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产业融合的经济学分析》一书,观点明确,行文规范,创新颇多。诸如产业融合是产业间分工转化为产业内分工的立论;诸如对马克思、马歇尔融合思想源流的梳理;诸如产业融合的条件推论和融合度推论;诸如产业融合效应三个层面的考量,皆有理有据,令人耳目一新。
在研究方法上,作者坚持以成本——收益分析作主线,努力实现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统一、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衔接,也是值得肯定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产业融合的经济学分析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
作者 | 胡永佳 |
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综观《产业融合的经济学分析》一书,观点明确,行文规范,创新颇多。诸如产业融合是产业间分工转化为产业内分工的立论;诸如对马克思、马歇尔融合思想源流的梳理;诸如产业融合的条件推论和融合度推论;诸如产业融合效应三个层面的考量,皆有理有据,令人耳目一新。 在研究方法上,作者坚持以成本——收益分析作主线,努力实现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统一、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衔接,也是值得肯定的。 内容推荐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产业融合”的现象日渐增多,表现为产业之间原有的固定边界逐渐模糊化甚至消失,表现为两个或多个产业的企业之间大量的业务交叉、战略联盟和并购重组。最初引起人们关注的融合是3C的融合,即计算机(Com—puter)产业、通信(Communication)产业和消费电子产品(Consumel—Electronic)产业之间的融合。后来,融合进一步扩展到电信、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其他传媒之间。总的看,产业融合的趋势在信息通信业表现得最为明显,而在金融、物流、能源乃至制造业等领域也初步展现。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正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研究却较为薄弱,尤其是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上来深入分析产业融合的实质和条件的成果尚不多见。特别是,既有的研究大都回避了融合与分工的关系,即便有所涉及,也点到即止,未能深入阐述。但是,一方面,如果不明确提出融合比分工更有效率或更有成本优势的理论,那就无法证明融合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如果为解释和“拥抱”融合而明确地否定分工,那么就要陷人与古典经济学乃至当今整个主流经济学对抗的境地,因为从亚当·斯密开始,分工创造财富、分工带来报酬递增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在这种情形下,产业融合的“理论地位”十分尴尬,公司战略研究等管理学课题或许可以避开分工,但经济理论分析却必须直面并解决这一两难问题。 本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破解产业融合与产业分工的关系,尝试建立一个能够解释和预测各个领域、各种类型的产业融合现象的一般性分析框架。它既能容纳金融混业经营,也能容纳电信、电视和计算机的三网融合,还能容纳其他各种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融合。这个理论框架,需要对“产业融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它有什么作用和效应”、“发生产业融合需要什么条件”等问题,作出统一的、前后一致的经济解释和说明。当然,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本书仅仅是起步而已。 本书具有几个创新之处,第一是从分工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产业融合。对产业融合的有关研究一般从技术演化和技术变革人手,但是,本书着重从融合与分工的关系人手,从经济分析人手。本书认为,分工是有层次和类型区别的(这其实也是马克思的一贯思想),比如企业内的分工、企业间的分工等。融合是和分工相反的运动,当它们处于同一层级或同一范围时,构成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但是在不同的层次上,融合与分工可以同时共存,甚至互相强化;而且,融合在消灭了本层次分工的同时,往往会带来其他层次更多的分工和专业化。所谓产业融合,就是产业间分工内部化,是产业间的分工转化为产业内分工的过程和结果。产业间分工内部化,意味着产业问分工缩小甚至消失,但这不仅没有消灭、反而扩大和深化了产业内的分工。在产业融合中,原有产业中的具有较大产业影响力的代表性企业,或者是产业中的多数企业,开始由原来的单一经营转为融合意义上的多元经营,也就是说,这些企业向融合的目标产业扩展了自己的经营范围,降低了专业化程度。在企业经营范围扩大的同时,原有的社会分工或市场分工转化为企业内的分工,企业由此获取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协同效应等收益。 本书的第二个创新,是提出了产业融合的两个推论:条件推论(推论1)和融合度推论(推论2)。首先,从资产专用性概念出发,给出资产通用性的定义,即在至少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以转为他用的程度。由于任何资产在转为其他用途时,都要付出或多或少的改造成本、交易成本、时滞成本,因此可以用这些成本的总和,即资产转换成本,来衡量资产通用的程度。 推论l描述的是产业融合的状态,即在资产转换成本为零的情况下融合或非融合的界限。其理论表述是:在生产要素完全自由流动且一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资产转换成本为零的情形下,如果该产业的企业与其他产业的企业之间存在成本弱增性,则它们之间必定有产业融合发生。 推论2表现的是产业融合的过程,是在资产转换成本不为零的情况下融合度的变化规律。其表述是:假定生产要素完全自由流动且存在成本弱增性,则:一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程度与它们之间的资产转换成本成反方向变动,即随着资产转换成本降低,产业融合程度提高,随着资产转换成本提高,融合程度降低。 在对两个推论进行数理逻辑证明的基础上,也从产业融合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检验。结论是:通用技术、通用设施、通用人力资源等通用资产在各产业中的扩散和普遍应用,导致了近30年来产业融合发生较多较广的现象;而资产通用性的普遍提高,主要来源于资产的柔性化和模块化。 本书的第三个创新,是以层层递进的方式,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产业融合的效应。首先,侧重从微观层面上阐述成本节约效应;其次,侧重从中观层面上阐述竞争合作效应;最后,侧重从宏观层面上阐述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效应。无论哪个层面的效应分析,都贯穿着对分工和融合关系及其各自利弊的思考。结论是:产业融合有利于共用资产的充分利用和节约交易成本,有利于形成有效竞争和竞争性合作的新型市场结构,有利于产品和产业创新并能积极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此外,本书对产业融合的思想源流进行了梳理。这虽然只是一项文献工作,但颇具开创意义,而且能为后续研究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迄今为止,没有人注意到: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提出了分工基础上的结合生产问题,马歇尔则指出了不同的分工层次应有不同的专业化要求。融合作为分工的反向运动,不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在观念形态上都早已存在,虽然早期的产业融合很不明显。 本书在研究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牢牢抓住成本——收益分析这一主线,注意围绕最大化分析这个关键点来进行逻辑推导和模型论证。全文将文献分析、制度分析、数理分析、历史分析、案例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规范与实证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微观与宏观的统一,克服了现有一些研究中方法单一、顾此失彼的弊端,有利于从多个角度把握产业融合的全貌,也有利于深入考察产业融合的核心问题。 本书的理论意义在于:第一,初步回答了产业融合与分工之间的关系。本书的有关论述,一方面既符合分工带来报酬递增的“古典——新古典——新兴古典”共识,体现了与主流经济学观点的相容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分工在特定层次、特定条件下的局限性,而这正是产业融合出现、发展的根由所在。第二,集中论述了产业融合的原因和条件且首次给出了条件模型。条件模型其实是给出了一条产业分合的界线,尽管该模型还比较简单,模型的形式化和数理证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推论在以后的研究中也可能会被证伪,但它毕竟代表了一定阶段对产业融合条件的认识,而寻找“通解”正是理论创新的重要使命。 本书的实践价值在于:在产业融合的基本理论框架下,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会对“促进产业融合还是拒绝产业融合”、“如果选择融合,那么应该准备什么条件、在什么领域去推进融合”、“如何使融合效益最大化”等问题有更科学的认识和更清醒的判断,从而有助于政府推动产业管制改革和产业优化升级,有助于企业调整经营方向、竞争策略、组织结构和管理行为。尽管由于篇幅和时间有限,本书没有专章论述政府政策和公司战略问题,但相关的政策和战略含义已经体现在理论分析之中。 目录 序 内容提要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及成果的综述 一、国外研究状况及成果 二、国内研究状况及成果 第三节 本书的结构安排与创新之处 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二、主要特点和创新之处 三、本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产业融合的实质:产业间分工内部化 第一节 产业是一套特定的资产体系 一、产业的形成和产业的传统概念 二、从现实经济活动出发来理解产业 三、产业的实质是一套特定的资产体系 第二节 对产业融合的不同理解 一、从产业融合的关健特征进行定义 二、从产业融合的涉及范围进行定义 第三节 产业融合就是产业间分工内部化 第四节 产业融合不等于产融结合 第五节 两类产业融合:吸收型融合与扩展型融合 第三章 分工与融合的优劣:理论源流与现实关系的考察 第一节 完整的分工定义包含多个分工层次 第二节 分工思想及其演变:从古典到新兴古典 一、古典时期的分工思想 二、马克思的分工理论 三、新古典时期的分工思想 四、对分工问题的进一步探索 第三节 融合的思想源流:马克思和马歇尔 一、马克思:分工基础上的结合生产 二、马歇尔:不同的分工层次应有不同的专业化要求 第四节 层次差异与分合利弊 一、分工与融合关系的相关探讨 二、分工的利弊与分工的层次差异 三、产业层次上的分工和融合关系 第四章 产业融合推论:对融合条件的解释 第一节 产业融合条件的一般描述:技术进步、放松管制、管理创新 第二节 融合条件推论与融合度推论 一、概念准备 二、两个推论及其说明 第三节 模型建构和数学证明 第五章 产业融合推论的历史证明 第一节 传统工业化时代的产业融合 第二节 信息化时代的产业融合 一、信息产业内部的融合 二、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第三节 特殊相关产业的融合 第六章 资产通用性提高与产业融合:资产的柔性化和模块化 第一节 资产的柔性化 第二节 资产的模块化 一、模块化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二、模块化的分合效应 三、资产的模块化与资产通用性 第七章 产业融合的效应:从成本节约到产业创新 第一节 成本节约效应 一、提高共用资产的利用率 二、降低交易成本 第二节 竞争合作效应 一、产业融合促进有效竞争 二、竞争性合作与绩效改善 第三节 产业升级与增长效应 一、融合新产品的增多 二、产业升级与经济持续增长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