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多年来,研究《红楼梦》者甚众,红学产生了评点、评论、题咏、索隐、考证等流派,也涌现了王国维、胡适、蔡元培、俞平伯、吴世昌、周汝昌、张爱玲等红学大家,氤氲得红楼气象万千,蔚为大观。时至今日,红楼下仍有许多人翘首以观,期待着佳人掩帕回眸、公子执扇风流的那一幕重现。本书试图以物入手,从器物、花草、景致、意象中挑出书中的经脉,感觉人物的情感波荡和艺术的韵致横生。如贾母坐小舟一径游去,潇湘馆、紫菱洲、蘅芜苑、栊翠庵,移步换景,有径可循,将人物和住所一一交待清楚,不乱,不急,不闹,曲径通幽,繁花满眼,落红成阵,引你步入大观园,看姹紫嫣红开遍,如何都付与断井颓晅。
大旨谈情的《红楼梦》以[情]入笔,笔笔涉情。大结局宝玉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看似无情,其实是情之所至、情之极致。繁花点点,声色浓郁,转眼间一地落红,铺成的不仅是锦绣心情,也婉转成一曲悲悼时光的千千阕歌。读罢,各人成就的是各人的心境。
玉意味着人的性灵、慧根和本质。在《红楼梦》中,玉是一根情脉,串起人物的命运;也是一根伏线,贯穿全书始终。所以,曹雪芹并不轻易随便赐给书中人物以“玉”名,红玉就因为犯宝玉和黛玉之名而改叫小红。凡名中含“玉”者,都与宝玉这块女娲顽石即通灵宝玉有一种因缘。因此,宝玉、黛玉、妙玉、蒋玉菡、甄宝玉这五块“玉”纠缠绾结,演绎了一段扯不断理还乱的旷古传奇。
玉有真玉、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颜色有孩儿面、鹦哥绿、茄皮紫、秋葵黄、老酒黄、虾子青等。佩玉种类有玉块、玉镯、玉刚卯、玉牌、玉带钩等。玉在中国文化上内涵较宽。《礼记》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指玉的五个特性: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细密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人们以佩玉为荣、为美、为时尚,玉成为君子的化身和代表。
《诗经》中有“彼留之子,贻我佩玖”、“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说的是青年男女将玉佩作为爱情信物相赠。曹植在《洛神赋》中表达他对梦中情人洛神的爱慕之情时多次提到了玉。他喜欢洛神的贤淑和美丽,“解玉佩以要之”,解下腰间的玉佩赠予她,想与她相约。她“抗琼睇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举起美玉答应曹植,指着深深的潭水约定会面的日期。而相聚总是匆匆。洛神抬起罗袖擦拭眼泪,泪水滚滚而下打湿了衣裳;他们哀伤短暂的相聚将成永别,从此天各一方。“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铛”,洛神将江南的名贵玉环作为爱情信物赠给曹植,然后飘然而去,令曹植怅然若失。用玉来比拟纯洁的爱情最是伤神,因为它映出的是士子一种精神思慕,说明最美丽最洁净的爱情只存在梦境中,可望而不可即。所以,《红楼梦》以玉作为情感之脉,刻着时光的印痕。
宝玉挂在颈上的玉“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正面镌着十二个篆字。上面横写着四字为“通灵宝玉”。下面竖写的两行字为“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反面竖向镌着三行共十二个篆字:“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这玉便是女娲炼就、补天未用、遗弃在青埂峰下的那块石头。后来这石头被渺渺真人携去,衔于宝玉口中降生,幻形人世。它与宝玉形影不离,宝玉所经历的悲欢离合、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全都记在石头上。三劫过后,此石重返青埂峰时,其上所记载的正是《石头记》即《红楼梦》内容。因此,这石头即通灵宝玉,是《红楼梦》的缩影。它是左右宝玉命运的一个暗示,寄寓着宝玉的灵魂,是人间的一场情劫,是天上的一次宿命。石头上所记的故事正是宝玉的经历。
宝玉衔玉出生,意味着从此开始了一段红尘孽缘。
第二十五回,宝玉和凤姐遭赵姨娘的魇魔法所陷,疯癫几近气绝。一个癞头和尚来到贾府,将玉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人世光阴,如此迅速,尘缘满日,若似弹指!”又念了一首诗:“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把玉摩挲了一会儿,说了些疯话,嘱贾政将玉悬于卧室门上。当晚二人醒来,三十三日后才痊愈。
第一百一十五回,冬天,怡红院里行将枯萎的海棠开花,随后通灵玉丢失,宝玉人事不省。又是一个和尚径直走到宝玉炕前,在他耳边叫道:“宝玉,你的宝玉回来了。”宝玉把眼一睁:“在哪里呢?”和尚把玉递到他手里,宝玉紧紧攥着,慢慢将其放在眼前,细细一看说:“嗳呀,久违了!”病竟然好了。
第一百一十七回,宝玉听说和尚在外头要银子,忙出来一见。问和尚可是从太虚幻境而来,和尚道:“什么幻境,不过是来处来去处去罢了!我是送还你的玉来的。我且问你,那玉是从哪里来的?”宝玉答不出,却像一记当头棒喝,将那红尘豁然看破,“我把那玉还你罢”,僧人笑道:“也该还我了。”宝玉跑回自己房内取玉,袭人却拉住他不放。宝玉道:“我已经有了心了,要那玉何用!”狠命一推,袭人哭喊着不放手,宝玉用力掰她的手,袭人忍痛不放。还是宝钗让袭人放手,袭人这才松开。宝玉头也不回,撒手就走。
第一百二十回,贾政扶柩途中,宝玉披一袭大红猩毡斗篷,神色似悲似喜,雪中向贾政倒身下拜,然后随僧道远去。贾政恍然大悟:“那宝玉生下时衔了玉来,便也古怪,我早知不祥之兆,为的是老太太疼爱,所以养育到今。便是那和尚道士,我也见了三次:头一次是那僧道来说玉的好处,第二次便是宝玉病重,他来了将那玉持诵了一番,宝玉便好了,第三次送那玉来坐在前厅,我一转眼就不见了。我心里便有些诧异,只道宝玉果真有造化,高僧仙道来护佑他的。岂知宝玉是下凡历劫的,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说着掉下泪来。
从衔玉到失玉,再失而复得,从佩玉到攥玉,再到还玉,便是宝玉从“情情”到“情不情”的觉悟。全书大结局,甄士隐说出宝玉的下落:“宝玉,即宝玉也。那年荣宁查抄之前,钗黛分离之日,此玉早已离世。一为避祸,二为撮合,从此夙缘一了,形质归一,又复稍示神灵,高魁贵子,方显得此玉那天奇地灵之宝,非凡间可比。前经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带下凡,如今尘缘已满,仍是此二人携归本处。”一段红尘孽缘就此了结。脂砚斋在元春省亲点的《仙缘记》下批:“伏甄宝玉送玉。”隐伏了通灵玉的结局是:甄家后来被抄家,甄宝玉沦为乞丐,出家得道,把宝玉丢失的玉送了回来,并点醒他的凡心尘缘。宝玉不久就削发为僧,那块玉由渺渺真入带到青埂峰下归位。而宝玉看了石头上刻的《石头记》和情榜,明白还泪的故事后,了证情缘,大彻大悟。十分红处便成灰,大荒山下的一块顽石,历劫历幻,终于又复归本质。
玉,欲,字不同,音却相同,在《红楼梦》里以“玉”比作人生的欲求,隐在从冰凉至苍凉的时光中,也影射出宝玉、黛玉、妙玉、红玉等人的人生欲求。黛玉是一棵还魂的绛珠草,因着和宝玉的情缘,才带了玉气,有了“黛玉”的名字。“黛”和“绛”都泛着红色,宝玉住怡红院,佩红玉,别号怡红公子。宝玉和黛玉,有“玉”也有“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这样纠缠在一起,演出了一段悲红悼玉的千古情殇。
在宝、黛、钗三人波澜起伏的爱情婚姻历程中。金玉缘与木石盟之间一直冲突矛盾着。金玉良缘是世人眼中理想的婚姻。从家族利益来看,宝玉与宝钗的结合是最佳的选择,再加上宝钗戴的金锁上刻着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与宝玉通灵玉上所刻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正好配成一对,金锁和通灵玉上都镌了八个字,暗合宝玉和宝钗的“生辰八字”。这些巧合使得二人的姻缘称得上是完美的金玉良缘。木石前盟是宝玉和黛玉纯洁爱情的象征,它缘起于缥缈仙境的一段浪漫佳话。绛珠仙草感于神瑛侍者灌溉之恩,追随其历劫红尘,用一生眼泪作为报偿。到了尘世,侍者和仙草化身为宝玉和黛玉,相识而相知,懂得却难得,玉就是一根红线,牵系的是姻缘,串起的却是人物的命运。
通灵玉衬得宝玉面如美玉、富丽高贵,烘托出宝玉清透不俗的气质。家人都把这块玉看做是宝玉的命根子,可宝玉并不珍惜。宝黛初会时,宝玉见黛玉颈上无玉,又听黛玉说“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登时发起病来,摘下玉就狠命一摔,还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初时与黛玉相见,便透出曰后摔玉明志的端倪,暗示后来他对“金玉之说”的厌恶。
P3-6
《红楼梦》就是一座大观园,进去的人都被她的繁花迷住了眼,沉溺在声色之间,生出绮丽万端的想象。
一入园里,看到的是那些称为“清供”的扇子、手帕、酒器、茶具、棋枰、镜子、奁盒、琴箫,还有叫作“闺私”的镯子、金钗、簪子、汗巾、锦衾、绫缛、绣帐、香囊,这些藏在深闰中的物什被女人香濡汗染,顿时就浸上了一股暧昧和幽婉之气,留给了男人想象和绮念。这些清供闰私说起来是软媚无力的,但在曹雪芹的手下,硬是将其把玩出一股人性的“手泽”,绽现出人物的生动韵致和时光的苍凉幽深。
《红楼梦》全书大旨谈情,“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以“红”字作为书中点睛之笔。宝玉爱红,佩红玉,住怡红院,居绛芸轩,穿红纱袄,踏红鞋,枕红香枕,袭红斗篷。“红”是书魂,喻“情”。而情之所归必是血泪之衷,曹雪芹于悼红轩中以朱笔蘸泪,滴墨成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泣染成一部千古《红楼梦》。他叹朱楼残破,哀身世飘零,放亡国悲声,“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满纸悲怆,泪尽而逝,终于像黛玉一样渡尽劫波,回到了最初的地方。
当我们今天摩挲着红楼器物,仿佛立在小庭深院中,将人生的琐屑看破。其实,锦瑟流光下,人生其实有着太多的颓唐和无奈。什么才是可以永远倚恃的?怎样才能握住最后的温柔?“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没有永恒,只有当下,虽然残酷,却是一种真相。“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一个人,一个家,一个朝代,转眼间不就风吹雪散,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吗?曹雪芹就是带着这样的痛苦,将温柔乡铺成了生死场。所以,只有从那一件件香艳的摆设和用品中,剥去岁月的薄膜,轻轻一抹,才会乍现那个时代的爱怨情仇、悲欢离合。
二百多年来,研究红楼者甚众,红学产生了评点、评论、题咏、索隐、考证等流派,也涌现了王国维、胡适、蔡元培、俞平伯、吴世昌、周汝昌、张爱玲等红学大家,氤氲得红楼气象万千,蔚为大观。时至今日,红楼下仍有许多人翘首以观,期待着佳人掩帕回眸、公子执扇风流的那一幕重现。因此,本书试图以物入手,从器物、花草、景致、意象中挑出书中的经脉,感觉着人物的情感波荡和艺术的韵致横生,如贾母坐小舟一径游去,潇湘馆、紫菱洲、蘅芜苑、栊翠庵,移步换景,有径可循,将人物和住所一一交待清楚,不乱,不急,不闹,曲径通幽,繁花满眼,落红成阵,引你步入《红楼梦》,尽赏小园风光。
清供,闺私,都是富裕日子里滋生出来的闲情,昭示了一种单纯、静谧、洁净、精致、富贵的日子,往深里挖掘,也暗喻了一种忧伤、寂寞、空虚、颓废、崩溃的心境。美到极处,便离毁灭不远了。正像宝玉颈上的通灵玉,纯洁到极致的石头,却是最禁不起磕碰的;和玉一样,绚烂的生命也极易枯萎。手握着扇帕簪钗、抚着衾枕帐帷,就摸到了时光的温润和苍凉,前朝云雾,过往烟尘,俱成了一种寥落心情。
红楼可宴饮,可欢谑,却终究不过是一场梦而已。而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去细细品味那一场风花雪月的爱情。
花落
以“花落”作为后记题,是以一程花事来喻此书的成书始末。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开始了这本书的写作;今年的这愈季节,终于完稿出版。花开,花落,有了结果。正如《红楼梦》从一僧一道说玉开始,到宝玉随僧道而去结束,声色繁花下,总是有盛有衰,总是悲喜交加。这本书同样蕴着我的情感,跌宕着或欢欣或幽怨的情愫。因为喜欢《红楼梦》,所以对它倾注了十分的热情;同时,研究红学者毕竟众矣,索隐,考据,评点,不一而足,我算不上是何派何宗,只是用自己的眼光和视角来赏读这部千古名作,希望读者能和我一起,感受着这部书的至美至诚。
在此书的创作过程中,我翻阅并参考了一些资料,如《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和王国维、俞平伯、吴世昌、周汝昌先生等人的著作,从中归纳了一些红学观点,作为此书的佐证说明。书中的插图采用的是清朝孙温画的《红楼梦》全卷,色彩鲜艳,画面灵动,为本书增色不少。
特别鸣谢青年书法家李纯博先生,他曾经为1986年版的电视剧《红楼梦》题写过片名及剧中的书法作品,本书的书名便是出自他的手笔。他的字清劲遒媚、淳古朴质,其神其韵,将此书氤氲得风朗俊逸,更具风情。
大旨谈情的《红楼梦》以“情”入笔,笔笔涉情。大结局宝玉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看似无情,其实是情之所至、情之极致。繁花点点,声色浓郁,转眼间一地落红,铺成的不仅是锦绣心情,也婉转成一曲悲悼时光的千千阕歌。
读罢,各人成就的是各人的心境。
燕 泥
200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