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认知功能语言学和推理主义角度,从语义和语用两方面研究汉语时间系统。通过大量语料分析,考察了汉语中的时间信息以及对时间信息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时间系统内部诸层次、时间处所和时间认知窗口的构造、时、体的本质、事件的时间结构等,最终建立一个统一的时间系统模型,并把它作为分析汉语时间现象、提取时间信息的基础。正文共分12章,四个部分。
正文共分12章,四个部分。
第一章先介绍时间系统这一概念,以及它的演化过程,将时间总模板定义为“时间认知窗口——事件”,即把对象事件投射到时间认知窗口之中。
第二章以时空构为理论背景,进一步描写时空系统的三个层次:时/空方向场,时/空处所和时/空事件。
第三章采用“运算器模型”,把各种方向场的谁知推理“集成”在一张运算图上。
第四章讨论时间处所的构造。
第二部分确立时间认知窗口在时体系统中的核心地位,重新定义时体诸范畴。
第五章指出时间认知窗口对每一事件而言都是必然存在,且对每一种件而方言只有一个时间认知窗口。
第六章在认知语法理论的基础上,给出一个新的时体定义。
第三部分研究事件的时间结构。 第七章提出一个四层级的事件结构。 第八章提出三个基本格式以确定事件的时间结构。 第九章划分出五类典型事件类型。 第十章进一步考察事件的时间结构中与终结有关的参数。 第四部分从推理主义语法观出发,讨论时间信息的计算问题。 第十一章首先介绍了推理主义的基本观点。 第十二章讨论前面各章所说的各种知识里,哪些必须合成到形式化的时间理论中,以便对汉语句子中的时间语义信息进行提取,包括四个方面。
序
主要内容及内部逻辑关系一览图
摘要
绪论
第一部分 时间系统
第一章 自然语言中时间信息配置的总模板
1 寻求更基本的范畴
2 从源头说起:时间系统的认知历史
2.1 原始的时间知觉及先验的时间范畴
2.2 两种记忆方式——内容寻址与位置寻址
2.3 第一次质的飞跃——内容寻址过渡为位置寻址
2.4 第二次质的飞跃——亲历之外又有非亲历
3 人类语言时间模型
3.1 外部时间世界和内部时间性质
3.2 事件陈述
3.3 时间认知窗口与地址述
附录 对亲历、非亲历两层次存在的证明——现实情态问题
1 什么是现实和非现实?
2 标记与事件
3 现实向非现实的转化
4 一个较复杂的例子——话语标记“你看”“我看”与现实情态
4.1 “你看1”“我看1”“你看2”的语义内容
4.2 “你看1”“我看1”“你看2”的语用条件
4.3 “你看1”“我看1”“你看2”的推理与辨析
第二章 时空同构及“空间”系统的三大层次
1 时空同构
2 空间诸层次
2.1 空间方向场
2.2 空间处所
2.3 空间事件
2.3.1 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
2.3.2 空间处所判断句与处所主题句
3 时间诸层次
3.1 时间方向场
3.2 时间处所
3.3 时间事件
3.3.1 内部时间和外部时间
3.3.2 时间处所判断句与处所主题句
第三章 现代汉语方向场的认知推理
1 已往关于方位推理的研究
2 立体空间方向推理的认知规则、路径、策略和原则
2.1 方位词、方向场、实体
2.2 立体空间方向场认知规则
2.3 立体空间方向场认知路径
2.4 立体空间方向场认知策略
2.5 立体空间方向场认和原则
……
第四章 时间处所的构造
第二部分 时体理论
第五章 时间认知窗口的性质与构造
第六章 从时体的经典定义到时体的认知观
第三部分 事件的时间结构
第七章 事件的层次
第八章 事件时间结构的判定
附录 现代汉语“动词/形容词+时/前/后”考察
第九章 典型事件类型及进入“时/前/后”格式的认知机制
第十章 事件的终结类型及其判断
第四部分 时间运算
第十一章 “了1”的完形体功能
附录 过去时标记“了1”、“了2”、“过2”在导出体意义时的区别
第十二章 现代汉语句子时间信息的提取
参考文献
符号
术语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