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全名《百句譬喻经》,是印度大乘法师加斯那抄集小乘《修多罗藏》十二部经书里的寓言编纂而成的,目的是以故事为喻,向初学的佛教徒说法。《百喻经》原为梵文,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年),僧加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客居南朝京都建康时将它译成汉语。《百喻经》译文的语言朴素简洁,接近口语。采用偶音节拍,一般四字一句,结构风格极为整齐,是研究中古初期汉语发展的一份有价值的资料。
《百喻经》原为梵文,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年),僧加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客居南朝京都建康时将它译成汉语。《百喻经》译文的语言朴素简洁,接近口语。采用偶音节拍,一般四字一句,结构风格极为整齐,是研究中古初期汉语发展的一份有价值的资料。
说人喜瞋喻原文
过去有人,共多人众坐于屋中,叹一外人德行极好,唯有二过:一者喜瞋,二者作事仓卒。
尔时此人过在门外,闻作是语,更生瞋恚,即入其屋,擒彼道己过恶之人,以手打扑。
傍人问言:“何故打也?”
其人答言:“我曾何时喜瞋、仓卒?而此人者,道我恒喜瞋恚。作事仓卒,是故打之。”
傍人语言:“汝今喜嗔、仓卒之相即时现验,云何讳之?”
人说过恶而起怨责,深为众人怪其愚惑。
譬如世间饮酒之夫,耽荒酗酒。作诸放逸,见人诃责。返生尤嫉。苦引证佐①,用自明白。若此愚人。讳闻己过。见他道说。反欲扑打之。今译
从前有一个人,与许多人一起坐在屋里闲话,他们感叹不在座的某人的道德、品行都很好,只是有两个缺点:第一是喜欢发脾气,第二是做事莽撞、少考虑。
这时,那个被议论的人正好从门外走过,偏偏听到议论他的这些话,非常生气,立刻走到屋里,揪住说他缺点的那个人,抬手就打。
别人问他:“你为什么打人?”
他回答说:“我什么时候喜欢发脾气?我哪里莽撞?可是他偏说我喜欢发脾气和作事莽撞,所以要打他。”
别人便告诉他:“你现在这个模样,正说明你确实爱发脾气和做事莽撞,为什么还要忌讳自己的缺点怕别人说呢?”
世界上有一种人,一听到人家议论自己的缺点就抱怨人家不谅解,甚至责备别人,这是极为大家所不能谅解的愚蠢行为。
譬如世间喜欢饮酒的人,一天到晚沉溺在酗酒的状态里,不能自拔,放肆去作一些逾越常轨的事,对人家的批评,不但不接受,反而抱怨别人,还拉扯一些理由来辩护自己并不像人家说的那样。正像这个蠢人,不愿意听别人说自己的短处,听到人家说他,就要动手打人。【注】
①“苦引证佐”,原作“若引证佐”,据《高丽藏》本《百喻经》(以下简称《高丽藏》)改。
P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