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作家马原的一本散文合集,突出拉萨,突出八角街,另一侧重点谈及小说创作及方法技巧,在向大师们学习中的独家心得;和部分对文友的情思,如提到扎西达娃,龚巧明等。
按照汉人的概念,布达拉宫相当于拉萨的象征。
拉萨在拉萨河北岸。北岸是一大片平阔的台地;台地上有两座大约100米高的小山,一座叫药王山,另一座应该叫布达拉山。我说应该,是因为没有一座叫布达拉的山,只有我这么叫过它,在一部题为《冈底斯的诱惑》的小说里,在结尾的一首长诗中--"我只是懊悔/我太快就到了布达拉山脚"……那其实是一座看不见的山.因为它整个被包裹起来了;包在它外面的是一座房子,是地球上最美丽也最著名的一座建筑。你们知道它叫布达拉宫。布达拉宫高拔的白墙是最耀人眼目的,但它也只是一面墙而已。它的窗子也不是真的,只是些装饰,因为背后不是房间,是岩石。宫殿的房间大多在白墙之上,红宫,也就是红墙建筑部分。说白了,布达拉宫不过是山顶的一座建筑,如此而已。
我刚来的时候,药王山的峰顶上也还有一座建筑,确切地说是一座废墟。已经坍塌许久,只有断壁残垣似乎在炫耀往日的辉煌。另有一张旧照片,记下的是昔日的我和昔日的药王山。呜呼,可谓恍若隔世。现今耸立在已被削平许多的山顶上的,是你在这个已经变得越发丑陋的星球上随处可见的怪物--电视铁塔。当年,药王山废墟缺口。是看布达拉宫的最佳位置。
我的旧友黄志龙是老西藏。大约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有一部名为《布达拉宫秘史》的电影就是出自黄先生之手。他是世界上头号布达拉宫史专家,正史野史无不精熟。关于布达拉宫,最有发言权的当属黄兄志龙是也。我说的只是皮毛,有的也是从他那里贩卖过来的。
据悉,布达拉宫高112米,当然是相对高度。海拔应该在3700米以上。我想,很少有人到达它最高点,因为那是金顶尖上。一般游人可以到的地方也就是l00米出头吧,大约30层楼的高度。而一般人上去的方式是攀登……拾级而上。不消说,那是桩苦差。拉萨的高山反应已经让多数游入尝到苦头,不要说30层,3层楼爬上去足叫你脸色大灰心跳如鼓了。1982年时,拉萨最高的现代建筑是西藏日报社大楼,四层,刚好是布达拉宫1/10的高度。我第一次到4楼居然途中休息了6次(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当然我体重大,心肺负担也较别人重些。听人劝,吃饱饭。我进藏后没有马上去布达拉宫。大约1个月后才鼓足勇气上去1次。
哇噻!我想不出上面会有那么多人!僧侣信徒已经人满为患,又兼天下的游客像约好了一样同时挤进这座高耸的圣殿,简直连喘气都觉得困难了。爬那么高,高原反应那么重,喘气本来不容易,又加之成千上万张嘴巴争抢原本不多的空气,再加上薪柴的浓烟,酥油灯的星火,我几乎窒息了。
那是我7年里唯一的布达拉宫经历,我再也没有勇气去第二次。但是我仍然自豪(十二万分)地告诉你,我喜欢它,每天早上沐浴在它的阴影里,我每每抬头就会望到它。因为我就住在布达拉宫西面的林卡中。我们仅两墙一路之隔(我的墙,它的墙,中间是转经路)。如果它是神殿,我必定也沾了几分仙气。三年。三年之久啊。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