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解释民事诉讼法里一些关键词的参考书籍。由于任何法律都是由若干概念和具体的制度构成的,而其中有些概念和具体的制度处于该法律的核心和基础的地位,成为理解该法律的关键词,因此,正确理解、把握这些关键词也就成为正确把握该法律的关键点。通过阅读本书,相信你一定能充分了解这些关键词的内涵、结构和运行状态,并进而解决这些关键词所涉及的疑难问题。
任何法律都是由若干概念和具体的制度构成的,而其中有些概念和具体的制度处于该法律的核心和基础的地位,成为理解该法律的关键词,因此,正确理解、把握这些关键词也就成为正确把握该法律的关键点,民事诉讼也是如此。本书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将民诉讼中的几个关键词,如辩论原则、处分原则、诉讼标的、政党当事人、第三人、起诉条件、证明责任、判决效力等,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以展开,充分揭示了这些关键词的内涵、结构和运行状态,并力图解析关键词中所涉及的疑难问题,为人们进一步理解、探讨这些关键词提供参考。
第一章 辩论原则:本质与适用/7
第一节 引子/3
第二节 我国辩论原则的通识/3
第三节 认识错位的理论分析/6
第四节 辩论原则本质还原/9
第五节 辩论原则与处分原则的关系/13
第六节 约束性辩论原则的适用/14
第七节 辩论原则与诉讼上的自认/19
第八节 释明权与辩论原则/23
第九节 辩论原则与人事诉讼、公益诉讼/29
第十节 辩论原则与诉讼体制/35
第二章 处分原则:对超限制的反思/37
第一节 引子/39
第二节 我国处分原则通识/39
第三节 我国处分原则特色分析/41
第四节 我国处分权限制的理论基础/44
第五节 对我国处分原则与处分权限制的再认识/5O
第六节 我国处分原则重述与法的修正/6O
第三章 起诉条件:误识与诉讼的高阶化/65
第一节 引论/67
第二节 “诉讼要件”与诉讼开始的要件/68
第三节 民事诉讼审理的二元构造/73
第四节 起诉条件的低阶设定与立案制度的改革 /77
第五节 实体判决的要件及其审理/8O
第六节 结论/85
第四章正 当当事人:内涵与基础/87
第一节 正当当事人概念/89
第二节 正当当事人基础分析/97
第三节 正当当事人基础理论动态/101
第四节 正当当事人实态考察/107
第五节 特殊诉讼类型中的正当当事人问题/109
第六节 诉的类型与正当当事人/122
第七节 当事人适格与权利保护要件/124
第八节 关于非正当当事人更换问题/127
第九节 关于正当当事人问题的实例 /128
第五章 第三人:类型划分及展开/135
第一节 引语/137
第二节 制度与现行理论/137
第三节 我国第三人制度及理论与国外参加制度的关联 /141
第四节 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实践与问题点/149
第五节 美国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引入制度/152
第六节 第三人类型与第三人制度的重构/156
第七节 被告型第三人制度/159
第六章 诉讼标的理论:旧论与新说/167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69
第二节 诉讼标的概念的基本含义/172
第三节 传统的诉讼标的理论/175
第四节 新诉讼标的理论的产生/179
第五节 德国对新诉讼标的理论的修正/18O
第六节 日本的诉讼标的理论/182
第七节 新实体法学说/188
第八节 诉讼标的理论研究的现状/193
第九节 我国诉讼标的制度的构想/197
第七章 证明责任:性质与分配/2O7
第一节 引语/2O3
第二节 证明责任的内涵/2O5
第三节 苏联诉讼模式中的证明责任/214
第四节 我国民事诉讼理论中的证明责任概念/217
第五节 推定与证明责任/221
第六节 证明责任与自由心证原则/225
第七节 罗马法中的证明责任分配原则/228
第八节 德国证明责任分配学说/230
第九节 证明责任分配理论新说/242
第十节 我国证明责任分配原则的理论与制度分析/246
第八章 证明标准:客观与主观/275
第一节 引言/277
第二节 证明标准问题的提出 /277
第三节 民事诉讼中的所谓“证明标准” /28O
第四节 证明度的标准化问题/283
第五节 结语/290
第九章 判决效力:理论与制度分析/293
第一节 引语/295
第二节 判决的既判力/299
第三节 判决的执行力/332
第四节 判决的形成力/333
第五节 判决的附随效力/334
第六节 判决的事实效力/336
参考文献/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