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期,曾听美术老师给我们讲过齐白石老先生学画的大致经历。说他30岁时才开始学画画。当时,我们都被他是勇敢、决心、毅力所折服。不过,这只是简单的叙述,其中具体的情节又当如何,其困难一定重重。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为中国国画大师的艰苦求学经历,也让我们能够从中学到一些经验和教诲。
杏子坞的星斗塘,就座落在这群山环抱、幽静、美丽的山谷之中。
星斗塘,有着美丽的传说:很早很早以前,一个仙人关心这里的一片稻田水源困难,便从天上扔下一块大石头来,把地面砸了一个大窟窿,变成了塘,后来人们就叫它星斗塘。塘水平静如镜,水中长着茂盛的、碧绿的荷叶。
齐周氏信步走到塘边,对着清澈的塘水,照照自己的身影。她发觉自己瘦多了。的确,这些日子里,公公、丈夫在外干活,婆婆年老体弱,家庭的一切重担全部落到了她的身上。从砍柴、挑水、做饭,到一家人的衣服洗涮缝补,都由她承担着。她还凭着一双灵巧的手,在房前屋后开出了一片片菜地,种上了豆角等各种时令蔬菜。她还养了十几只大母鸡,天天下蛋,自家却很少吃,总是拿到市镇上去换盐,换日用品。
春去夏来,年复一年,她尽心地安排一家人的生活。结婚时才十六岁,但是她很快就成了这个家庭的主心骨。公公、婆婆有什么事,都喜欢找她商量;她不轻易地表态,但是,一旦表明了自己赞同什么,反对什么,那准是没错儿的。
有了孩子,无形地给她增添了更多的负担,但是她得到了精神上的补偿。可是,孩子体弱多病,又未免使她揪心。她吃不好,睡不稳。她把整个身心都倾注到了阿芝的身上。阿芝牵动了她的每一根神经,影响着她这个家的忧愁与欢乐。似乎这个家庭的每一件事,都是围绕着阿芝的健康旋转的。P019
一个孕育了十五个春秋的梦。
一九八五年二月八日凌晨三时三十六分。一个滴水成冰的冬夜。当思绪沿着稿纸上一个个方格,走完了齐白石多彩生命的全部旅程,我如释重负,热泪盈眶,不能自己。
十五年前,当我第一次接触到大师的生平资料时,为他历尽沧桑、奋进不已的生命力和开宗成派、独树一帜的辉煌艺术成就所激动、所折服。不过,萌动写这本书,却是以后的事。
说不清是为了什么。大概是受了先辈的影响,爱画,爱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爱人,爱各个人物展现的不止是属于他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我开始逐渐地、不间断地收集老人的生平资料。目的是朦胧的;目的常常是在整个事情的漫长过程之中,慢慢地趋于明朗、成熟。
最初的推动力是《徐悲鸿一生》的问世。我跃跃欲试,用一管笨拙的笔,将收藏的几十万字散乱的资料,编织起来,寄托自己的一点思绪和怀恋。
白石老人的后代、画家齐良末、齐金平先生,著名青年画家李燕、湖南湘潭市文联主席阳光、湘潭市齐白石纪念馆筹备处罗尊柱等同志,以及湘乡父老兄弟,给我提供了不少白石老人的珍贵资料和宝贵的意见;柳萌、李硕儒、许岱等同志,给予本书的写作和出版以热情的支持,北京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刘尔高,对本书图片的摄制给予了大力的帮助。我深切地感谢他们。
我是幸运的。我站在前辈的肩上。张次溪、朱屺瞻、龙龚、胡佩衡、胡橐、吴祖光、新凤霞等先生,白石老人的后代,著名画家齐良迟、齐良已、齐良芷、齐佛来等先生以及台湾、香港和美籍华人中的作家,记述了白石老人生平和艺术的许多珍贵资料和论著,给了我不少的启迪。对于他们,我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最后,衷心感谢出版社的领导和责任编辑,他们为这本书花费了不少心血,他们精心的修改删削,纠正了原稿的不少缺点。
作 者
1985年6月27日草于北京寓所
1986年7月31日改定于北京图书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