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历史解释的方式展示匿名的、连续介质的历史粮价序列史(17世纪中期至今)。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介绍了清代以来粮食市场的概况,包括空间、制度和市场规模几个方面的历史变迁;第二章是对粮价数据集的说明和评论;第三章绘示和概述了各个时期的名义粮价和相对粮价;第四章是对现有的历史粮价研究进行述评;第五章尝试着依据时间属性,从粮价轨迹中识别通货因素和人口因素的作用;第六章则对粮价年度波动的特征进行描述和纵向对比;第七章是结语。本书内容丰富,视角独特,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本书体现了一种努力,试图以历史解释的方式展示匿名的、连续介质的序列史。具体的研究对象是历史粮价序列(17世纪中期至今)。对其数据质量的分析和以往解释的梳理,为本书的意图提供了资料上和学理上的基础。在解释过程中,本书从布罗代尔的历史时间观念出发,辅以时间序列分析以及经济学方面提供的工具,使粮价史的时间结构代替人口、货币、气候诸孤立的变量而成为叙述核心。最终,本书的方式导向了对该时间结构的辨证理解。
前言
第一章 粮食市场概况
一 市场空间形态和结构的变迁
二 市场制度和组织形态的变迁
三 市场规模的变迁
第二章 粮价数据集概况
一 数据集介绍
二 数据的可靠性
三 数据的可比性
四 数据的代表性
五 小结
第三章 名义粮价和相对粮价的形态
一 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
二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
三 20世纪中期至今
四 小结
附录3.1 两湖米价的处理
第四章 历史粮价的趋势
一 何为趋势
二 西方价格史研究的理论之争
三 货币、人口与18世纪“物价革命”
四 气候、技术及制度
五 小结
附录4.1 18世纪至19世纪上半期萧山二氏的人口过程
第五章 历史粮价的时间结构
一 方法论及文献综述
二 STM设定和估计
三 一阶趋势
四 二阶趋势
五 小结
附录5.1 STM的估计
第六章 粮价的周期性波动
一 问题与方法
二 年度波动的特征
三 粮价波动的理论讨论
四 粮价波动的实证分析
附录6.1 GARCH模型说明
附录6.2 偏离均衡时的决策
第七章 结语
附录一 清代以来货币制度和形态的演变
附录二 清代以来的人口与“人口压力”
附录三 清代以来的物价数据述略
附录四 清代以来的历史气候变迁
附录五 数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