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年来,金坛接踵而出的人才不断为这种传统增彩添色。科举时代,金坛有二百余人中式进士,其中状元四名。历史的年轮进入20世纪,中华民族频遭艰难。金坛英杰不啻山积泉涌,他们奋袂而起,前仆后继,谱写了曲曲壮歌。“开国名记者”徐血儿以犀利的笔锋鞭挞清政府和外强,为辛亥革
命呐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金坛名人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陈书明//曹春保 |
出版社 | 方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千余年来,金坛接踵而出的人才不断为这种传统增彩添色。科举时代,金坛有二百余人中式进士,其中状元四名。历史的年轮进入20世纪,中华民族频遭艰难。金坛英杰不啻山积泉涌,他们奋袂而起,前仆后继,谱写了曲曲壮歌。“开国名记者”徐血儿以犀利的笔锋鞭挞清政府和外强,为辛亥革 命呐喊。 内容推荐 为继承和发扬金坛的优秀文化传统,市地方志办公室和市政协文史委员会联合编写了这本《金坛名人》。本书遴选了金坛历代精英人物为官从政、为国献身、刻苦创作和科学研究的历程,从中可略窥金坛文化发展的脉络。 本书所辑人物,所处时代和从事的事业各不相同,因时代局限,不可能都是尽善尽美的完人;但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他们既是时代潮流的引领者,又是金坛优秀文化传统的承传者。 目录 古代 吴国历史学家韦昭 东晋文学家袁宏 “山中宰相”陶弘景 山水田园诗人储光羲 盛唐诗人戴叔伦 宋代状元张纲 南宋名臣刘宰 南宋监察御史王遂 明代大理寺卿虞谦 明代榜眼曹大章 明代医学家王肯堂 明末状元史悖 清初探花蒋超 清初著名书法家王澍 写乾隆石经的书法家蒋衡 清代女词人贺双卿 雍正状元于振 乾隆状元于敏中 国学大师段玉裁 近现代 江南通儒冯煦 爱国实业家纪振纲 早期留美学者徐养秋 金坛县中学第一任校长韩大受 “开国名记者”徐血儿 人类学家吴定良 新四军的好妈妈王吉娣 著名翻译家王维克 联合国粮农组织技术顾问唐培经 国际著名法学家杨兆龙 参加日军投降大典的陈倬将军 教育家段力佩 北伐女战士段超人 抗战时期中共金坛县委书记余慎 道教领袖黎遇航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设计师钱骥 美籍宇航专家王教仁 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雄李涤非 美籍病理学家李振钧 敢于飞天的企业家韩淑芳 感动中国的英雄教师殷雪梅 院士 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物理学家汤定元 自动控制学家冯纯伯 地质学家孙枢 低温工程制冷专家周远 生物学家王志新 后记 Ancient Wei Zhao,historian in Wu Kingdom Yuan Hong,literati in Eastern Jin Dynasty Tao Hongjing,a hermit called as“prime minister” Chu Guangxi,all idyllic poet of mountains and waters Dai Shulun,poet in Tang Dynasty Zhang Gang,Number One Scholar in Song Dynasty Liu Zai,famous minister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Wang Sui,censor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Yu Qian,minister of DALISIthe highest judicial body in Ming Dynasty Cao Dazhang,Number Two Scholar in Ming Dynasty Wang Kentang,medical specialist in Ming Dynasty Shi Dun,Number One Scholar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Jiang Chao,Number Three Scholar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Wang Shu,famous calligrapher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Jiang Heng,calligrapher who wrote Qianlong Stone Leetion He Shuangqing,poetess in Qing Dynasty Yu Zhen,Number One Scholar in Yongzhe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 Yu Minzhong,Number One Scholar in Qianlo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 Duan Yucai,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expert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Feng Xu,erudite Confucian scholar in the regions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Ji Zhengang,patriotic industralist Xu Yangqiu,early visiting scholar in USA Han Dashou,the first principal of Jintan County Middle School Xu Xueer,“a famous newsman in the period of foundation of P.R.C.” Wu Dingliang,anthropologist Wang Jidi,a good mother of New Forth Army Wang Weike,famous translator Tang Peijing,technical consultant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Yang Zhaolong,world famous jurist Chen Zhuo,general who attend celebration for surrender of Japanese Invaders Duan Lipei,educationist Duan Chaoren,woman soldier in northern expedition Yu Shen,secretary of Jintan Party Committee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Li Yuhang,1eader of Taoism Qian Ji,Chief designer of the Chinese first man—made Satellite Wang Jiaoren,American space navigation expert Li Difei,unknown hero on the secret battle line Li Zhenjun,American pathologist Han Shufang,enterpriser daring to explore in space Yin Xuemei,hero teacher moving the whole China Academicians Hua Luogeng,world famous mathematician Tang Dingyuan,physical scientist Feng Chunbo,scientist of automatic controlling Sun Shu,geologist Zhou Yuan,refrigeration expert of cryogenic engineering Wang Zhixin,biologist Postscript 试读章节 清代女词人贺双卿 贺双卿(1713—1736),初名卿卿,字秋碧,金坛薛埠人。她生性慧敏,姿容秀丽,极富才思,工诗词,为清代著名的农家女词人。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双卿出生在金坛西部方山北麓丹阳里的普通农家。她的舅舅是个教书先生。双卿周岁的时候,家里人给她做“周岁”,床上摆满了妈妈的针线刀尺、脂粉钗环,爸爸给买的糖果糕点,床头放着舅舅的笔墨书籍。双卿爬来爬去,偏偏只抓舅舅的笔墨书本。这件事,让舅舅高兴得不亦乐乎。 双卿自幼聪慧好学,喜欢听大人讲故事,念诗文。刚懂事,舅舅就教她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舅舅执教的塾馆就在双卿家的隔壁。双卿从小跟妈妈学女红、做家务,还经常请舅舅教她识字,带着针线活儿边做边听舅舅诵诗讲课。 双卿心灵手巧,她的女红特别是描花刺绣在村里是出名的。十六岁的花季年龄,眼神又好,飞针走线,绣嫁衣、花鞋、手帕、荷包等,样样巧夺天工。同村王秀才家闺女与双卿年龄相仿。王家女请双卿帮自己绣嫁衣,双卿早就听说她家藏书极富,便要求从她家里借书读。这样,一本本唐诗宋词和唐汉文章,双卿秉灯夜读,默记诵习,如痴如醉。在舅父指导下,贺双卿的诗词创作技艺大进。同时,由于经常抄书,双卿还练出一手工整秀丽的微型小楷。她能在一张桂树叶子上写出《多心经》。 转眼问,双卿已是十七八岁的大姑娘了。雍正十年(1732),经媒人提亲,双卿出嫁给四屏山东麓绡山里的佃户家,丈夫姓周,是个独子。新婚伊始,婆母要考验新媳妇的家务手艺。双卿虽然身材瘦弱娇嫩一点,但却是舂米浆洗、扫洒炊事、纺织缝补,样样皆能。双卿不仅从娘家带来女红和花样,还带来了纸笔墨砚,一旦空闲下来就舞文弄墨。婆母感到儿子是个粗鲁汉子,大字不识一筐,媳妇倒会舞文弄墨,出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极力反对媳妇吟诗作文。为了避免婆婆的嫉恨,双卿吟诗作词常常是用铅粉写在树叶子上,随写随丢,免得家里人恶语相加。 繁重的农活家务与郁闷的家庭环境,压抑着纤弱的双卿,第二年秋收季节,双卿便患上了疟疾。她在《摸鱼儿》词中写道:“穿愁贯恨,珠泪总成串。黄昏后,残热谁怜细喘?”她病得很重,却得不到家人的怜悯。一次,双卿到田头送饭,迟了一点,竟然遭到丈夫的打骂。双卿聪明懂事,依然带病参加田问劳作,捆稻、晒场、打谷,连自己煎药的工夫都没有。即使到了晚上,仍然得不到一刻的休息,她经常是“夜凉带病开窗坐,放月吹灯暗绩麻”。她在《薄悻·咏疟词》中这样写道:“受多少蝶嗔蜂怒,有药难医花症。最忙时,那得工夫,凄凉自整红炉”。这“蝶嗔蜂怒”,即暗指丈夫与阿婆对她的冷嘲热讽。 有一天,双卿在舂谷的时候,已经累得力疲目眩,眼冒金花,忽然一阵急喘,便抱着杵稍微休息一会儿。丈夫看见,怀疑她偷赖,粗暴地一把将她推倒在石臼旁,杵上的石顶正好砸在她的腰上。双卿只好忍着痛爬起来继续舂谷。傍晚,在煮粥的时候,她又疟疾发作,由于灶火很旺,不慎将粥溢了出来,就稍添加了点水,结果被小姑发现。小姑秽语痛骂,还一手掣住她的耳环大声嚷嚷:“过去,过去!”竟将双卿的耳垂拉裂,耳环脱落,血一直流到肩上。双卿忍痛暗泣。为此,丈夫直到第二天还不让她吃午眨。而双卿仍是强带笑容,支撑着病体,坚持舂谷。她发高烧,渴得要命,却连口开水也没有,只好到场边的小河旁捧口河水饮下。疾病的折磨加之“夫暴姑恶”,可怜的双卿在周家简直是连鸡狗也不如的女奴!贺双卿在她的一首《凤凰台上忆吹箫》词中这样写道: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以今宵。青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 她从眼前的“微云”、“残照”实景写起,然后运用了一连串勺叠词,将自己的悲苦命运、血泪身世,一口气和盘托出,缠绵悱叫,这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弱女子心灵无比痛苦的哭诉! 雍正十年(1732),绡山里大户张员外,也就是双卿婆家的丑主,从洮湖之东的瓜渚村,请来了自己前妻的族侄、金坛有名勺文人史震林,陪伴两个儿子一道攻读,准备乡试。第二年,张员外又接受史震林的建议,在绡山办起耦耕书院,广收本地与外县的学者文人,与他儿子交流学术文章。这时,毗陵才子赵罔叔、武进段玉函、金坛诗人王澹园、画家张石邻等一批文人雅士,经常聚集在绡山。因此,这批文人有幸结识了这位貌美、才高、德贞又深受苦难的奇女子贺双卿。他们与双卿赠诗、作画、互相唱和,也给这个可怜的人儿带来了人生的几许欢乐。 乾隆元年(1736),刚满23岁的旷世才女贺双卿,不堪疾病与家庭的双重磨难,终于停止了她的歌吟,离开了人世,留下了永久的忧伤和遗憾。 史震林曾经向朋友表达过自己的人生大愿:“载异书、携美人、登名山,遍采歌咏以为一代风雅。”当他发现贺双卿这个绝代佳人的才、色、情、德和她的凄惨命运时,便在他的写实笔记《西青散记》中,真实地记载了贺双卿的生平事迹和诗词佳作。 民国10年(1921),冯煦等人编纂的《金坛县志》“人物志·列女”中,亦有这样一段记载:“周贺氏,名双卿,字秋碧,家世业农,生有宿慧。十余岁习女红,工巧异常人。其舅为塾师,书馆与之邻,默听悉暗记,以女红易诗词诵习之。小楷亦端妍,能於一桂叶写多心经。嫁村夫贫陋颇极,舅姑又劳苦之不相惜,双卿善事之,见夫未尝无愉色。”(闻毅先)P65-68 序言 金坛西枕茅山,南依洮湖,世称“江东福地”,是有千余年历史、经济文化发达的江南名城。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先民就在此辛勤耕耘,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马家浜文化。考古发现的三星村遗址为研究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史料。凭借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的优势,在浩荡奔腾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不断创造积淀,逐步形成了崇文尚学、重诺守信、求真务实、争创一流的优秀文化传统。正是这种厚重的文化底蕴,使金坛文化内涵丰富,深邃多彩,生机盎然。 千余年来,金坛接踵而出的人才不断为这种传统增彩添色。科举时代,金坛有二百余人中式进士,其中状元四名。他们中以才望特荐为朝廷重臣者不乏其人。宋代的张纲、刘宰,明代的虞谦、曹大章,清代的蒋超、于敏中等,或以刚正清廉成一代名臣,或以雄才大略辅佐朝廷,或以著书建言成就大业。金坛文人学者灿若群星。他们文思敏瞻,勤于创作,其诗文词赋裱丽丰蔚,文采灿然。唐代的储光羲、戴叔伦,明代的王肯堂,清代的王澍、蒋衡、段玉裁、冯煦、贺双卿等,均以其杰出成就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祖国的文化宝库增添了光辉篇章。 历史的年轮进入20世纪,中华民族频遭艰难。金坛英杰不啻山积泉涌,他们奋袂而起,前仆后继,谱写了曲曲壮歌。“开国名记者”徐血儿以犀利的笔锋鞭挞清政府和外强,为辛亥革命呐喊。一批批莘莘学子奔赴延安,转战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在抗日战争的烈火中呼啸前进。以余慎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坚持江南抗日斗争,不惜为国捐躯。著名法学家杨兆龙、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雄李涤非等都在各自的战线为抗战胜利和人民解放事业呕心沥血,奋斗不息。中科院院士华罗庚、汤定元、冯纯伯、孙枢、周远、王志新,人类学家吴定良,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设计师钱骥,教育家段力佩、徐养秋等,均以非凡的才华和成就,蜚声国内外,为祖国的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为继承和发扬金坛的优秀文化传统,市地方志办公室和市政协文史委员会联合编写了这本《金坛名人》。本书遴选了金坛历代精英人物为官从政、为国献身、刻苦创作和科学研究的历程,从中可略窥金坛文化发展的脉络。 本书所辑人物,所处时代和从事的事业各不相同,因时代局限,不可能都是尽善尽美的完人;但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他们既是时代潮流的引领者,又是金坛优秀文化传统的承传者。 但愿读者喜欢这本书,并从中汲取教益。 后记 为继承和发扬金坛的优秀文化传统,我们选择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历代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学者、实业家、革命烈士等共46人,分古代、近现代、院士三部分,编写了《金坛名人》一书。人编人物以本籍为主,兼顾客籍,用记述文体表现其人生轨迹和精神风貌。《金坛名人》一书的征编工作始于2004年7月。根据中共金坛市委批准的编纂方案,我们多次召开座谈会,研究收录范围,并将入传人物名单在《金沙周刊》上公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多方征集有关人物文字图片资料。在此基础上,我们延聘作者,分工编写,于2005年3月完成初稿。5月送审稿形成后,分别寄送有关领导和文史专家审阅、修改和补充。2005年7月经市委审定后交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在金坛市领导的亲切关怀下付梓出版的。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惠中亲自审定了编纂方案。市委副书记张建华、市政协主席陆美凤等多次听取汇报,提出明确要求。市长吴晓东、副市长徐国庆等也十分关心本书的编辑出版。市政协副主席潘双林拨冗审阅了全部书稿。 本书的编纂工作由金坛市地方志办公室、金坛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共同负责,日常编纂业务主要由市地方志办公室承担。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得到南京图书馆、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常州市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员会、常州飞天齿轮有限公司、江苏省华罗庚中学、金坛市委办公室、金坛市委宣传部、金坛市委党史工委、金坛市政府办公室、金坛市政协办公室、金坛市教育局、金坛市总工会、金坛市档案馆、金坛市图书馆、金坛照相馆等单位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许多名人后裔、亲友热情关心,提供资料;名人作者不顾年老体弱,不辞辛劳,为征集、核查资料四处奔波,力求准确、真实。常州市委党史工委副主任、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虞建安和常州市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员会原副主任陈吉龙欣然担任本书顾问,并为本书审稿。方志出版社和常州市武进第三印刷有限公司的同志们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我们谨向所有参与、支持本书编纂出版的领导和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因时代久远、资料匮乏,有些名人的生平事迹只能略述大概;加之编者水平有限,疏漏和不当之处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 编者 2005年8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