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庄精萃/国学文化经典读本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谭步云//郭加健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近年来,人们逐渐提倡学习“国学”。所谓“国学”,是指在学术层面上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本书为《国学文化经典读本》之《老庄精萃》,主要收入了老子、庄子的代表作各七十八篇,相信本书对青少年学习国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内容推荐

这是为在学校里读书的青少年学生编写的一本《老子》和《庄子》的读本。

老子和庄子同时被列为道家一类的人物,从此世称“老庄”。自道教创立,他们的著述也就顺理成章地被奉为经典。本书收入了老子、庄子的代表作各七十八篇,对每一篇分为题解、原文、注释和译文进行详细讲解。

目录

前言/1

老子

 一/11

 二/12

 三/13

 四/14

 五/15

 六/16

 七/17

 八/18

 九/19

 十/20

 十一/21

 十二/22

 十三/23

 十四/24

 十五/25

 十六/27

 十七/28

 十八/29

 十九/30

 二十/31

 二十一/32

 二十二/33

 二十三/34

 二十四/35

 二十五/36

 二十六/37

 二十七/38

 二十八/39

 二十九/40

 三十/41

 三十一/42

 三十二/43

 三十三/44

 三十四/45

 三十五/46

 三十六/47

 三十七/48

 三十八/49

 三十九/51

 四十/51

 四十一/53

 四十二/54

 四十三/55

 四十四/56

 四十五/57

 四十六/58

 四十七/59

 四十八/60

 四十九/61

 五十/62

 五十一/63

 五十二/64

 五十三/65

 五十四/67

 五十五/68

 五十六/69

 五十七/70

 五十八/71

 五十九/72

 六十/73

 六十一/74

 六十二/76

 六十三/77

 六十四/78

 六十五/79

 六十六/80

 六十七/81

 六十八/82

 六十九/83

 七十/84

 七十一/85

 七十二/86

 七十三/87

 七十四/88

 七十五/89

 七十六/90

 七十七/91

 七十八/92

庄子

 一、北冥有鱼/95

 二、尧让天下于许由/100

 三、朝三暮四/102

 四、啮缺问乎王倪/105

 五、庄周梦为胡蝶/107

 六、养生主/108

 七、阖将傅卫灵公大子/114

 八、南伯子綦访孚乎商丘/117

 九、孔子适楚/120

 十、兀者申徒嘉/121

 十一、鲁哀公问于仲尼/124

 十二、阊跂支离无脤说卫灵公/128

 十三、知天之所为/130

 十四、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135

 十五、四问而四不知/138

 十六、肩吾见狂接舆/140

 十七、天根游于殷阳/141

 十八、阳子居见老聃/143

 十九、南海之帝为僬/144

 二十、骈拇/145

 二十一、马蹄/153

 二十二、■箧/158

 二十三、在宥天下/167

 二十四、崔瞿问于老聃/171

 二十五、泰初有无/174

 二十六、子贡南游于楚/176

 二十七、黄帝游乎赤水之北/180

 二十八、帝王之德/181

 二十九、世之所贵道/186

 三十、孔子西游于卫/189

 三十一、孔子行年五十/192

 三十二、孔子谓老聃/195

 三十三、秋水时至/197

 三十四、庄子钓于濮水/200

 三十五、惠子相梁/202

 三十六、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203

 三十七、天下有至乐无有/205

 三十八、庄子妻死/208

 三十九、支离叔/210

 四十、种有几/211

 四十一、子列子问关尹/213

 四十二、仲尼适楚/216

 四十三、颜渊问仲尼/217

 四十四、孔子观于吕梁/219

 四十五、梓庆削木为■/221

 四十六、工任/222

 四十七、庄子行于山中/224

 四十八、孔子问于桑季/226

 四十九、庄周游于雕陵之樊/229

 五十、温伯雪子适齐/231

 五十一、宋元君将画图/233

 五十二、啮缺问道/234

 五十三、东郭子问于庄子/236

 五十四、老聃之役/237

 五十五、徐无鬼见魏武侯/241

 五十六、庄子送葬/244

 五十七、吴王浮于江/246

 五十八、生而美者/247

 五十九、魏莹与田侯牟/248

 六十、柏矩学于老聃/252

 六十一、少知问于大公调/254

 六十二、外物不可必/260

 六十三、庄周家贫/262

 六十四、儒以诗礼发冢/263

 六十五、惠子谓庄子/265

 六十六、演门/266

 六十七、荃者所以在鱼/267

 六十八、寓言十九/269

 六十九、曾子再仕/272

 七十、众罔两问于景/273

 七十一、子列子穷/275

 七十二、原宪居鲁/277

 七十三、列御寇之齐/279

 七十四、宋人有曹商者/281

 七十五、孔子日/283

 七十六、庄子将死/284

 七十七、天下之治方术者/286

 七十八、芴漠无形/290

试读章节

老子·十二

【题解】

本篇选自《老子》十三章。文章阐述了自身比天下万物更值得珍惜,珍惜自身应当把自身看作有如附有大的祸患。

【原文】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③。

【注释】

①宠:指得到;辱,指失去。若,作为。②焦■说应当理解为“贵身若大患”。这里为了押韵而调整语序。③这一句,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均作:“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如可以寄天下。”《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乙》作:“或何口口口口口口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去天下矣。”均比传世本容易理解。可能传世本有所残缺。

【译文】

得失都是应惊惧的,把自身看作附有大祸患是可贵的。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呢?得到是卑下的,得到应惊惧,失去也应惊惧。这就叫做“宠辱若惊”。什么叫做“贵大患若身”呢?我之所以有大的祸患,是因为我有身体,等到我没有了身体,我又有什么祸患呢?所以,为自身比为天下更值得珍惜,这样一来便可以把身体寄托于天下了;爱惜自身胜于爱天下任何事物,于是便可以把身体寄托于天下了。

老子·十三

【题解】

本篇选自《老子》十四章。文章阐述“道”无色,无声,无形,因而不可言说,不可解释,也就不可诘问。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①。听之不闻,名日希,搏之不得②,名日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③,其下不昧⑤,绳绳不可名⑥,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⑦。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⑧,能知古始,是谓道纪⑨。

【注释】

①夷: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均作“微”。作“微”是正确的。②搏: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均作“指(音min)”。作“指”是正确的。《说文》:“指,抚也。从手昏声。一日‘摹’也。”③微: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均作“夷”。作“夷”是正确的。夷,平坦。④“其上”的前面,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均有“一者”二字。显然,以下的文字是解释“混而为一”的“一”的含义的。瞰:音jiao,明晰。⑤昧:昏昧。⑥绳绳:音min min,众多的样子;绵绵不绝的样子。⑦惚恍:虚无缥缈的样子。⑧古: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均作“今”。从道家法今不法古的理念考虑,作“今”更接近实际。有:指代地域。⑨纪:总要;总纲。

【译文】

看它看不见,叫做“微”;听它听不见,叫做“希”;触摸它触摸不到,叫做“夷”。“微”、“希”和“夷”不能进一步诘问,所以合而为一。合而为一,它的上面就不明晰,它的下面也不昏昧,绵绵不绝以至不能形容,然后又回复到无形无影的状态。这就叫做没有形状的状态。没有具象的形象,这就叫做“惚恍”。迎上前去,看不见它的头;跟随在后,看不见它的背影。采用今天的“道”以治理今天的地域,就能认识远古的肇始,这就叫做“道”的规律。  老子·十四

【题解】

本篇选自《老子》十五章。文章对得“道”的人进行了描述,并大加赞赏。

【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容。豫焉②,若冬涉川。犹兮③,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④。涣兮⑤,若冰之将释。敦兮⑥,其若朴⑦。旷兮⑧,其若谷。混兮⑨,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蔽不新成⑩。

【注释】

④士: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均作“道”。但《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也作“士”。综合各本看,“士”可能读为“事”,“事道”的意思。②豫:谨慎的样子。③犹:迟疑的样子。④容:马王堆帛书甲乙本、《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均作“客”。陈澧说:…客’与‘释,韵,作‘容’者误也。”作“客”显然是正确的。⑤涣:涣散;散漫。⑥敦:敦厚。⑦朴:用于雕刻的原木。⑧旷:旷达的样子。⑨混:融合;包容。⑩能:从刘师培读为“宁”,宁愿。蔽:《永乐大典》作“敝”。是正确的,指残缺。《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没有这一句。

【译文】

古代善于运用“道”的人,细致玄妙而且通达,深邃得非一般人所能理解。正是因为非一般人所能理解,所以勉强对他加以描述。他谨慎从事,就好像冬天涉水。他迟疑不决,就好像担心邻近的人攻击。他谦恭端庄,就像是做客。他散漫的样子,就像冰将要融化。他敦厚的样子,就像是未经雕琢的原木。他旷达的样子,就像山谷一般空旷宽广。他融合一切的态度,就像浑浊的江河一般。谁能够使浑浊安静慢慢变清?谁能够安定而且长久?使它动荡,一切便慢慢滋生。保持这个“道”的人,他不希望圆满。正是具有不圆满的态度,所以他宁愿残缺而不完好。P22-25

序言

近年来,人们逐渐提倡学习“国学”。所谓“国学”,是指在学术层面上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上一个世纪,我们经受过许多折腾,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传统文化饱受摧残破坏。在今天,痛定思痛,提倡学习国学,这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修养,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

我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历代的心血,世世相传,层层过滤,积淀成深厚的文化传统。在学术层面上,文化传统贯串、渗透于哲学、文学、史学等人文学科的各种著术中,凝聚成影响全民族意识形态的血脉。当然,其间有精华,有糟粕。而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则是我们必须吸取的营养。只有继承、吸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才有可能不断地壮大,不断地发展。

回首近百年,欧风关雨,吹渗神州,这对促进我国走向现代化,有其积极的一面。特别是进入全球化时代,我们不能故步自封,死抱传统。我们应该把世界上一切优秀的先进的文化财产,拿过来为我所用。但是,在以开放的态度面向世界的同时,我们更要把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继承过来,发扬下去。越是全球化,越要民族化。只有在继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取外来的文化养分,我们才有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有可能走在全球化、现代化社会的前列。

让青少年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国学,是当前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界应该重视的问题。多少年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给青少年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困扰,不利于社会人才的健康成长。君不见,在我们中间,有知识而没文化的人,所在多有。其实,没有获得优秀文化传统熏陶的人,即使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也不可能真成大器。庸庸碌碌者,捉襟见肘,寸步难行,遑论“走遍天下”!

即使对那些有志于从事科技事业的青少年来说,学好专业知识,与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学好国学,这两者绝不矛盾,更不会互相排斥。相反,接受了国学中所启示的具有辩证思想的观点方法,加强了思维能力,提高了表达能力,增进了人文精神和素质修养,反会促进对科技知识、理论的理解,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试看我国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像苏步青、李政道等等,他们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都与从小便接受国学的熏陶有关。深厚的文化根基,是他们攀登科学高峰的巨大的推力。这一点,我国的优秀科学家在总结学习的成功经验时,常引以为傲。对莘莘学子而言,前辈学人的体悟,值得认真地思考。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学一点国学,对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处理好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也同样是重要的。例如国学中提出的礼、义、廉、耻,忠、孝、仁、爱等观念,经过重新诠释,完全可以运用到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至于优秀文化遗产中所呈示的辩证的思想,人生的哲理,美好的文句,优雅的仪态,都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我认为,学不学点国学,对人的素质、知识的培养,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快慢之分,雅俗之分。因此,为了更快更好地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适应全球化、现代化的需要,为了对付日趋激烈的竞争,提倡学点国学,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实在是很有必要的。

学习国学,最好的办法是从娃娃抓起,让青少年从小就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有所接触。启蒙教育,对人的成长,关系至为密切。当然,传统典籍中某些概念、语言,青少年未必了了,可能是囫囵吞枣,但这不要紧。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青少年会逐步弄清它的真义;而那些优秀的文化养分,会渗入他们的肌肤、血管,成为他们生命的部分,让他们有可能更好地健康成长。

我们这套丛书,是为了帮助青少年学一点国学而编写的。我们很愿意把我国文化遗产中发人深省的哲理,脍炙人口的诗文,上至孔子老子,下至鲁迅冰心,有选择地向读者们介绍,并且稍作简明扼要的说明、注释。我们希望,广大的青少年能够从这套丛书中,接受到祖国优良文化传统的教益,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材。

暮春三月,杂花生树。让我们这一块深受岭南文化滋润的土地,开出更加美丽的花朵。

2006年3月于中山大学

(黄天骥,中山大学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专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