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非凡人生--季羡林先生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树英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季羡林先生翻译与创作并举,语言、历史与文艺理论齐抓,对比较文学、民间文学等也有浓厚的兴趣,是个典型的杂家。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弦扬者,为学人之楷模。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他的一生的经历与成就。

目录

一.季羡林先生简介/009

非凡人生——-季羡林先生/013

二.非凡的人生/017

1.家境贫寒,入学苦读/019

2.奋发图强,学成归国/025

3.时运大变,数职缠身/03l 

4.文革动乱,死里逃生/039

5.见缝插针,孜孜不倦/043

6.以德报怨,不计私仇/05l

7.以文会友,崇尚真理/055

8.待人诚恳,门庭若市/063

9.“治学广泛,博古通今”/07l

l0.独有创建,卓尔不群/079

11.年逾八旬,创作高峰/089

12.传递友谊,交流文化/097

l3.尊师爱生,情同手足/109

14.文化象征,学习楷模/l17

三.有关印度方面季先生的著作目录/129

四.后记/135

五.附录:/139

(1)中国的马克思·穆勒———一记季羡林先生(印度)哈拉普拉萨德·雷易教授/140

(2)罗摩衍那的故事在中国深受欢迎—一采访著名中国文学家季羡林教授(印度)凌吉德·古玛尔/146

(3)谈谈季羡林教授韩素音(英籍女作家)/150

(4)一代文宗季羡林教授与印度学王树英/152

试读章节

真是,祸从天降!在那骇人听闻的“文革”中,因为他敢于仗义执言,反对所谓“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作者——臭名昭著的“老佛爷”(聂元梓),而被抄家、被揪出批斗,受到百般折磨。拳打脚踢,耳光相间,谩骂凌辱,背曲腰弯,几乎把命赔上。批斗完了,一声“滚蛋!”踢下台去,汗流满面,疲惫不堪。皮肉之苦永世难忘。他成了瓮中之鳖,阱中之兽,任人宰割,痛苦难熬,简直忍无可忍。于是,他想走绝路,以了却一生。药片、药水准备就绪,未来得急越墙逃走,这时,突然红卫兵激烈地敲门,他被拉出去批斗,更大悲剧未能发生,也算是意外“收获”,还得感谢红卫兵抓他批斗,救他一命。

他死里逃生,过起了非人的生活,除了蹲牛棚,就是被批斗。后来被“放”回家,成了“不可接触者”,在家也是门可罗雀。

对他的批斗高潮已过,但他到底是什么“分子”,尚无结论,因此他被安排在传达室,做信件和报纸的收发工作。待报纸和信件收发完毕,他无事闲坐在门口。几十年来,忙惯了的人,无事闲坐着,很不习惯,实在难受,于是他挖空心思,想找点事干,想来想去,最后想到了翻译印度的《罗摩衍那》这部史诗。

《罗摩衍那》被誉为世界著名《史诗》之一,它在印度文学史上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崇高的地位。它可能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以前,有的说它形成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2世纪之间。整个《史诗》内容涉及到印度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民俗等方面,对东南亚、中亚和中国等都有影响,后来也传到了欧洲。它被印度称为《最初的诗》,共分7卷。季先生若翻译它,必须还用诗体,押韵,忠实于原文内容,一部八万余行的《史诗》,全要押韵,谈何容易。他每天晚上回家后,把《罗摩衍那》的梵文诗体译成汉文散文,写成小条,装在口袋里,第二天早晨上班时带到班上,待闲着无事时,从口袋里把小条拿出,再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最后把散文改为有韵的诗。  可是,他公开大模大样地坐在那里翻译,是不可能的,只能偷偷地进行。日复一日,天长日久,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全书译完。后来“四人帮”倒台,“文革”结束以后,《罗摩衍那》七卷本陆续出版,到1984年全部出齐。这样,季先生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建立了一座丰碑,该书汉译本于1994年荣获了中国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罗摩衍那》不仅受到印度人民的喜爱,深入人心,对印度人民的宗教思想有巨大影响,而且在世界上也影响很大。长期以来,它被辗转译成德文、法文、英文、俄文、日文等,但没有汉文译本。季先生在他最困难的日子里,无意中创出了奇迹,填补了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个空白。

“文革”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野蛮、最残暴、最愚昧、最荒谬的十年,是季先生受苦受难最深、九死一生的十年。

人,活过来了,苦,也受够了。偷偷翻译的名著,也出版了,奇迹也出现了。所有这些,都是季先生本人连做梦也未想到的。P40-41

序言

  季羡林先生是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梵文学家、印度学家、佛学家、翻译家、教育家等,他精通六七种外语,博古通今、著作等身、享誉国内外,是国内外少有的专家、学者,受到世人的钦佩和景仰。一提到他的名字,很多人都熟悉,知道他学识渊博,德高望重。但是,他等身的学术著作,除有关学术界人士外,鲜为人知。“他到底是做什么的,是怎样一个人?”不少人并不清楚,至今他已过耄耋之年,而不认识他的人还认为他“年轻”,这是从他的散文中感受到的。前些年学生在路上与他相遇,不认为他就是季先生,因看上去他年事已高,误认为是重名,还有另一个人,如此等等,闹出不应有的笑话。我们每当想起这类笑话,总感到遗憾。作为季先生的学生、同事和对他有所了解的人,有责任、有义务对他作些介绍,否则心里不平静。我们力所能及地就季先生的主要科研成果和他的为人,扼要地给以介绍,并附有适量插图,希望能对读者有所裨益。

后记

季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著作等身,但除有关学术界人士外,社会上的人对他了解不多,更不具体。还是那句老话,作为曾是季先生的学生、同事和对他有所了解的我,总想做点什么,把就我所知道的,如实做些介绍,也是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尽管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有限。我知道,真正全面地介绍他,不是我所能完成得了的。今天,就自己能力所及,如实做些介绍罢了。

这些年来,关于介绍季羡林先生的文章,在报刊上登载过一些,对我们都有启发和教育。不过,在同国内外朋友的交往中,往往给我一个印象:季先生到底是做什么的,研究些什么内容,他到底是什么“家”,有的说他是“语言学家”、有的说他是“历史学家”、有的说他是“教育家”,如此等等,说得都对,但不全面。大家都知道他闻名遐迩,很了不起。不过,更多的人对他缺乏具体的了解。

前几年,我用中文介绍过一点,出我所料,引起了外国人的注意和兴趣,后来我用印度的语言也介绍过一点,一些印度人知道后则大吃一惊,说:“中国还有这样的人物,真了不起。”我听后,当然高兴,心想:也算做了点有用的,而且是该做的事情。但同时也感到,这个工作我们早应该做。关于这方面印度朋友向我谈了许多,我心里也觉得“这总是个事儿”。这个事儿应该做,不管是谁,做了就好。由于我同印度朋友接触的机会较多,在这方面的感触也较深,于是促使我下定决心:这件事儿非做不可。

从2003年初开始,便下决心着手做这个工作。说来也巧,陈平生先生也有这个想法,真是不谋而合。我们俩人分工合作:他做摄影,是他的专长;我做文字介绍和说明,也试拍了一些照片。另外,请季先生的秘书李玉洁女士帮忙,她为本书提供了一些照片,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功不可没。这样,最后形成了目前本书的样子,既有形象图画,又有文字说明。其好处是:让没有见过季先生的人可看看季先生的尊容笑貌和言谈举止,了却一些人的心愿;有文字记载,又能让一些读者“聆听”下季先生教诲,他是如何说的,又是如何做的,并领教下季先生的高见卓识。这两相结合,也许效果更佳。不过,由于自己的能力和客观条件所限,有些地方未能如愿以偿。不管怎样,现在告一段落。做完之后,从头到尾仔细看了几遍,感到季先生九十多年来的生涯,确实与众有不同之处,有其特点,我自己也深受教育。本书若能对读者有所启发和教育的话,也就心满意足了。愿了解季先生的国内外人士做更多的工作,对他做更多的介绍,以便更好地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与此同时,对增进中印及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加强中印及各国人民的友谊也是大有益处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