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神州游记(1925-1937)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芮麟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尘封半个多世纪的山水游记旧作新刊。作者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与林语堂、赵景深等齐名的诗人、作家、文艺理论家。作为徐霞客的同乡,作者以一介书生,跋涉神州大地名山大川,以游记之笔,抒发眷恋神州之情。全书休闲特色浓郁,文化个性鲜明,展现无锡、泰山、曲阜、济南、杭州、扬州、镇江等地种种风貌,能让读者在时空隧道里进行妙趣与关爱并生的神游,增长地理人文知识。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尘封半个多世纪的山水游记旧作新刊。作者芮麟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与林语堂、赵景深等齐名的诗人、作家、文艺理论家。其子芮少麟萃集当年刊于沪、苏、鲁等地芮麟游记六种,辑成本书。文坛老将,旧作新刊;故国痛史,山水情缘。作为徐霞客的同乡,作者以一介书生,跋涉神州大地名山大川,以游记之笔,抒发眷恋神州之情。嗟叹山河沦亡,颂扬民族气节,从中折射出当时的国步维艰,颇具历史价值。全书休闲特色浓郁,文化个性鲜明,展现无锡、泰山、曲阜、济南、杭州、扬州、镇江、南京、北京、开封、西安、华山、洛阳、青岛、崂山等地种种风貌,能让读者在时空隧道里进行妙趣与关爱并生的神游,增长地理人文知识。

目录

作者简介

编者序言

第一辑 《自然的画图》(1925—1926)

自序

一、香海雪影

二、雪浪春晓

三、曲水流觞

四、暖谷风韵

五、寒湖波光

六、渡头夕照

七、云天雨痕

第二辑 《山左十日记》(1933)

自序

一、忍别江南到济南

二、京沪车中

三、渡江

四、宿浦镇

五、一夜秋风到泰安

六、登泰山

七、雷声忽送千峰雨

八、泰山观日出

九、别了泰山

十、到曲阜去

十一、大明湖畔

十二、济南秋色似江南

十三、关于年会及其他

十四、东海道上

十五、徐州的一夜

十六、归途中

第三辑 《东南环游记》(1934)

自序

三百里间春似海

一、重到了迷人的杭州

二、独游九溪十八涧

三、灵隐道上

四、平湖十里水连天

五、西湖直是水晶宫

六、杏花天气雨绵绵

七、又向名山听雨来

八、莫干山上过清明

九、龙潭观瀑

十、荫山无语涧声中

十一、碧浪湖边

十二、道场山头

十三、庚桑洞里

十四、而今无锡是天骄

十五、又向惠泉山下去

十六、子规声里到鼋头

京镇春游小记

一、一春只为看山忙

二、每次都在进步中

三、似乎老了

四、汤山试浴

五、老大的不安

六、灵谷寺看牡丹

七、诗与散文

八、春在牛首山

九、春水一湖泛夕阳

十、秦淮河畔

十一、石子趣谈

十二、金山听雨

十三、都已换了一个人

十四、独游北固山

十五、天下第一枝笔

十六、归途

军帐山游记

一、一船人在画中过

二、绿荫满地不开门

三、千峰万壑拱军将

藕花香里望鼋头

偷闲又结独山缘

常游小记

一、提起常州

二、古寺疏林

三、红梅阁

四、文笔塔顶

五、舣舟亭

扬州纪游

一、又向瘦西湖上去

二、梅花岭下吊忠魂

三、扬州都在画图中

四、今日依然归去来

马迹山游记

一、山灵迟我已多年

二、群山如画月明中

三、西山的一日

四、此心长与月同明

五、东山的半日

六、关于马迹山实验区

七、诗思一帆归去晚

第四辑 《北国纪游》(1935)

自序

一、年年今日去寻春

二、此去故都同人梦

三、津门巡礼

四、燕京之夜

五、定县印象

六、陶然亭上再徘徊

七、故宫及其他

八、春在北海

九、西郊一日

十、三大殿及其他

十一、哈尔飞惊艳

十二、长城依旧是雄关

十三、都门欲别仍回头

十四、不令春色笑狂生

第五辑 《中原旅行记》(1935)

白序

一、送春时节又西征

二、春光先我到中州

三、汴垣巡礼

四、黄河沿与朱仙镇

五、长安道上

六、西京一瞥

七、从西京到华阴

八、万山雪照一灯明

九、登华山

十、玉女宫的一夜

十一、半日游三峰

十二、才人名山归去来

十三、我之华山观

十四、宿临潼

十五、在长安

十六、不系愁心下洛阳

十七、龙门及其他

十八、归途中

十九、石头城下

二十、到了故乡

第六辑 《青岛游记》(1936)

自序

一、从开封到上海

二、黄海道上

三、青市巡礼

四、湛山寺和燕儿岛

五、惊风骇浪上前崂

六、岛国之春

七、到丹山去

八、后崂一日

九、夏在汇泉

十、从汇泉炮台说起

十一、且抛尘梦人崂山

附录:

一、回忆(1925—1926)

二、关于青岛(1937)

三、芮麟山水纪行诗拾零百首(1937—1946)

四、千秋抗战记崂山(1946)

五、文学史料之雪泥鸿爪(1930—1931)

六、芮麟抗战诗集《莽苍苍行》考试院颁优等奖

审查意见(1946)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杭州,迷人的杭州,意想不到的,于民国二十三年的四月一日,我又投入它的怀抱了。

我常说,好山水是百看不厌的,正如好文章是百读不厌的一样。杭州,这回已是第三次来了!第一次来是十七年的残冬,第二次来是二十一年的初秋,这一回正好是仲春天气。

杭州的山水,是浓妆淡抹,无乎不相宜,一年四季,无时不迷人的。但我总觉得,在这红满枝头、绿满湖边的仲春天气,要分外令人迷恋,分外令人陶醉些。我,恰于这分外令人迷恋、分外令人陶醉的仲春天气,投入了它的怀抱!

春假里,我原定要游宜兴双洞的,不意于三月三十日,接得东南交通周览会的快信,促我出发,即小事摒挡,于当晚赶到了沪上。三十一日办好了报到手续,选定交通最便、行程最近、时日最短的第四线,就是从杭州,经莫干山、湖州、宜兴,到无锡的一条路线。

四月一日早晨八时离沪,渡江,经乍浦、海宁,一路是看不尽的海光、山色,挡不了的风尘、灰沙,遏不住的诗情、游兴!终于,在时钟正敲五下的夕阳影里,汽车驶进了人人艳羡的天堂,驶到了人人眷恋的西子湖边!我忘了满身的尘沙,忘了整天的疲劳,面对着艳艳金波,青青柳色,点点扁舟,巍巍高峰,狂吟道:

甲戌四月一日重到西湖感成一律

湖上重来兴不孤,敢将旧地证今吾。

才惊绮陌红千点,又见长堤绿万株。

兀兀双峰仍屹立,盈盈一水喜平铺。

江南占得春何处?半在西湖半太湖!

湖里的水在流着,湖上的人也在流着,红的、绿的,淡的、浓的,肥的、瘦的,交织成西湖的春,妆点成春的西湖。

痴立久之,望一轮艳阳已渐渐西沉,即至建设厅办了应有的手续,回旅社休息。在梦里,第一次第二次游杭的情景,又如电影般,甜蜜的、酸苦地复映了一遍。

P96-97

序言

绾住年华游天下,绿水青山总是情。这是一部尘封已久,休闲特色与个性化鲜明,有可能会使当今读者耳目一新的山水风情录。

这部复出的山水风情录,品位质朴,格调高雅,动感十足。它以细腻的笔触,诗文并茂的体裁,鲜明的时代责任感,动人心魄,可供历经忧患的耄耋长者追忆甲子之前的民情民俗;又能为众多劳碌无暇者导游消闲,从中觅寻风花雪月的情趣;还可帮助奋发有为的时代骄子,对领略山川魅力的技巧及国家衔恨蒙尘,民族含羞抱耻时的国民心态、观念时尚,得到更多的了解。

本书作者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已成名的诗人、作家。1926年他发表处女作《香海雪影》步入文坛,1930年任无锡民众教育馆馆长时,在沪以《新诗之变迁及其趋势》长篇诗论,饮誉海内。三十年代初期,名彰于《中国出版月刊》、《读书月刊》,被时人称为国内著名文艺理论家之一。

作者前半生因从事社会教育以及个人习性所致,年年作客,岁岁天涯,大部分时间过着栉风沐雨的漫游生活,曾以“江南驴背客”自诩,写下许多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文,在文坛有一定影响。1946年以抗战诗集《莽苍苍行》,蜚声海内。1947年他在《中原旅行记》序言中写下:“余生也痴,言论行谊,每不合于时,而于山水,独多契合……三十年来,国家多故,学术事功,均碌碌无所表见,惟以山水文章自娱。吟鞭所指,名山水无不游,游无不记。盖余以山水为知己,亦以知己自侪于山水矣。”

作者在中国的现代文官考试及文人抗日获勋方面,曾受过万众瞩目,但其文学成就的闪光点,却首推他对中国现代山水文学创作的奉献。新世纪的机遇和融人国际社会的潮流,使华夏大地浮现歌舞升平,昭苏旅游春色。不少海内外人士玩赏山水,观奇揽胜之后,有感风光景致、人文时尚的种种变迁,对研究中国现代山水文学的丰富内涵亦表露出浓郁的企盼,从而关注到中国山水文学创作历程上曾独步一时的本书作者及其在文苑留下的雪泥鸿爪,而这部富有特色的山水风情录之彰显,亦适逢其时。

中国现代从“九.一八”到“七.七”这段峥嵘岁月,多种文艺思潮的涌现和论争,使得人们无可回避地经受着时代的检验。在国步艰危的日子里,山水文学的创作尽管不算兴盛,但它是否真的规避滚滚红尘,置身于抗敌救国斗争的潮流之外?在那“弱国人民鸡狗贱”的历史年代,它又是怎样用特定的文学艺术形式来表现民族大义,承继着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拓展着时代风貌?对这些问询,虽然海内馆藏典籍浩繁,加之年光奄忽,求索不易,但作者奉献在广大读者面前的这部山水风情录,或许能作出较好的诠释。

这部书从京、沪、宁、杭各地馆藏图书文献中选取了作者抗战以前出版和发表的六个山水游记专辑,是他早年散见于中国文坛的山水旅情集锦。作者把自然景物、名胜古迹和“国破山河在”时呈现的社会风貌紧密联系起来,运用山水诗与抒情散文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将他借景抒情,以情寓志的数百首格律诗,融汇贯串其中,扬神州之骄,激爱国之情,意境深幽,语笔清丽,诗文相映,妙曼如画,诱人神往。这部游记从不同的历史视角,深切映现并表达出一代文人特有生活轨迹的片断,成为作者过往岁月年华的一个载体。

书中第一辑《自然的画图》,包括作者的处女作《香海雪影》等七个短篇。这是他中学时代对无锡梅园、雪浪山、华藏山等处园林泉石、湖光山色的文字描绘,发表于1926年,1930年3月在无锡集篇初版;第二辑《山左十日记》,是1933年赴济南参加中国社会教育社第二届年会途中,登泰岱、谒孔林、泛明湖、徜徉于山水之间的激情记载;第三辑《东南环游记》是记1934年春他应东南交通周览会之邀,由锡赴杭,经湖州、宜兴返锡的经历游程,展现了西子湖、碧浪湖、鼋头渚的明丽,莫干山、道场山、惠泉山的雄奇,庚桑洞的瑰怪,九溪十八涧的幽秀。第四辑《北国纪游》是1935年春赴河北考察社会教育时,游历故都名胜和风光景致的翔实纪录,曾在《中国出版月刊》五卷一期至六卷三期连载(第二、三、四辑于1934—1936年间初版,皆由上海生活书店总经售);第五辑《中原旅行记》是工935年秋应第三届高等考试期间,莅西京、朝太华、游临潼、浴华清、访洛阳、登龙门的游踪再现;特别是写冒风雪、探幽奇、穷岩壑以登华山之奇险,尤足惊心动魄;第六辑《青岛游记》是工936年他应高等文官考试及格后初临青岛,对山海风光及南、北、东崂诸多风景点的描绘(第五、六辑抗战前发表,1947年在青岛集篇初版)。本书除订正各辑初版本的刊误之处和简扼校注某些人名地名外,完全按作品原貌和写作时序编纂。

作者酷爱大自然,与山水文学的创作情缘非同一般。1935年他在《中国出版月刊》五卷一期连载的《北国纪游》中有语:“我要尽游天下的名山大川,以长养我的诗文;我要凭借我的诗文,来表彰天下的名山大川”。“我总想,世之有山水的癖好,而能作山水的玩赏者,千万人中难得十百,而玩赏山水以后,能一一笔之于诗文,为山水作表彰者,十百人中难得一二。然则吾于此种重任,又安能多让?”

作者的山水游记久负盛名,成为佼佼者之缘由,除笔墨有情外,主要是创作风格上独辟蹊径,它主要表现在:

1.体裁和艺术手法别具一格。作者一生,以诗著称,他用细腻的笔触,将低徊流连于山水之间的惬意、奇趣和油然闪现的灵感激情,化为数百首近体诗,有机地组合进山水游记中,这种文中融诗、诗中映画、散文与大量诗歌相间并相得益彰的表现形式,增强了山水游记的艺术感染力,使他的山水旅情作品尤具特色,堪称独步。

如他将《梁溪雨泛》:“风帆片片疾如梭,四面青山映碧波。花点胭脂天泼墨,一船人在画中过”;《锦园春渡》:“一湖春光碧如油,无限风光眼底收。七十二峰何处是?子规声里到鼋头”;《独山渡中》:“濒湖隐隐尽楼台,逼眼山光拨不开,烟水一篙轻似叶,乱蝉声里到蓬莱”;《万顷堂晚渡》:“天茫茫接水茫茫,天水茫茫失夕阳。隔岸菱歌收不住,一声声入水中央”;《锦园小坐》:“湖光帆影去悠悠,近水清凉夏若秋。难得浮生闲半日,藕花香里望鼋头”;《嶂青步月》:“湖山到处寄诗情,灯下朗吟月下行。一事生平堪自信,此心长与月同明”;《狮子龛小憩》:“山外湖光湖外山,湖山尽日任跻攀。倦来懒向人家歇,高卧山环水抱间”;《平山堂晚眺》:“绿杨城郭雾蒙蒙,白尽蓼花红尽枫。多少诗人题不得;扬州都在画图中”;《月下小立》:“云天历历指西东,千里湖山一目穷。料是故园今夜月,寒光应与此间同”;《盘龙湾》:“名湾端合号盘龙,一壑风摇万壑松。山里藏山山垒垒,涧中夹涧涧重重。林深屋矮惟余脊,水阔遥帆半挂峰。欲记来时岩下路,回头已是白云封”;《檀溪湾》:“淡淡云天软软风,树头依稀认归篷。朝烘烟水千层碧,夕照霜林一片红。茅屋分占山上下,菜畦遍布涧西东。村童六七纵横坐,品罢名泉日未中”;《马山夜渡》:“烟朦胧接月朦胧,入画云天人望穷。诗思一帆归去晚,飘然人在水晶宫”;《登岱杂咏》:“山腰处处乱飞烟,云影溪光雨后鲜。登岱不劳人指点,泉声引我到山巅”;《小住莫干山适值清明》:“耽游自笑性天成,山水空明好放晴。天为此行留纪念,莫于山上过清明”;《九溪十八涧即景》:“百转篁溪一镜清,萧萧松柏向风鸣。湛流阻住当前路,人人苍崖隙里行”;《马迹山望月》:“湖上涛声犹可闻,回廓悄立独离群。今宵马迹山前月,不比扬州瘦几分”;《过黄河》:“平原漠漠乱飞沙,车过黄河路转赊。从此江南驴背客,又抛残梦到天涯”;《乙亥清明登故都陶然亭》:“芦塘百亩抱楼台,寂寂僧房昼不开。为怕清明轻过去,陶然亭上再徘徊”;《夜抵金陵》:“喜将山水寄诗情,每到春来总远行。两岁寻诗三万里,不令春色笑狂生”;《独登汴京古吹台》:“自别江南百虑灰,偷闲独上古吹台。前贤胜事都陈迹,惟有斜阳入画来”;《乙亥十一月六日宿华山玉泉院》:“回环槛外白云平,隐隐风声杂水声。静夜敲诗眠不得,万山雪照一灯明”;《太华玉女宫前步月》:“月满天宫雪满山,茫茫眼底失尘寰。宵深蹀躞缘何事?玉女峰头看月还”;《崂山太清宫》:“林深飞不到尘埃,紫府清虚凌海开。万里涛声沸药鼎,千重山色映丹台。危阶曲曲依峰转,瘦竹亭亭绕室栽。未许此行轻别去,耐冬花下再徘徊”;《崂山蔚竹庵前小立》:“出世情原人世情,天将胜地托书生。松荫十亩浓如盖,小立峰前独听莺”;《崂顶观海》:“一脉奔腾人海遥,长天秋水望中消。大风吹得沙鸥起,南北东西正落潮”;《晚抵神清宫》:“绿阴如海浸重楼,野火萧然老麦秋。慢把奚囊收拾去,行人又为好山留”;<<夜归北坡》:“林深何处水潺潺,路转峰回几曲弯。行到北坡鸡犬寂,月光无语照空山”;<<牯岭道中》:“江天漠漠雾蒙蒙,一径崎岖万转通。渐觉眼前山色好,回头人在白云中”;《宿九江》:“蓬转天涯任所之,浪游却喜少年时。谁知九月初三夜,凄绝浔阳独唱诗”;《登衡山南天门》:“群峰足底儿孙列,天半烟云入画屏。又享山中清静福,人间何事怨飘零?”;《复兴关端阳》:“归程何处鸟关关?未许耳边片刻闲。陌上有花皆绕屋,望中无处不遮山。小桥流水千条活,古道斜阳一抹殷。太息诗人成俗吏,林泉辜负又轻还”;《考试院闻鹧鸪》:“屈指亲朋各死生,十年辛苦我何成?公明堂上愁如海,独听鹧鸪唤雨声”等数百首历尽大江南北的山水即景小诗与数十万字的游记散文,交相辉映,融为一体,耐人寻味,不仅文中贯串着成诗的前后因缘,又有循诗万里行的意境。这种诗文并茂的体裁,独运匠心,情真意切,与诗人的创作风格紧密相连,堪称是他山水游记作品的艺术特色;

2.他的山水文学作品不落俗套,文中有人,个性跃然纸上,救亡图存的时代责任感尤为鲜明。在全民族抗战的潮流中,他不只是文学艺术的呐喊者,更是以身御敌的行动者。“九.一八”后,山河破碎,民族危难日渐加剧。作者当时除主要参加社会教育界的抗敌救国文化活动外,在那文网禁锢、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年代,他只能挥游记之笔,在绘赞重湖叠嶂,抒发眷恋神州之情的同时,借游历山水的诗文,关念国事,抚今感昔,嗟叹山河沦亡和颂扬爱国民族气节,希望能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为唤醒、启迪民众的爱国之心,尽到诗人的时代天职,并以此抒发他投笔救国的屡屡誓愿。

如1933年8月,他在泰山之巅留有“金瓯残缺不忍论!独对名山吊国魄”、“北望关河零落尽,何人投笔请长缨”的悲愤哀思诗句;1934年4月从瞻仰西泠桥畔的鉴湖女侠遗像到悼念湖州英士墓,又以抑愤心情吟出“汉家已改旧山河,地下有知恨如何?”;1934年11月,他凭吊扬州史阁部衣冠冢时,对荒凉孤冢,念破碎山河,不禁怆怀欲绝,曾以长歌当哭,作《梅花岭歌》言志“……‘慨自洒遍亡国泪,风飘万点都成血!’此心饮恨三百年,为国杀贼终如铁!终如铁,肠空结,泪空绝,外患今日一犹昔,一犹昔,肠已热,志已决,此心不死国不灭!且莫急,金瓯缺!且莫戚,利权夺!多难自古转兴国!要的是:万众一心,团结,努力!’我闻此言良久立,独对梅花长太息,天下兴亡谁无责?去去从此即投笔!男儿生得好头颅,头颅需向沙场掷!”借冢中忠魂之语劝警鞭醒世人,指明只有团结抗战才有希望,并示出个人的投笔志向;1935年4月,他目睹危如累卵的天津,悲愤写道“……这样,岂特门户洞开,直是闺闼之内,早已任人酣睡,喧宾夺主了……”当北游八达岭时,他在城垣上又翘首东北高吟“长城依旧是雄关,万里腥风战血殷。除却人心真死尽,终当夺得满州还!”;1935年6月,“华北自治”论调甚嚣尘上,姑息气氛日盛,他在《朱仙镇展岳王庙》诗中用“汉家陵阙日苍黄,热泪重倾拜岳王!十二金牌催北国,几多条件许东洋。是非当日容无定,忠佞后人有主张。拚把头颅轻一掷,男儿自古不心伤!”道出对苟安求荣,嫉恶如仇的心声,在欷獻宋代岳飞遭遇的同时,他面对时局,在《朱仙镇》一诗里写出“朱仙镇,万古恨!……当年遗迹宛然在,当年浩气依然存!谁非中国人?谁无忧国心?国是谁复问?国事谁忍论?慨自辛未沈变起,长官弃城如敝屣。……转战独有义勇军,前者仆地后者继,过眼不见炮与火,横胸惟有勇和义!势穷力蹙暂来归,敌我合歼谓剿匪!……卖国贼侯卫国贼,媚外者荣御外死!今古伤心事一辙,教人长号不自已!方今敌我正亲善,敢言抗敌罪当诛!风波亭,蓟密区,碧血燐燐烛千古!朱仙镇,东四省,此恨绵绵无时尽!”以这长恨歌词直抒对断送中国东四省的悲愤;当榆林、喜峰口等处长城险隘失陷,华北风云告急,亡国灭种之祸迫在眉睫之际,他客居中原,在《望月感赋》诗中再度忧郁感伤地写出“乡梦难全国梦残,年来歌哭更无端!悠悠今夜中州月,莫作榆关一例看!”;1935年冬,他的笔锋继续留下“我自己知道我对于国事太关心,但于平时,我只有苦闷,只有愤怒,今日一到首都,却只觉凄凉,只觉悲哀了。”……本部游记中,诸如上述国难时期他公开发表的泣血文字,循其游踪所至,几乎随处可见。这些文字足以表露饱经忧患的知识分子在民族悲运中的社会良心和文化意识,以及作者对社会民主的探索与追求。在同期的山水文学作品中,贯串着时代特色的如此笔法,尚属鲜见。何况,作者嗣后在全民族抗敌斗争中投笔请缨于鲁西敌后抗战并最终获勋乃至在民主建国斗争中确有立功表现的人生实践经历,更从历史角度印证了他昔日以长歌当哭所抒发的爱国情结确系由衷之言;

3.他的山水文学创作与众不同的是,多以中、长篇记叙为主,作品衔接的时间跨度大,游历范围广,资料丰富翔实;有散为短篇游记、聚为长篇自叙传及作品数量突出的显明特点。作者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写作的山水游记,是他在神州大地为看山听水、观瀑赏月、探幽寻诗而留下的文字写实。尽管他的《青岛游记》末尾七节和游历庐山、衡山、岳麓山、珞珈山所写约十几万字的《战时旅行记》书稿,已于战时散佚,然而目前从京、沪、宁、杭、锡、青等地馆藏中散见到前述的六个长短不一的单行本,则可视为他在公务余暇,对中国现代山水文学的创作积淀。

总之,在“国破山河在”的年代,作者的山水游记作品以突出的数量,诗文并茂的艺术手法与体裁及洋溢着民族感、故乡情和爱国心的内容,在中国文坛别开生面。他质朴的记叙,也许会为世人研究一段特别的历史留下点滴资料,保留亲历者的一些心境,使读者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作者的山水游记与他在“七七”事变以后于《莽苍苍行》抗战诗集中,用深沉的笔调刊行的“放眼神州敌焰高,风云儿女气偏豪。一堂共尊千秋业,收拾河山待我曹”、“羁迟空坠思亲泪,歌哭长存报国心”、“乡音寥落情初减,国步艰危感未休”、“国仇种河里的船,有从城里下乡的,也有从乡下到城里去的,挂帆的一帆看得最清楚,没有帆的,船身好像一叶秋苇,飘在水面上动都不动。白澄澄的水光,反映着白濛濛的浓雾,但觉一片模糊,天仙明眸似的秋波,今天没福领略,而云缝里时时透出一线阳光,照在湖上,发出强烈的反射光,使人眼花不能久望。我记得今年元旦我班布置模范农村时,用玻璃放在下面,四边铺了黄沙,下边给太阳光照了,烁烁生光,真似河水给太阳照了生反射光一样。寓科学方法于游戏之中,确是极有意义和趣味的事。

南边是太湖,白茫茫迷糊糊的样子,和梁溪及五里湖里十分相像;不过梁溪河有石塘桥截住,镇着五里湖的咽喉,太湖里却没有的了。太湖里一座座的山和一条条的船很多,可是今天一概看不清楚,倘使是春晴日丽的时候来游,我想另有一番绝妙的美景呢!西边是接一连二的高山,而以暉嶂山为最高。山顶的寺房,今天虽则有浓雾,但是约略还可以认别。北面对着龙王山,但因地位的关系,在雪浪寺看不见那边。寺里有不少的茶树,叶深绿色,和冬青的叶子差不多,我生平看见茶树,这是第一次。寺里有不少的佛像,我也没有去细看。蒋子阁在寺之东南边,这是我们开化乡的古迹之一。我从前要拜访这个名胜的观念很深,几乎时常提及,可是为了学业上环境上种种牵制,都不容我前来领略,今天方得如愿,兴味当然是格外热烈了。阁里有不少的对联和图画,大概都是去年重修后添置的。东面可以直看五里湖;南、西、北三面是高山,把“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八字来形容此地的风景和位置,正是逼肖极。到了夏天,绿树阴浓,老木参天,阳光极不容易晒到,正是“云树森森夏亦寒”了。所以四方的文人墨士,都到这里来避暑,顺便研究学问,可惜我没有这种福分。今天除了几个游人之外,再没有别人到这蒋子阁上来。唉!蒋子读书处依然如故,蒋子却不知到哪里去了。“此地的局限,和他在阅历、观点、情趣、性格以及当时的心境,这部山水游记只是洞察自然,而非解读人生,因此在表现现实、反映现实方面,尚有所忌讳、回避和冲淡,所以书中勾勒描绘的仅能显示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大干世界里文化生活的一个侧影。即使从这个侧影里,诗人思想上所受到的压抑,亦可由此窥视一斑。这部山水游记散发着旅游者的情丝,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多姿多彩,雅俗共赏,至于它在文学艺术性和趣味性方面的优劣,识者自会公论。

这部游记除以描绘名山大川、风景胜地、历史古迹为主要内容外,作者对战前实地考察所到之处的风土人情、地理沿革、史实考证、经济情况、文化资料、教育状况,乃至亲历高等文官考试三试遴选后及第的全过程,也都描述得深刻细致,绘声绘色,在一定程度上映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社会观念和民族心理。尽管在我们漫长而多难的世纪途中,祖国山川历经沧桑,旧貌已换新颜,但今天这部并不因时光流逝而褪色的山水游记,仍可供旅游观光者、山水文学爱好者以及有关史志文化工作者鉴赏参考,也能为众多欲览诸胜而无缘者消闲助兴。

本书问世,曲折漫长。惟愿这部迟来的山水风情结集能体现出作者的精神遗存,让读者对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学遗产有新的知晓,而不致被时过境迁的臆见或俗念所尘封。

对钟情于读书者来讲,人们素有“书若欲买不论金”、“好书不厌百回读”之识见,然因本人才疏学浅,这部山水游记的整理编纂,难免仍有或缺作者初衷的失当之处,管窥之见,尚乞读者鉴谅并赐指正,为幸!

              芮少麟 2002年8月序于旧金山

                2005年10月修订于青岛

后记

当读者的思绪被本书带到事变前崂山风光绝顶处时,作者漫步白云洞途中的游踪,随着《青岛游记》后部篇章的战时散佚而消逝了。本书的正文,只能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处理形式收尾,难免令人心里怅然若有所失。细心的读者也许会留意到作者1935年游历太湖马迹山时,有“一般人见了穿短衣的劳苦农工,都有‘若将浼焉’之感,不愿接近;我,最乐意接近的,便是穿短衣的劳苦大众。一见了他们,心上立即生出亲切的感觉来。无疑的,我不论在何时,不论到哪里,将永远站在劳苦大众的一边”之语。他于北国巡礼中,又有“我们在承继着过去的历史,我们在开创着未来的历史!我们的历史,将是光辉的抑将是黯淡的,现在还说不定,而念及山河破碎、人民倒悬,则不能不瞿然以惊,跃然以起”之语。本部游记中,这类话语与诸多爱国诗句尚历历在目,余音绕耳。无庸讳言,作者嗣后的山水文学生涯,也随着神州烽火和个人的独特经历及游踪所至,显出不同的境界。为飨读者,编者除另附作者的山水纪行诗百首外,现依据文坛有据的文字再略作剪影:

“七七”事变以后,华北吃紧,敌寇在海上咄咄进逼青岛。作者怀着“弱国人民鸡狗贱,故园松菊梦魂牵”的凄怆之情,离青回乡。返锡途中,他见闻那些“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情景,万分感慨地在《蠡湖即景》诗中云:“山压平湖水拍天,秋云淡淡渺如烟。白鸥不管人间事,芦荻滩头翘翅眠。”淞沪保卫战失利后,逃难潮流涌过苏、锡、常一线,他也开始了飘流寄泊。作者痛感忧国,用“日从楚尾望吴头,魂断江东水不流.乱里生涯浑自梦,客边岁月只添愁。壮怀郁郁终何补?此恨绵绵苦无休!大好头颅拼一掷,男儿未合老山丘”、“六朝王气消磨尽,万里江山破碎多。不死男儿终报国,忍令岁月更蹉跎”、“忍看神州便沉浮?英雄志事丈夫心!心香一辦坟前拜,天地悠悠泪满襟”等诗,表露出他在流亡期间的心情。

1937年秋,作者浪迹天涯时,曾游历庐山、衡山、岳麓山、珞珈山等处名胜,著有长篇《战时旅行记》书稿。惜因广州失守散佚,只留下“劫余生事渐阑珊,犹有闲情可看山。梦断江南归未得,聊朝衡岳破愁颜”等一些古近体诗。1938年春,他离开武汉,投笔鲁西,在“牛马长依有好缘”、“晚蝉声里枕瓜眠”的敌后抗战岁月里,以及后来混迹陪都,在“太息诗人成俗吏,林泉辜负又轻还”、“自从种傍陶令宅,不向人前更折腰”的悲辛际遇中,作者将“乱逢山水且留连”的心境变化,都寄寓在绘抒所到之处自然风貌的格律诗中。

1945年10月,作者重赴青岛,用“偷闲忽访稷门秋,日白天青记旧游。善战从来终祸国,哀兵今已快国仇。八年马迹遍南北,万里关山任去留。久别亲朋应一笑,班生未负少年头”、“百战归来喜欲颠,人生去住果由天,当年故旧惊星散,祖国版图庆瓦全。痛定回头余涕泪,忧深北望半烽烟。高歌敢作升平想,萁豆纷纷犹自煎”等诗,显示出他在中华民族浴血奋战八年之余,从万众欢腾中分享到的喜悦,而豆、萁之喻,其意不言自明。

胜利后,作者依然一琴一鹤,啸傲林泉。此时出版发表的“误人名场十二年,一官匏系倘由天。何时脱却樊笼去,涉水登山好放颠”、“清狂只合老江湖,世路悠悠客梦孤。十载为官堪自慰,风怀依旧一寒儒”、“浪吟自笑太痴生,佳句当前眼便明。不向仕途争得失,千秋角逐是诗名”、“故我清风两袖寒,十年落拓老诗坛。营巢自笑同鸠拙,处世无知直道难。匏系一官傭人梦,蓬飘万里且加餐。吾生除却名山业,都作浮云过眼看”、“健翮依然奋不飞,残灯明灭影依稀。一官冷落贫如昨,千里迢遥梦独归。幻到人情慵侧目,吟成鱼岛共忘机。征袍掷却飘然去,还我江南老布衣”等诗作,既属借诗文聊以自慰他雁塔题名后的惆怅,更是在抒发“人生贵适志,何要名爵乎”的由衷之念。这种缠绵悱恻境界的演化,使作者在寻求实现民主爱国抱负的人生之路上,最终抉择了进步与光明。

四十年代后期,作者于公务余暇在青岛创办乾坤出版社时,曾将八年抗战期间冒漫天烽火、跋涉祖国十余省市所著激扬民族热情、赞颂中华风貌的百十册文稿,予以整理;但限于客观条件,没能——出版。其“自怜诗骨清如水,羞对人间富贵花”之句,形象刻划出他的一生诗作和为人性格。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于病休中,潜心研究学术诗文,著有《陆游评传》等长篇书稿,写下许多读书札记和考证心得。这些“惭愧生涯贫似昔,耻将心血比黄金”所形成的累累学术文字成果,在家庭历经旋乾转坤、“文革”浩劫、强制拆迁等风风雨雨后,几乎散佚殆尽;使他“吾生名世无他物,百卷文章万首诗”的夙愿,未能成为完整的学术成果以酬世人,这确是非常遗憾的。

由于代远年湮之故,作者在抗战前文学创作盛期里所发表的相当数量诗歌、小说、散文及文学评论资料,编者个人一时还难以搜寻到。二十多年来,经上海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资料室、南京大学图书馆、青岛市图书馆等热情相助,及编者不懈的荟寻校核,才得将作者存留于世的这六个山水集子,编纂成这部游记,作为他在中国现代山水文学创作方面的文字代表和遗存,成为带有成就感的永远记忆,这又是值得庆幸的。

作者的山水文学生涯和游踪足迹,历经两代人数十个春秋的努力,现已粗略勾画出来。尤应指出的是:这幅植根于作者生活的人生岁月画图,仅能绘抒祖国锦绣山河之万一;加之作者一生,道路曲折,历经坎坷;为对历史和读者负责,本书编者始终以力避主观、不囿成见、引据事实、减少武断、维持原貌为宗旨,来介绍作者。“惟恐时光轻过去,华章回味再徘徊”。在这山川增秀、民族奋发、祖国腾飞的新的历史时期,希望青年一代读者,能从这部山水游记中汲取到热爱祖国的养分,为振兴中华,协力同心,奋勇搏击。

当然,祖国的一山一水,故乡的一草一木,又会牵动、激发着人们对故土的眷恋。的确,山水之乐和爱国之情有着密不可分之处。作者晚年在为祖国统一联谊时,曾有《寄语中央训练团故人》诗曰:“浮图关前曲衷肠,神州回首多怆伤。先生老作峡东客,故园安能永相望?”“同室相操长已矣,华夏儿女各东西。复问痴翁何所愿?积年阂怨戈化帛!”“书剑万里驱夷寇,哀叹倭尽阋墙哄。国共息事华兴日,诗老泉下为笑翁!”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肺腑之言,是多么中肯啊。当咫尺天涯的游子们,重温作者之友“琴意楼主”易君左先生那“湘水一湾游子泪,巴山万里故人情”的现代名句时,念及积累经年的乡思旅情,又怎能不潸然泪下,朝暮思归呢?“遥知日月潭边酒,能忆神州万古情。”故园之思,梦绕魂牵。祖国,是凝聚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中国,是海内外华夏儿女的根!试想,本书作者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梅花岭歌》中所抒“多难自古转兴国!要的是:万众一心,团结,努力”之期望,及四十年代中期《宣城初见燕子》诗中“十年行遍天涯路,燕子归时我未归”的感慨,今天看来,岂不同样是海内外华夏儿女们切盼父母之邦统一昌盛的共同心愿吗?

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上海何渊耀先生和上海古籍出版社黄益元编审的大力帮助,在此谨表谢忱。

             芮少麟 2005年10月记于中国.青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