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著名学者秦晓鹰近年来撰写的随笔集。其视野所及,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洞明;其纵横所论,文史财经综艺,高屋建瓴;其走笔圈点,大到国际风云、国计民生、小到身边世俗生活、尺寸短长、均文采飞扬、思想深邃。全书流贯着一个当代作家对于家国天下与民生民情的深切人文关怀。学者的深邃,作家的文采,诗人的激情,点点滴滴,无不折射出作者的良知与才思,在雕刻时光中闪烁着人文火花。
本书为著名学者秦晓鹰近年来撰写的随笔集。其视野所及,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洞明;其纵横所论,文史财经综艺,高屋建瓴;其走笔圈点,大到国际风云、国计民生、小到身边世俗生活、尺寸短长、均文采飞扬、思想深邃。全书流贯着一个当代作家对于家国天下与民生民情的深切人文关怀。
警惕,莫把低俗当通俗
近日,某报登出一条“消息”,讲的是两个女大学生乘车不买票,为躲避检查,在列车的厕所里呆了一小时。可悲的是,就是这么一件无聊小事,竟在许多小报和网站上被多次转载。联想到不久前,一些媒体不惜时间、不惜版面,连篇累牍地报道某歌星未婚先孕、某体育明星与某大亨之子的“恋情”、某电视主持人与按摩师的官司、某球员不做亲子鉴定等等,人们不禁要问,这种毫无意义的所谓消息为什么会如此堂而皇之地登报上网,成了某些媒体眼中的香饽饽?中国千百万传媒受众,我们的读者、观众为什么不对这种低俗之风、恶俗之风拍案叫停呢?我们的新闻队伍为什么面对那些名为记者、编辑,实为散布社会污染的“害群之马”不能群起攻之,痛下“逐客令”呢?
笔者认为,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利益驱动,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钱烧的。另一个是界限不清。其实,对于新闻中的低俗之作我们是不难识别的,无非是迎合猎奇心理、追求感官刺激,至多是名为暴露实为渲染,用记述某些人与事的病态、阴暗、丑恶,来赢得廉价的阅读率和发行量。此风屡禁不止,甚至还有愈演愈烈趋势,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弱化和新闻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搞低俗、庸俗之风的人有一个冠冕堂皇的幌子,那就是社会需求。换句话说,就是在包括新闻在内的文化产业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低俗的信息也可以视为一种大众产品。只要有市场,只要有买方需求,就怨不得低劣产品的出笼。这种话虽然不见诸文字和公开言论,但却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中许多管理者、“当家人”进行此类市场运作的潜台词!
那么,文化产业中的大众产品是否就是低俗产品呢?低俗是否就是公众的口味呢?在这里,我们必须提醒文化产业的管理者和组织者:低俗化与大众口味绝不能画等号,人民群众所渴求的是通俗,而不是低俗。把低俗与通俗混为一谈,是界限的模糊,是概念的偷换。伟大的人民戏剧家老舍先生是当代中国文化走大众通俗化道路的代表和旗手。他所坚持的“不趋大雅,不避大俗”的创作风格,是他的众多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隽永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当老舍先生把深刻的思想性、高度的艺术性与文化的大众性、通俗性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它的诸如《茶馆》等作品就成了中国文化史的经典,成了中外戏剧艺术的丰碑!正因为如此,即使是这位艺术家已去世近40年后,他的作品仍然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镇院之宝,其经济效益仍然十分可观。由此,我们得出结论:通俗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必经之路,而低俗化、庸俗化,可能会带来一时的物质利益,但终究只能是饮鸩止渴,死路一条。
要杜绝低俗之风,最重要的是要鼓舞新闻工作者在践行“三贴近”中丰富新闻报道的内容,让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在更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去直接感受社会的进步,直接触摸时代的脉搏。只有与先进的生产力紧密相连的文化才会是先进的文化,只有时刻关注社会进步的新闻工作者,才会有广阔的视野和健康向上的心态!
P29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