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怎样才能做到勤奋呢?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是“应知学问难,在于点滴勤”?事实上,这四句话就是勤奋的四层含义、四种境界。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无数哲人先贤的成才经历,正是勤奋求学的绝好范例。本书精选了45则古人的勤学故事,并配以生动的图画和启发性的文字。青少年朋友们,如果你捧着这本书认真地读下去,你就会发现,原来正是这坚持不懈的勤奋缔造了成功者的灿烂人生。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精神财富还是物质财富,都必须经过艰苦的创造才能获得,而获得创造财富的技能,则只有通过“学习”这唯一的途径。本书精选45则古人的勤学故事,让我们用古人的勤学精神激励白己,积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探求未知世界,为祖国也为我们白己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
刻苦钻研的鲁班
鲁班是春秋战国时人,其实,鲁班不姓鲁,而姓公输,名班。因为他是鲁国人,所以人们都叫他鲁班。
鲁班一家世世代代都是手工工匠。鲁班本人则是一个手艺高强的工艺巧匠、杰出的创造发明家。如今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锯、钻、刨子、铲子、曲尺、画线用的墨斗等,都是鲁班发明的。而每一件工具的发明,都是鲁班在生产实践中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出来的。就说锯的发明,有一次,国王命令鲁班在十五天内伐出三百根梁柱,用来修一座大宫殿。于是,鲁班带着徒弟们上山了。他们起早贪黑一连砍了十天,一个个累得精疲力竭,结果只砍了一百来棵大树。
这怎么办呢?晚上,鲁班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爬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山上走去。抬头望望,启明星向他眨着眼睛,天快亮了。突然,鲁班觉得手被什么东西划了一下,抬手一看,只见长满老茧的手被划出一道口子,渗出了血珠。他仔细地观察周围,发现是丝茅草划的。鲁班很惊奇,他摘下一片草叶,发现草叶边缘长着许多锋利的细齿。一转身,他又看见一只大蝗虫正张着两个大板牙,很快地吃着草叶。鲁班捉住蝗虫一看,发现它的板牙上也有利齿。看看丝茅草的叶子,再看看蝗虫的大板牙,他心里豁然开朗。
鲁班用毛竹做了一条竹片,在上面刻了很多像丝茅草叶和蝗虫板牙那样的锯齿。用它去拉树,只几下,树皮就破了,再一用力,树干上出现了一道深沟。可是,时间一长,竹片上的锯齿不是钝了,就是断了。这时,鲁班想起了铁。他跑下山去,请铁匠按照自己做的竹片,打了带锯齿的铁条,用它去拉树,真是快极了!
这铁条,就是锯的祖先。有了它,鲁班和徒弟们只用了十三天,就伐了三百根梁柱,很快把宫殿造好了。P2-3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精神财富还是物质财富,都必须经过艰苦的创造才能获得,而获得创造财富的技能,则只有通过“学习”这唯一的途径。
我们的古人很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勤学苦读,钻研学问,在历史上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没有书籍,他们就想办法,割下池塘边的蒲草,抄上文章,就成了“书”;没有纸,就铺上一层细细的沙子当成“纸”;没有灯,就利用皑皑白雪的反光来看书;没有老师,就站在学校的窗外跟着里面的琅琅书声一起背诵……
本书精选45则古人的勤学故事,目的是让今天的孩子们知道,古人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仍然勤奋学习、自强不息,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手段不知比古人好上多少倍,如果再不奋发努力,岂不是愧对古人。
我们知道的东西总是有限的,而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则是无穷的。让我们用古人的勤学精神激励白己,积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探求未知世界,为祖国也为我们白己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