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菜是件容易的事,但是要做好菜却需要经验的累积才能达到技巧的纯熟,许多热衷厨艺的掌灶者也许是限于经验的不足,或是未受过正规学习以致认知上的偏差,使得做出的成品未尽如意,凡此种种都可以借助本书的传授而改善,省去摸索及避免徒劳无功的挫折,本书内容由浅入深,从简到繁,概括地做一个全面性的要点解说,引导读者认识各种材料的选购、保存及烹调变化,到更深入地了解常用的各种烹调法与材料、器具间的关联,将其中比较重要的、常用的,容易发生的部分筛选出来作为本书的主题。
本书的内容由浅入深,从简到繁,概括地做一个全面性的要点解说,引导读者认识各种材料的选购、保存及烹调变化,到更深入地了解常用的各种烹调法与材料、器具间的关联,将其中比较重要的、常用的,容易发生的部分筛选出来作为本书的主题。
做菜什么油最好
每一种油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没有一种油是绝对完美的,重要的是不同的油有不同的用法。
用来烹调的油有两种,一种是植物性油,如色拉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油,橄榄油等,另一种是动物性油,例如猪油,牛油等。
每一种油都有不同的优点,当然也有缺点,没有一种油是绝对完美的。
植物油胆固醇含量低,因为它含有不饱和脂肪酸,但是加热后容易挥发,使得厨房经常都是油腻腻的,这是使用上的最大缺点。
比较常用的动物性油是猪油,它含有饱和脂肪酸,因此胆固醇较高,但是它特有的香气以及不易挥发,不致造成厨房油腻的优点,还是受到一些烹调者的喜爱,何况除了菜肴之外,许多点心的制作也少不了猪油。因此猪油与色拉油便成了人们选择最多的两种食用油了。
一般来说,用于“炒”的烹调,使用色拉油比较清爽,尤其是天气凉的时候,猪油炒菜较油腻,冷了还会凝固,而且立刻附着在菜面上,色拉油就没有这种缺点。
猪油最好用于“炸”的烹调,不但香,而且酥。任何需要油炸的菜肴,经过猪油油炸后,口感及外观都比使用色拉油的效果好得多。
不管用什么油,炸过食物后的余油,只要色泽不发黑,油质不发黏,就可以使用三四次再倒掉,但每次使用前都要将底下的沉淀物滤除。当然油炸的材料也不能带有太重的腥味与血水,否则还是勤换些为好。
猪油,自己来炼更好:先将猪油切小片,再入锅慢慢加热,只要火不要太大,勤翻动,趁油渣还不太焦时就盛出,便不难炼出漂亮洁白的猪油了。不过由于猪油的性质不稳定,容易变质,所以需要放凉后移入冰箱冷藏,才能保持新鲜。冷藏时一定要包严或盖好,避免吸收到冰箱的气味而影响到菜肴的味道。
至于牛油,其使用量比较少,而且都先经过炼制后才使用,它的气味比较重,也较油腻,中式菜肴用得比较少,西餐中使用率较大。
花生油有浓郁的香气,用它炒单一的蔬菜可以达到美化的效果,但也由于它的气味容易遮掉一些食材的原味,因此用途并不是那么广,一般专业厨师很少选用它。
橄榄油属于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是最具健康概念的油,一般分为Extra Virgin(特级初榨)和Pure(纯正)等四个不同等级,前者适合凉拌菜、拌面、蘸面包食用,后者稳定性高,较适合煎炸,购买时要看清楚功能。
玉米油和葵花油的产量不大,所以价格较高,比起物美价廉的色拉油,算是小众的油品,适合用于炒和拌。
P7-8
做菜,是件容易的事,但是要做好菜却需要经验的累积才能达到技巧的纯熟,许多热衷厨艺的掌灶者也许是限于经验的不足,或是未受过正规学习以致认知上的偏差,使得做出的成品未尽如意,凡此种种都可以借助专业者的传授而改善,省去摸索及避免徒劳无功的挫折,这是我编写此书的目的与动机,因为我乐意将自己的所知与大家分享。
这本书的内容由浅入深,从简到繁,概括地做一个全面性的要点解说,引导读者认识各种材料的选购、保存及烹调变化.到更深入地了解常用的各种烹调法与材料、器具间的关联,将其中比较重要的、常用的,容易发生的部分筛选出来作为本书的主题,当然也避免赘述在其他作品中已经谈过的。
编排这本书时,我希望表达得明白浅显,让读者易于接受。虽然理论性的讲解总是比较枯燥,但仍希望对一些需要寻求答案的有心人能有实质上的帮助,却也因此有很多篇幅超出了原先预计的字数,但只要能交代清楚,也就无法兼顾编排的统一性了,这问题就交由编辑们去打理吧.对她们,我永远有信心,她们一定会给读者最好的品质。
老实说,出了那么多书,纯文字的书籍比起彩色版的食谱要来得吃力却未必讨好,但对它所付出的心力更甚于书面的表现,可是我仍然希望能带给读者更深远的印象.而不只是浮光掠影的片面视觉。
一项技艺的精益求精来自不断地学习和演练,即使是此行中人也需要不时地充实,所以我视写书为自己教学相长的砥砺,也从枯寂中寻找自我的乐趣。烹饪是专门技术,但当兴趣与乐趣结合时它就是门艺术,而艺术需要传承,更需要结合众多的智慧使它登峰造极,绝不是孤芳自赏所能成就的。我的努力只是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我的付出在于抛砖引玉共襄盛举,期盼更多此行中的俊杰之士乐于倾囊相授,这才是学习者的福音,也才能使中华美食盛名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