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世纪教育文选/外国教育名著丛书
分类
作者 吴元训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有重点地选编了中世纪12位著名思想家有代表性的教育理论著作。其中既有对封建教育的揭露和批判,也有对理想教育的追求与探索,许多思想对近代甚至现代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书有助于读者了解中世纪教育思想发展脉络的大略,对于从事教育研究特别是外国教育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前言……………………………………………………………… 1

奥古斯丁……………………………………………………………1

忏悔录…………………………………………………………3

托马斯·阿奎那……………………………………………………33

 论君主政治…………………………………………………  35

 反异教徒大全………………………………………………… 44

 神学大全……………………………………………………… 49

伊拉斯谟……………………………………………………………65

愚人颂…………………………………………………………67

论词语的丰富…………………………………………………95

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124

托马斯·莫尔………………………………………………………175

乌托邦一………………………………………………………177

玖恩·L.维夫斯………………………………………………… 236

论教育………………一………………………………………238

附录学者的生活和性格………………………………………292

拉伯雷………………………………………………………………316

巨人传…………………………………………………………319

蒙田…………………………………………………………………396

论儿童的教育…………………………………………………398

论懒散…………………………………………………………440

论说谎者………………………………………………………442

论习惯——一个不易改变的成规……………………………446

论学究气………………………………………………………457

讨论的技术……………………………………………………470

康帕内拉……………………………………………………………495

太阳城……………………………………………………… 497

论最好的国家…………………………………………………525

十四行诗集选…………………………………………………540

弥尔顿………………………………………………………………545

论教育…………………………………………………………547

论维护学习……………………………………………………558

抨击经院哲学…………………………………………………571

偶尔运用诙谐与哲学研究并不矛盾…………………………577

致国会的意见书………………………………………………584

马丁·路德…………………………………………………………630

我们有责任送儿童入学………………………………………632

给市长和市政官们的信………………………………………644

梅兰克顿……………………………………………………………668

萨克森学制计划………………………………………………670

约翰·喀尔文………………………………………………………673

 基督教原理…………………………………………………… 675

中世纪教育思想家生平大事记………………………………… 724

后记 ………………………………………………………………736

试读章节

第 一 卷

第 八 章

童年纪事

我不是从襁褓之中长大而进入我的童年的吗?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童年不由我地径自替代了我的婴儿时期。我的婴儿时期并不曾离开我,它又能到哪里去呢?可是,它现在确已消失。我已经不是不会说话的婴儿,而开始成为唠叨不休的孩子。这一点我记得很清楚,而且后来我还注意到我最初是怎样学会说话的。因为我家的大人们并没有按照教学的某种次序教我词句(像后来他们教我字母那样),就把说话的能力给了我,我是凭仗你——我的天主赋予我的理智,用呻吟、用各种声音、用身体的各种动作,极力表达我心里的意念,企望我的欲望得以满足;但是,尽我的一切能耐,或者用尽我会运用的一切办法,我都不能把我的意念表达出来,使人人领会我所有的心情。后来,我留心思索:我家大人们说出任何事物的名称,并且在说出这个名称的时候,他们的身体就向着这个事物,这被我看到了,因此就推断出他们刚才说出的那个词就是他们指给我看的那个事物的名称。而且我发现他们用身体动作来表示他们要说的事物,这似乎是一切民族的自然语言;这种自然语言是用面部表情、用目光、用身体其他部分的动作和用声音来表达的,它揭示出内心的诸种情感,或为要求,或为欣赏,或是拒绝,或是逃避。各种句子里的词语,出现在适当的位置。听到大人们一再使用它们,我就这样点点滴滴地推断出这些词语是代表什么事物的符号,等到我开口说出这些词语,我就用这些词语表达我自己的意愿。这样,我就用这些词语和人交谈,确实也表达了我自己的愿望;我从而闯进了惹是生非的人间纠葛,这一切都有赖于父母的庇护和大人们的教导。P3-4

序言

选编这本《中世纪教育文选》的目的有二:一、重点介绍这一时期思想家的教育思想和著作;二、重点反映这一时期的教育及其发展情况。为了帮助读者阅读,本前言对这一时期的教育概况作简要介绍。

首先,概述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

关于西欧中世纪的起迄年代,各国史学家人各异词。我国现行的世界历史教材一般采用从公元476年到1640年的分期法。这个时期是欧洲的封建社会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5~11世纪末是欧洲封建制度的产生和形成时期;11世纪末~15世纪末是封建社会巩固和发展时期;15世纪末~17世纪中期是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形成时期,在此时期内发生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在政治、经济方面

在封建社会初期,生产力尚不发达,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封建主及农民自己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这种情况一直到中世纪中期才逐渐改变。在10~11世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化出来,商品生产有了发展,工商业城市逐渐兴起,产生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分子,即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他们要求发展工商业,反对日益妨碍工商业发展的封建制度。因此,除贫苦农民反抗封建主的斗争外,他们也逐渐展开了对封建主的斗争。其后,生产力不断发展,工商业产品交往日益增多,于是城市逐步发展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各种反封建斗争,首先就是在城市中发展起来的。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及17世纪的启蒙运动就是随着反封建斗争的扩大和高涨而产生的。这是在思想领域内对封建制度的沉重打击。

在社会意识方面

在欧洲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基督教的宗教思想。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初。恩格斯说:基督教“在其产生时也是被压迫者的运动:它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①。它宣传正义,主张人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因此要解脱奴役和贫困;但在现世不主张斗争,而主张友爱、忍让等等,并把解脱这种奴役和贫困的希望寄托于上帝和来世,即死后的天堂。

这种向往正义、和平及平等生活的思想,是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表现。因为现世不能得到,于是才寄希望于来世,并且以“上帝(神)的旨意”和“命中注定”的思想来自慰,以解脱现实的痛苦。这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我们说它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是因为它相信有天国和上帝的存在,并确信上帝可以救人于苦难,决定人的命运,行善有偿,可以升入天堂;作恶有罚,要下地狱。这种思想对剥削阶级统治者来说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有利的一面,是可以借“上帝意志”和“因果报应”等来欺骗劳苦人民,使他们安于贫困不起来造反;有害的一面,在于反对他们的暴行和统治。于是他们就利用对他们有利的一面,来抑制对他们有害的一面。因此,基督教产生之后,很快便为剥削阶级所利用,变成了他们用来统治人民的精神武器。公元4世纪后,罗马帝国的皇帝也信奉了基督教,于是基督教便成了罗马帝国的国家宗教了。

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基督教也逐渐扩充自己的势力。罗马天主教会的上层与封建统治者勾结,使自己变成封建主,变成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主要成员。于是,以罗马教皇为首的中世纪天主教会的组织便形成和发展起来了。

中世纪的天主教会不但是一个宗教组织,而且是拥有大量土地的封建主和政治上的统治力量。它像是个国上之国,凌驾于世俗国家权力之上,把世俗的统治者——国王都置于它的统治之下。

中世纪的天主教会也是文化的垄断者,它控制了整个中世纪的精神生活。教会制定和解释基督教的教条和教义,建立基督教神学的体系,使它适合封建制度的要求,用它为封建剥削制度辩护,为教会的神权辩护,以便从精神上麻痹和奴役人民。如“原罪”、“君权神授”、“神权大于王权”、“贫富有命,贵贱在天”等等,都是用来麻痹人民的。但是,基督教教义中也含有一些合理思想,如正义、友爱、谦虚等伦理道德都有善良的教育意义,它既教育了教徒,也教育了一般群众。

基督教神学体系以基督教哲学为基础,而基督教哲学又以经院哲学为代表。因此,一切进步思想要反对基督教神学都必然反对经院哲学。但是由于当时宗教意识广泛地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因此,所有的进步思想(包括进步的教育思想)都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不同程度的宗教色彩。

中世纪的教育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主体是基督教教育,其次是封建世俗教育。

下面我们再谈中世纪的教育及其发展情况。

为了叙述方便,对中世纪的教育按历史分期法,分为三个时期加以叙述。

(一)中世纪初期(5~11世纪末)的教育

恩格斯描写早期中世纪的文化特征时说:“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都从头做起。它从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其结果正如一切原始发展阶段中的情况一样,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①

这一时期的学校,可以说完全掌握在教会手里。它的任务是:以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教父学②为指导,训练僧侣。

僧院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贫穷”三种品质。服从,指虔敬上帝和尊崇僧院的方丈;贞洁,指终身不婚;贫穷,指安于贫穷生活,灭绝物质的欲求。这些品质是僧侣所必备的。除传授教义外,也进行简单的读、写、算的基本知识教育。这些知识是为诵读《圣经》,抄写《圣经》和计算僧院账目服务的。后来,到这个时期末(10~11世纪),学校教学内容有了一些增加,逐渐吸收希腊、罗马时代的知识,把七艺也纳入了课程范围之内,加上为首的学科——神学,构成了中等教育的内容。

在中世纪早期文化教育被破坏的情况下,僧院设有学校和图书馆,教授学生读书写字、传抄和保藏书籍,这无疑是件好事。此外,有些僧院的僧侣除了读《圣经》外,偶尔也读罗马古典作家(如维吉尔、西塞罗等)的作品。因此,僧院在保存希腊、罗马文化方面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这就为日后文化教育的复兴准备了条件。

此外,在这个时期内,封建主的世俗教育也有所发展。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出现了强大的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到了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时代,由于政务繁忙,需要大批知识分子为其服务,只任用少数有文化的僧侣已不能适应急需,于是,便以宫廷学校为基地,训练有文化的官员。

这一时期的教育家,有教父学的代表人物——德国的奥古斯丁(关于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另在人物介绍中叙述,下同)。

(二)中世纪中期(11世纪末~15世纪末)的教育

西欧封建制度于11世纪末已经确立,封建体制日益巩固,农业生产开始出现缓步上升趋势,手工业也在发展。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件大事,对文化教育思想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一是经院哲学的盛行,一是中世纪大学的产生。

经院哲学产生于公元8~9世纪,盛行于12~13世纪。它是一种基督教哲学。基督教哲学,最早论证基督教教义的是教父学。教父学把希腊、罗马哲学视为异端,反对任何理论和思考,提倡绝对信仰。这种盲从的说教,并不能永远取信于人。于是,从3世纪起,教父学不再简单地否认希腊、罗马哲学,而是以新柏拉图主义来论证基督教教义。它认为物质世界是超感觉的理念世界的影子,最高的理念便是神。中世纪初期的著名神学家奥古斯丁就持这种观点。

经院哲学既以希腊、罗马的哲学论证基督教教义,承认逻辑推理的地位,这便给人类理性的发展开放了一条渠道。在它存在的最初几个世纪里,在教育方面它培养了人们的理智能力和思维能力,它跟早期中世纪的绝对信仰、盲目服从相比,是进步了。

正是如此,在¨世纪末出现了阿伯拉尔的概念论。他是法国的著名哲学家和神学家。阿伯拉尔认为理性先于信仰,怀疑并非罪过,信仰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教义不能回避争辩。他在其著作《是与非》中说:“有了怀疑,我们才能探讨,才能得到真理。”他对基督教教义提出158个问题,让学生用希腊哲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分析法——自己作出结论,并允许学生有异端结论的自由。他的理论动摇了传统的基督教教义。

同时,古希腊和阿拉伯的哲学和科学也传入欧洲,使西欧知识界大开眼界。面对科学和理性的挑战,在基督教界引起了信仰危机。有鉴于此,教会遂转而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解释神学的合理性。此时,经院哲学中唯实论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天主教“圣徒”托马斯·阿奎那。他是经院哲学体系的完成者。他抹杀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一切活生生的和有价值的东西,歪曲和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来为基督教神学作论证,为教会与封建统治作辩护。托马斯用来论证基督教神学的方法是典型的烦琐、抽象、演绎推理的三段论法。这种方法对后世学术界影响很大。他的推论结果是:政治必须服从于宗教,现世必须服从于来世,哲学必须服从于神学,知识必须服从于信仰。

但经院哲学中的唯名论者如罗吉尔·培根则认为只有我们所感觉到的东西才是真实的,所谓精神实体是不真实的。他们指出客观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根本没有什么先于个人而存在的所谓人类的共相,因此真实存在的只有个别人的罪恶,并没有什么全人类的原始罪恶。这就驳斥了教会的这一神学教条,对宗教迷信提出了怀疑。

在此期间还出现了“异教”和“异端”思想。“异教”思想是指农民和城市贫民披着宗教外衣,以异教的形式,反对教皇和僧侣特权的思想。他们要求恢复原始基督教会制度,而且还依据“上帝儿女平等”的原则,提出社会平等,甚至要求财产平等,取消徭役、地租、捐税和封建特权。“异端”思想反映了一部分教会中的进步人士对于教会与封建统治的不满。它也是从11世纪开始流行起来的。它反对经院哲学的形式主义和烦琐的抽象论证,反对用这种论证来证明上帝的存在,认为个人可以通过自己内心的直觉与上帝相接触,不需要教会的中介。此外,它还反对教会的强征暴敛和纵欲腐败生活以及封建贵族的统治,等等。

上述进步思想的出现及所引起的争辩,活跃了当时的学术空气,动摇了教会和封建的统治,也影响了教育思想,特别是教学思想。

到11世纪,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的出现,以及国际间的交往日增,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十字军东征客观上促进了西欧商业在地中海的发展,扩大了西欧人的眼界,亦使拜占庭保留的古希腊、罗马的文化科学知识与世俗教育体系传遍了整个欧洲。这就对欧洲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大学就是在上述客观条件下产生的。它是文化艺术研究和发展的中心,也是文艺复兴的摇篮。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和发展是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繁荣昌盛的表现,是西欧社会的一大进步,同时又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大学最早建立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13世纪后欧洲各地又增加了一些大学。

中世纪大学的教学内容是丰富的,虽然方法是刻板的,甚至是烦琐的;然而它毕竟动摇了传统的盲目信仰,而重视了人们的理解能力,启迪了辩论的学风,活跃了学术思想。这种学风本身就是对+宗教迷信和封建统治的挑战。但是这时的大学并没有摆脱宗教的束缚。

中世纪大学既是各方面一流学者讲学的场所,又是培养新的一代学者的场所。如但丁、伊拉斯谟、伽利略、培根等人思想的形成,都与中世纪大学有关。  (三)中世纪末期(15世纪末~17世纪中叶)的教育

在中世纪中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基础上,15世纪末欧洲社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封建制度逐步解体,资本主义开始逐渐形成。在此期间发生了对文化教育有莫大影响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封建社会发展到14世纪,工商业已经逐渐发展起来。这时已经发明和使用一些新技术,如水力和风力的动力机,脚踏的纺车和织布机等。此外,火药、指南针和纸也从中国传入欧洲。由此,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逐渐形成。如经济最发达的意大利北部(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巴斯亚)在14世纪已经发展了工场手工业。马克思说:“虽然在14世纪和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但是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①这时封建社会内部,开始出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先驱者。到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麦哲伦实现了环球航行,这就为新兴的资产者开辟了广阔的活动场所,刺激了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发展和封建制度解体的开端带来了科学、文学和艺术的昌盛。恩格斯对这个时期给了很高的评价:“那个时代,在欧洲建立起了大君主国,摧毁了教皇的精神独裁,恢复了希腊的古代,同时又引起了新时代的最高度的艺术发展,彻底打破了旧的Orbis②的界限,并且第一次真正地发现了地球。”③

中世纪的天主教是欧洲各国最大的土地占有者,也是封建统治的政治领导力量和社会思想的统治者。所以,恩格斯说:“封建制度的巨大的国际中心是罗马天主教会。……要在每个国家内从各个方面成功地进攻世俗的封建制度,就必须先摧毁它的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①

15世纪末叶和16世纪的文艺复兴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发生的,它是西欧新兴的资产者反封建的文化革命运动。他们继承和利用了希腊和罗马文化中的有利部分作为武器,把矛头直接指向教会的统治。文艺复兴的实质并不是简单地恢复希腊和罗马文化,而是开始提出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文化。

文艺复兴最早发生于意大利,后来,逐渐蔓延到尼德兰、西班牙、法国、英国和德国等地。

文艺复兴的中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它表现在文学、艺术、教育、哲学、科学等各个领域。这种思想的特点是: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它和封建文化、宗教神学是针锋相对的。宗教神学主张一切都是为了神,人只能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神;它提倡禁欲主义,要人们抛弃一切欲望,放弃物质享受,只求灵魂升入天堂。而新兴的资产者则要求发展工商业,让他们发财致富。人文主义者要求重视现世生活,重视物质享受,要求发展个性,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都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他们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反对宗教桎梏。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文主义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神权是进步的。但是,它毕竟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是属于资产阶级世界观的。他们要求的是资产阶级的权利和自由。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的最初表现。

一个新的阶级,在摧毁旧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而建立自己的新政治、新经济和新文化的斗争中,一定十分重视年轻一代的教育,重视教育的改革,这是一条客观规律。正因为如此,所以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活动家、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等等都非常重视教育问题,关心教育的改革。

恩格斯在评论文艺复兴时代人物的特征时曾说,文艺复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①。“那时,差不多没有一个著名人物不曾作过长途的旅行,不会说四五种语言,不在几个专业上放射出光芒。列奥纳多·达·芬奇不仅是大画家,而且也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②他们“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活动着……一些人用舌和笔,一些人用剑,一些人则两者并用。因此就有了使他们成为完人的那种性格上的完整和坚强。书斋里的学者是例外……”③恩格斯这些话对理解文艺复兴时的教育有很大帮助。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们重视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这不单纯是恢复希腊时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而是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他们特别重视年轻一代的德育和体育。在德育方面,他们把宗教(虔信)与道德并提。这说明他们反教会世界观的不彻底性。但是比起中世纪初期以宗教代替道德则是一大进步。在体育方面,他们重视军事锻炼,培养能文能武的人,从而克服了长期被封建教育忽视的这门学科。

针对封建教育中的神道之学,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提出入文之学,主要研究关于人性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问,为此必须学习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所以,希腊、罗马的文学作品的研究成了文艺复兴时期教育中的主要教学内容。中世纪的七艺被保留在课程表中,但用人文之学的精神对其内容加以改造。在新添的学科中有历史和道德哲学,主要进行道德教育,教材也取自希腊、罗马的古典作品。地理这门学科有助于商业交往和海外贸易。他们还把古典的拉丁文作为教学用语,因为它是通晓古代典籍的钥匙。除了人文之学的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也初步注意了自然之学的研究,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在学校教育中不占重要地位。

此外,他们还注意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和儿童的个别差异,要求教育适应这些特征。他们认为家庭教育和环境教育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在教学方法方面,主张取消体罚,利用儿童的竞争心、荣誉感和兴趣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等等。

以上这些教育思想,比起以往大有进步。但是这些比较进步的教育思想只在少数杰出的教育家主办的学校中得以实现,在大部分学校中,死读硬背以及体罚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种现象的存在,根本问题在于旧的传统思想和习惯势力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

文艺复兴运动,在打破中世纪神秘主义、教条主义和烦琐主义的封建学风方面曾起过进步作用,但是这种新教育一般是建筑在对古文化的抄袭与模仿的基础上的。在文艺复兴早期,教育家们教学生从古代典籍中吸取有益的、实质的内容,使形式服从内容;但到后来,形式占了上风,学生把主要精力消耗在掌握希腊、拉丁两种文字的文法和修辞的研究上,最后变成了西塞罗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育是以反对封建时代的形式主义和烦琐主义开始,但最后却以自己的文字烦琐主义和形式主义而告终。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教育家,有尼德兰的伊拉斯谟、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英国的莫尔和弥尔顿,此外还有西班牙的维夫斯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莫尔和康帕内拉还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

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新兴资产者的反封建统治和反天主教统治的斗争,以宗教改革的形式而出现。这一斗争历经整个16世纪,直到17世纪还有影响。这次反对教会的斗争,并不是要求取消宗教和废除教会,而是主张改良教会和成立新教会。

新教徒反对罗马教廷利用各国教会对各国人民进行剥削勒索,反对教会上层的荒淫无耻,破坏清规戒律,反对下层僧侣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寄生生活,反对教会的繁文缛节、陋习恶规,尤其是反对巧立名目、欺世敛钱,如出售赎罪券等等。但他们还是信奉基督教。新教与旧教(天主教)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强调个人在宗教生活中的地位,否认教会在这方面的绝对权威。

文艺复兴运动曾经给宗教改革做好了思想准备,人文主义思想家曾对教会和僧侣的腐败、愚蠢和虚伪作了深入尖锐的口诛笔伐,同时也强调了个人在文化生活和信仰生活中的地位。

宗教改革使中世纪的国家从属于教会的情况逐渐颠倒过来,使教会从属于国家。与此相适应,教育的领导权也开始由教会转入国家手中。近代欧洲的“国家教育制度”是宗教改革期间奠定的。

宗教改革期间,在教育方面跟文艺复兴时期不同之处在于,平民小学教育和本国语受到较多的重视,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这首先是城市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其次是为了争夺平民子女。有些城市虽然已经提出了实施普及小学义务教育的思想和法令,但实际上都没有做到。

学校仍以人文学科为主,科学仍没有应有的地位。因为这时学校培养的目标仍是虔信、道德与知识,知识是为虔信和道德服务的。学校的教学方法一般是形式主义的和文字主义的。这是他们受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中的西塞罗主义影响的结果。学校中仍广泛地采用体罚。但是这时出现了教育调查、学校视导、教师鉴定和师资培训的萌芽,这是值得重视的。

宗教改革时期的神学家和教育家有德国的路德、梅兰克顿和法国的喀尔文,后两者也是人文主义的著名学者。

综观中世纪一千多年的教育,它是随着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它虽然进步比较缓慢,但它毕竟在前进,特别是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教育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其间的教育思想对近代甚至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究其原因,除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因素外,基督教会所办的僧院、学校及其教义中的有益于人民利益的思想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为此,我们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这一时期的教育,并在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中,给它一个应有的地位。

吴元训

1987年9月

后记

西方中世纪包括的年代比较长,其中的著名作家也比较多,限于我们的水平和资料来源,所以所选作家及其作品定有不足之处,其中译文也定有不妥之处(不包括摘录已出版的译文),敬请读者指正。

参加本书翻译工作的有陕西师范大学的吴元训、王世民、余齐、徐建国、栗保滨;西安外语学院的郭丹青、贾文山等同志。

在编选中,选择了周士良、马清槐、戴镏龄、王承绪、鲍文蔚、陈大维等同志和华东师大、杭州大学教育系及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的译文,谨向以上译者及有关出版社致谢。

韩书玉同志提供大量资料,并做了许多工作,在此也一并致谢。

吴元训

1987年9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6:3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