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作者近年来开过的若干次专题讲座的内容选编而成的。这些专题并不是什么高精尖的问题,也不是当前很多人钻研的热点问题;它们主要是作者在设计实践中遇到过而且认为对工程师及高年级学生有用的一些专业内容,另有一些是阅读国外教材后认为精彩而且宜于介绍给国内的内容,这些专题基本上都是作者在数学和设计时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探索,它们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已经起了很积极的作用。
1 混凝土悬挑梁
1.1概述
1.2关于悬挑跨度的选定
1.3抗剪承载力验算时用哪个公式
1.4纵筋在自由端的锚固方式及长度
1.5悬挑梁梁端立柱的结构作用
1.6牛腿设计要点
2 双向偏心受压及周边配筋柱偏心受压的截面计算
2.1双向偏心受压构件的一般知识
2.2双向偏心受压的基本计算公式
2.3矩形截面周边配筋柱的单向偏心受压计算
2.4算例及小结
3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及预应力超静定结构的次内力分析
3.1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性能特点
3.2无粘结预应力筋对结构产生的等效荷载
3.3预应力作用下超静定结构的次内力分析
3.4设计步骤
4 双重井字楼盖设计指南
4.1一般说明
4.2双重井字楼盖的定义及应用
4.3双重井字楼盖的基本尺寸
4.4板及次梁的内力计算
4.5多层框架的内力计算
4.6框架内力组合及配筋要点
5 双向板无梁楼盖设计
5.1概述
5.2板格的跨度和宽度
5.3双向板板格的板带划分
5.4双向板无梁楼盖实用分析法的基本思路
5.5板、梁、柱的刚度定义及公式
5.6直接设计法的限制条件
5.7总静力设计弯矩/直接设计法
5.8条带的控制截面弯矩,直接设计法
5.9等效框架法
5.10正负设计弯矩在条带截面上的分布
5.11柱(墙)的设计弯矩/直接设计法
5.12无腹筋双向板均匀冲切抗剪设计
5.13双向板腹筋区均匀冲切抗剪设计
5.14板与柱之间的传递弯矩
5.15板与柱之间偏心冲切受剪验算
5.16柱帽及柱上托板的构造
5.17双向板的最小厚度
5.18板的配筋细节
5.19板的开洞
6 圆形平板的弹性分析
6.1一般规定
6.2轴对称荷载下圆形平板的内力
6.3微分方程的建立及解
7 钢筋混凝土板屈服线理论基础.
7.1概述
7.2基本假定
7.3板的屈服线图式
7.4屈服线上的力矩抗力
7.5虚功原理分析法
7.6平衡分析法
7.7板块角端的节点力(NodalForce)计算
7.8屈服线图式与板内配筋关系的示例分析
7.9角隅影响
7.10小结
8 漫谈单层厂房的结构选型及布置
8.1总则
8.2折线形屋架的形状和尺寸
8.3屋面板及天沟板
8.4屋架支撑
8.5天窗系统(略)
8.6山墙扶壁柱系统
8.7基础梁、连系梁及圈梁
8.8吊车梁系统
8.9柱的编号
9 结构的温度内力分析
9.1一般概念
9.2排架年温度差引起的内力计算
9.3框架及不等高排架温度内力分析要点
10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顶端效应及简化计算法
10.1计算模式概要
10.2微分方程的解与初步分析
10.3框架-剪力墙结构顶端效应的探讨
10.4简化计算法
11 框架一壁式框架结构体系
11.1基本思想
11.2壁式框架的基本尺寸
11.3结构体系的层间抗侧力刚度
11.4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一壁式框架结构的内力及变位计算
11.5算例
12 弹性地基上梁的实用计算
12.1概述
12.2基本微分方程
12.3受集中荷载作用两侧均为无限长梁的计算公式
12.4梁端受集中荷载作用且一侧无限长梁的计算公式
12.5弹性地基上有限长梁的实用计算
12.6简单实用算例
12.7柱下条形基础实用简化计算/ACI法
附录1 混凝土的徐变系数
附录2 计算系数κ
附表2.1均布荷载作用下井字梁计算系数κ
附表2.2集中荷载作用下井字梁计算系数κ
附表2.3均布荷载作用下十字梁计算系数κ
附表2.4.集中荷载作用下十字粱计算系数κ
附录3 变截面惯性矩系数
附表3.1变截面惯性矩板的系数(不带托板)
附表3.2变截面惯性矩板的系数(带托板)
附表3.3变截面惯性矩柱的系数
附录4 ψ及ψ'值
附表4.1ψ值表
附表4.2ψ'值表
附录5 基床系数κ
附录6 函数η1、η2、η3、η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