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为依据,探讨传统美学思想中一个核心范畴——“虚实”,述其流变,析其意蕴,力求较为全面和深入地展示这一范畴的演进和内涵。全书主要取材于古典诗学、小说戏曲理论以及画论和书论,兼及其他艺术理论和相关的哲学思想,既对中国文艺美学史上的“虚实”之辨作宏观评述,亦分门别类地阐说“虚实”观念和范畴在各种艺术形式及理论批评中的体现及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虚实掩映之间/中国美学范畴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
作者 | 张方 |
出版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以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为依据,探讨传统美学思想中一个核心范畴——“虚实”,述其流变,析其意蕴,力求较为全面和深入地展示这一范畴的演进和内涵。全书主要取材于古典诗学、小说戏曲理论以及画论和书论,兼及其他艺术理论和相关的哲学思想,既对中国文艺美学史上的“虚实”之辨作宏观评述,亦分门别类地阐说“虚实”观念和范畴在各种艺术形式及理论批评中的体现及意义。 内容推荐 本书以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为依据,探讨传统美学思想中一个核心范畴——“虚实”,述其流变,析其意蕴,力求较为全面和深入地展示这一范畴的演进和内涵。全书主要取材于古典诗学、小说戏曲理论以及画论和书论,兼及其他艺术理论和相关的哲学思想,既对中国文艺美学史上的“虚实”之辨作宏观评述,亦分门别类地阐说“虚实”观念和范畴在各种艺术形式及理论批评中的体现及意义。其阐说以若干重要命题为纲目,将各个历史时期和各种理论批评的虚实观念相互钩连,层层推论,间以中西比较,以期完整地把握这一范畴的精神实质及其在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中的地位、效用及价值,并由此去领略传沿至今的“中国艺术精神”。 目录 总 序(蔡锺翔 陈良运) 引 言 第一章 “虚实”和“有无”: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辨 之道和美的境域 第一节 老庄哲学 第二节 魏晋玄学 第三节 佛教哲学 第二章 “虚”“实”之辨:中国传统文艺美学思想的内核 第一节 “充实之谓美”——先秦两汉朴素的“虚实”观 第二节 “课虚无以责有”——魏晋南北朝文论对“虚境”的开拓 第三节 “象外之象”——唐人对“虚境”的深化 第四节 “妙悟”与“入神”——宋人对“虚实”问题的变通 第五节 从“神韵”到“肌理”——明清文艺思想 在“虚实”问题上的争论与调和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化景物为情思”:诗学的“虚实”观 第一节 “比兴”——“虚实”作为诗歌艺术手法 第二节 “情景”——“虚实”作为诗歌基本要素 第三节 “形神”——“虚实”作为诗歌审美特征 第四节 几个相关诗学观念的阐释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传奇贵幻”:小说学与戏曲学的“虚实”观 第一节 唐以前“小说”观念中实录与虚构之辨 第二节 历史小说的“虚”与“实” 第三节 “虚实”与“真幻” 第四节 “传神写照”与“笔外神情” 第五节 从《红楼梦》评论看小说创作的“虚实”观念和方法 第六节 戏曲学批评的“虚实”观 第七节 小结 第五章 “无画处皆成妙境”:画学与书论的“虚实”观 第一节 从“气韵生动”到“虚实相生” 第二节 清代画学论“虚实” 第三节 相关的绘画美学观念 第四节 书法与“虚实”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综说:“虚实”之谓美 第一节 世界本体与“天人合一” 第二节 人生理想与艺术境界 第三节 艺术思维与创作方法 第四节 审美趣味与批评话语 试读章节 谈美学范畴,总离不开它的哲学背景。这不仅因为历史上美学与哲学的渊源关系,还因为许多重要的思想观念是跨越美学和哲学的,相应的范畴也并见于美学和哲学之中。拿我们眼下谈论的“虚实”来说,显然它在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都占有一席之地,或者说在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都有“虚实”这个观念和范畴。这并不是名目上的巧合或重叠,而有着内在的因缘,也就是说,哲学中的“虚实”和美学上的“虚实”是一个母体里孕育出来,并且一直在相互牵连着。因此,“虚实”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它的生成和内涵都与哲学相关;也正因为这层关系,“虚实”在美学和艺术批评领域里,是具有相当深度的观念和范畴。这深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哲学的滋养。当然,哲学的“虚实”和美学的“虚实”并不完全是对等的概念,其间有个大小和先后之分,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虚实”之说大于并先于美学和艺术理论中的“虚实”之说。明白这层关系,我们要对“虚实”这一美学范畴刨根问底,就非把目光延伸到它的哲学背景不可。 但中国传统哲学如此广博,“虚实”的根源该往何处寻找呢?这得先确定“虚实”作为美学观念和范畴的“原质”。按我们理解,“虚实”这对观念的重心在“虚”的一面,这在哲学上是所谓“形而上”。传统的哲学,若非过分倾向于宗教,其形而上的层面是靠哲学家的思辨拓展开来的。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理论里的“虚实”之说,是以“虚”的境界为方向。抵及这“虚”的境界,在审美活动中多凭直感;而在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对“虚”的境界或形而上层面的把握,却主要是靠思辨。可以这么说,美学上“虚实”之说,是把哲学上对此问题思辨的成果融化在了感性认识以及形象思维之中。这样,对“虚实”观念的哲学背景的探究,就应当着眼于中国传统哲学中思辨的一路。把这问题放到中国哲学史早期的先秦诸子中去看,老庄一派(或应称为“二派”,兹不详辨)是以玄思妙想见长的。这或可看做是一种较原始形态的思辨。至魏晋南北朝,由老庄思想生发出的玄学,真正把中国传统哲学推向了思辨的高度。其间,由西域传人的佛教及其哲学思想,又对这“思辨化”的进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不同时期或不同来由的三种哲学,虽然旨趣不尽相同或很不相同,但在思辨中推导哲学观念,并在形而上的层面建立其哲学本体论,却是不约而同的。更应当注意的是,无论是老庄哲学、魏晋玄学还是佛教哲学,其思想体系都以“有无”的观念为重要出发点。 P6-7 序言 范畴,是对事物、现象的本质联系的概括。范畴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它“是区分过程中的梯级,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梯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哲学笔记》)。人类的理论思维,如果不凭借概念、范畴,是无法展开也无从表达的。美学范畴,同哲学范畴一样,是理论思维的结晶和支点。一部美学史,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部美学范畴发展史,新范畴的出现,旧范畴的衰歇,范畴涵义的传承、更新、嬗变,以及范畴体系的形成和演化,构成了美学史的基本内容。 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由于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呈现出与西方美学范畴迥然不同的面貌,因而在世界美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中国现代美学的建设,非常需要吸纳融汇古代美学范畴中凝聚的审美认识的精粹。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十余年中,美学范畴日益受到我国学界的重视,古代美学和古代文论的研究重心,在史的研究的基础上,有逐渐向范畴研究和体系研究转移的趋势,这意味着学科研究的深化和推进,预期在21世纪这种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强。到目前为止,研究美学、文艺学范畴的论文已大量涌现,专著也有多部问世,但严格地说,系统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的前景和开拓的空间是十分广阔的。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的特点是很突出的,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多义性和模糊性。范畴中的大多数,古人从来没有下过明确的定义或界说,因此,这些范畴就具有多种义项,其内涵和外延都是模糊的。如“境”这个范畴,就有好几种涵义。标榜“神韵”说的王士稹,却缺乏对“神韵”一词的任何明晰的解说。不仅对同一范畴不同的论者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论者在不同的场合其用意也不尽相同。一个影响很大、出现频率很高的范畴,使用者和接受者也只是仗着神而明之的体悟。 二、传承性和变易性。范畴中的大多数,不限于一家一派,而是从创建以后便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成为历代通行的范畴,但于其传承的同时,范畴的内涵却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后人不断在旧的外壳中注入新义,大凡传承愈久,变易就愈多,范畴的内涵也就变得十分复杂。如“兴”这个范畴,始自孔子,本是属于功能论的范畴,而后来又补充进“感兴”、“兴会”、“兴寄”、“兴托”等涵义,则主要成为创作论的范畴了。 三、通贯性和互渗性。古代美学中有相当数量的范畴是带有通贯性的,即贯通于审美活动的各个环节。如“气”这个范畴,既属本体论,又属创作论;既属作品论,也属作家论,又属批评、鉴赏论。至于各个范畴之间的互渗,如“趣”和“味”的互渗,“清”和“淡”的互渗,包括对立的互转,如“巧”和“拙”的互转,“生”和“熟”的互转,就更加普遍。因而范畴之间千丝万缕、交叉纠缠的关系,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 四、直觉性和整体性。许多范畴是直觉思维的产物,其美学内涵究竟是什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典型的例子如“味”这个范畴,什么样的作品是有滋味的,如何赏鉴作品才是品“味”,怎样才是“辨于味”,“味外味”又何所指等等,都是不可能用言语来指实,只能是一种心领神会的直觉解悟。既然是直觉的,即不经过知性分析的,就必然是整体的把握。如风格论中的许多范畴,何谓“雄浑”,何谓“冲淡”,何谓“沉着痛快”,何谓“优游不迫”,都不可条分缕析。直觉性与模糊性无疑是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的。 五、灵活性和随意性。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单音词,其组合功能极强,一个单音词和另一个单音词组合便构成一个新的复音词。中国古代美学利用组词的灵活性,创建了许多新的范畴,如“韵”和“气”组合构成“气韵”,“韵”和“神”组成“神韵”,“韵”和“味”组成“韵味”,等等。而这种灵活性可以说达到了随意的程度,一个主干范畴能繁育孳生出一个庞大的范畴群或范畴系列,举其极端的例子而言,如“气”,不仅构成了“气韵”、“气象”、“气势”、“气格”、“气味”、“气脉”、“气骨”,还演化成“元气”、“神气”、“逸气”、“奇气”、“清气”、“静气”、“老气”、“客气”、“孱气”、“伧气”、“山林气”、“官场气”等等,当然这些衍生的名称未必都算得上范畴,但确有一部分上升到了范畴的地位。 上述这些传统美学范畴的特点,也就是研究中的难点,要给予传统美学范畴以现代诠释,而不是以古释古,难度是很大的。根本的问题在于古今思维方式的差异。我们现代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采纳了西方的思维方式,因此在诠释中很难找到对应的现代语汇,要将传统美学范畴装进现代逻辑的理论框架,便会感到方枘圆凿,扦格难通。中国的传统思维,经历了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即没有同原始思维决裂,相反地却保留了原始思维的若干因素。我们不能同意西方某些人类学家的论断,认为中国的传统思维还停留在原始思维的水平。中国古人的理论思维在先秦时代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所保留的原始思维的痕迹,有些是合理的,保持了宇宙万物的整体性和完整性,不以形式逻辑来切割肢解,是符合辩证法的原理的,在传统美学范畴中也表现出这种长处。因此,研究中国美学范畴,必须结合古人的思维方式,联系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来考察,庶几能作出比较准确、接近原意的诠释。范畴研究的深入自然会接触到体系问题。中国古代美学家、文论家构筑完整的理论体系者极少,但从范畴的整体来看是否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体系呢?范畴的层次性是较为明显的,如有些研究者区分为元范畴、核心范畴(或主干范畴)、衍生范畴(或从属范畴)等三个或更多的层次。但范畴之有无逻辑体系,研究者尚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们倾向于首肯“潜体系”的说法,即范畴之间存在有机的联系,范畴总体虽然没有显在的体系,却可以探索出潜在的体系。但要将这种“潜体系”转化为“显体系”并非易事,因为这是两种思维方式的转换,转换实际上是重建。有些研究者梳理整合出了一套范畴体系,只能是一家之言,是一种先行的试验。由于对各别范畴还未研究深透,重建整个中国美学理论体系的条件就没有完全成熟。于是我们萌发了一个构想,就是编辑一套《中国美学范畴丛书》,每一种(或一对)范畴列一专题,写成一本专著,对其美学内涵作详尽的现代诠释,并尽量收全在其自身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上的代表性用法和代表性阐述,力争通过历史的评析揭示各范畴内涵逻辑地展开的过程。《丛书》选题主要是元范畴和核心范畴,也包括少量重要的衍生范畴,在这些范畴之内涵盖若干相关的次要范畴。这是对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的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工程是浩大的、艰难的,但确是意义深远的,它将为中国美学和中国文论的史的研究和体系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工程从1987年开始策划,历时13年,得到许多中青年学者的热烈响应。更有幸的是,在世纪交替之年,获得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领导的大力支持,在他们的努力下,《丛书》被列入“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丛书》共计30本,预定在4年内分三辑出齐,为此组织了力量较强的编委会,投入了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力争使《丛书》成为精品图书。我们万分感佩江西出版部门充分估计《丛书》学术价值的识见和积极为文化建设做贡献的热忱。最终的成果也许难以尽惬人意,但我们相信《丛书》的出版,必将在中国美学范畴研究的长途跋涉中留下一串深深的足印。 2001年3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