养性灵的借鉴。
视角不同,道亦不同。书中难免挂一漏万,有遗漏偏颇之处,敬请诸方家指正。
寒夜围炉,田家妇子之乐也。家人聚处,心有所得,辄述诸口,命儿辈缮写存之,题日围炉夜话。——清·王永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