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无法说话,靠人喂食和照料的孩子,竟然比外面的世界还带来了更多的爱,善良,清纯和笑声!本书作者就是这样一位孩子的母亲。她用动人的笔触讲述了儿子短短29年的生命。本书不是为了展现残疾,而是要抒写抗争,并让我们看到那永不止息的爱。她告诉我们:如果人人都敞开心扉,人人都笑口常开,甚至面对悲伤与黑暗也能舞不止息,那么我们就能重获一颗清洁的心,得以体味生活的美好。身体的残疾不等于人性的缺陷,相反,它使人们更多地关注“爱”这一人类生存的本质。
在这本讲述心灵历程的书中,罗伯塔提出了一个问题:盼望从何而来?我怎样才能使世人看待我的儿子如同我看待他一样,不带任何歧视偏见?而答案就在她对自己说出“你的旨意必将成就”的那一刻显明出来。
如果你的心灵正感到软弱,如果你身边的朋友正遭遇困难,需要安慰,如果对美好生活的盼望每天都受到威胁,我们又该怎么办呢?那么拿起来这本书来读吧!
他活了29年7个月零10天;疾病导致严重的智障,只能发出有限的几个声音;右眼失明,左眼视力微弱;脊柱侧凸导致驼背,所有的关节都严重错位;患有严重的癫痫,经常患呼吸道感染和肺炎;颈椎畸形,头部和脊柱仅靠颈部的肌肉连接;无法咀嚼,不能独立进食,总是流口水;但他喜欢玩提线木偶,爱闻花香,也很爱笑;他喜欢听音乐,更不可思议地迷上跳舞。每当音乐响起,他就迫不及待地想找个舞伴翩翩起舞。跳舞的时候。他会紧紧地抱着你,你甚至能透过那瘦瘦的硌人的身躯感觉到他的心跳。
本书作者就是这样一位孩子的母亲。她用动人的笔触讲述了儿子短短29年的生命。本书不是为了展现残疾,而是要抒写抗争。并让我们看到那永不止息的爱。
她告诉我们:面对苦难,如果人人都敞开心扉,人人都能乐观面对,甚至面对悲伤与黑暗也能舞出生命的华彩与爱的光芒。那么我们就能重获一颗坚韧的心,得以体昧生活的美好。
第一章 痛苦没有预约
他叫罗布,我们的长子。他的降生改变了我们的一生,造就了今天的我们。
如今,我们虽擦干了他留在钢琴上、电视上和地板上的口水,却无法擦去他留在我们心头的记忆。他的生命所带给我们的问题和我们找到的答案,驱使我们要把他的故事分享出来,与那些遭遇相同但仍在苦苦寻求答案的人们共勉。
罗布活了29年7个月零10天,一降生就因为一种极为罕见的染色体变异而导致严重的身残和智障。成年后的他,身高一米七,体重不到五十公斤:右眼失明,左眼视力微弱:脊柱侧凸导致驼背,上半身歪向一边,所有的关节都严重错位。
他还患有严重的癫痫,也是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的易发患者;由于颈椎畸形,头部和脊柱仅靠颈部的肌肉连接;他只能发出有限的几个声音,无法咀嚼,也不能独立进食,必须靠别人不断的帮助和提示;还总是流口水;走路的样子被我们戏称为“醉八仙跳摇摆舞”。
罗布的笑容能照亮他的整个脸庞,让每个看到的人都备感亲切和亲近。他非常喜欢提线木偶,其中木偶格罗弗是他的最爱。他很有幽默感,也很爱笑。他一生只哭过两次。一次是因为一件小事儿我批评他;另一次是在教堂里,我不知他为什么哭。他喜欢听音乐,每当音乐响起,他就迫不及待地想找个舞伴翩翩起舞。跳舞的时候,他会紧紧地抱着你,你甚至能透过那瘦瘦的硌人的身躯感觉到他的心跳。罗布认识字母表上所有的大小写字母,能通过一些手语和布利斯符号(Bliss Svmbols)来表达自己。布利斯符号系统由一些简单的符号图形组成,这些符号可以通过组合和搭配来表达不同的含义,便于残疾人互相交流。
罗布爱闻花的香气。在教堂时他会很安静,一副领悟颇深的表情。他觉得倒车的动作很可笑,每次倒车都会把他逗笑。不过,一旦他决定了的事,不管你如何劝阻,他都会固持己见。回答问题的时候,他会用缓慢地点头表示“是”,用短、频、快又略带挑衅意味的摇头表示“不”。他的右手食指总是伸着,大拇指就蜷缩在食指和中指之间。
他喜欢画圈儿,也喜欢转圈儿玩儿,觉得轻声耳语很有趣儿。他喜欢井然有序、有条不紊的生活,也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但脚下踩着青草的感觉会让他很不舒服。他喜欢各种音响效果,看电视时总是左摇右晃,随着音乐有节奏地点着头。他酷爱玩水,喜欢在浴缸里、池塘里和游泳池里嬉戏。玩肥皂泡的时候,要么用食指把肥皂泡一个个戳破,要么花样百出地把肥皂泡弄成各种形状。他还能拼写出自己的名字“罗布”呢! 罗布大多数时候都是快乐的。
有10年之久,我们只有罗布一个孩子。除了生病住院和为期一周的一次度假及少有的几次在外过夜外,他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和我们一起度过的。他出生时我和菲尔20岁,去世那年我们正好50岁。他的生死都令我们肝肠寸断。由于看不到希望,感受不到祝福,他的降生使我们深陷绝望的深渊难以自拔——他的残障意味着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过上梦想中的美好生活,他也永远无法像其他健康孩子那样长大成为男子汉。罗布去世时,我们更加悲痛欲绝。因为在抚养他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明了,上帝借着他在我们身上欲成就的计划是何等奇妙,我们也分明看见天父为实现我们的梦想铺就的道路是何等美善。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分娩时给孕妇注射麻醉剂是较普遍的做法。因此,罗布呱呱坠地时,尚处于麻醉期的我对所发生的事情浑然不觉。等药效过后,我醒来问“我的宝宝在哪里”时,就隐约感到事情有些不妙。一位医生对我说,事情有些麻烦,我的宝宝呼吸有障碍,还有多种先天缺陷。闻听此言,我顿时悲痛不已,于是医生给我服用了镇静剂,以便稳定我的情绪。 当晚,我和菲尔还努力朝好的方向想。我们想:通过药物治疗、手术和教育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我们以此来给自己打气。菲尔在离开医院回家时提醒我,我们应当庆幸孩子的智商没有问题。他甚至开玩笑说:“说不定他是你见过的最聪明的小家伙呢。”然后他抱我,吻安。
产科病房绝对是个不乏柔情爱意的地方。那些翘首期盼造物主赐下美好礼物的父母们,满脸欣喜地接过自己的小宝贝抱在怀里,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幸福时刻啊!但是,即使是再美好的时刻,也总是有人欢乐有人愁:那些签下领养文件的孤独的单身母亲们,把孩子称为她们爱情之旅的休止符;那些死了孩子的父母们,那些孩子注定会夭折的父母们——这些遭遇不同的母亲们都躺在同一个病房里,她们各自的故事、感情、恐惧、喜悦,凡此种种,都纠结在一起,五味杂陈。如今,我和菲尔就面临着同样的际遇。由于没有医疗保险,我们只好与另一个家庭同住一个病房。那一夜,护士不时把那位母亲的新生女儿抱过来让她喂奶和照料。而我的臂弯里,却始终空空如也。
那是怎样一个备受煎熬的不眠之夜啊!第二天一早,负责我们的儿科医生来到病房说,她会开更多的检查单,给我们的孩子做进一步检查,包括脑部的X光扫描。我问她罗布的智商有没有问题,想确认一下我们的猜测。哪知医生回答说:“我们甚至不能肯定他有没有智商。”哦,上帝呀!我可怎么跟菲尔说呀!他会留下来陪我共同面对这不幸吗?我们又怎么养活这满身是病的孩子啊?
一连串的打击和恐惧蜂拥而出,淹没了我的理智。正在这时,电话响了,母亲的声音从电话那边传过来。感谢上帝,母亲的电话来得太及时了。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她总会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我关爱和信心,都会始终如一地支撑着我。
那天晚上,菲尔上完课、打完工之后就来到医院看我们。当我告诉他罗布的健康问题比我们担忧的还要严重时,他张开双臂揽我入怀,说:“上帝这样安排必然会有原因。”在他这句话出口之前我已经与他相爱,但是在他说出这句话之后,我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彻彻底底地爱上了他。
这种盼望从哪里来?在山穷水尽之时仍满怀希望,这可不太合乎逻辑呀!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崇尚理性思维和逻辑证明。但客观存在的远不止摸得着、看得见的这些物质世界。一个人深陷绝望而放弃,另一个人却依然充满盼望努力向前。这两种选择决定了截然不同的生活之路。
绝望使人陷入黑暗、虚无之中,而盼望是信心的一部分。
当时,我们不仅想知道罗布都患有什么病,也想知道病因是什么。医生怀疑罗布有基因缺陷,建议做染色体检查,就抽取了他的血液做化验。经过漫长的三个星期的等待,化验结果终于出来了,但病因仍不清楚。医生们的初步诊断结果是,罗布以后会有严重、甚至彻底的智力发育迟缓症状,而且他的预期寿命很短,最多只能活到十多岁。医生进一步建议我和菲尔也做一下基因测试,以确定我们再生下像罗布这样残疾儿的概率。
随后,又一次经过充满恐惧的漫长等待,化验结果显示我和菲尔都不是这种异常基因的携带者。于是医生建议我们把罗布交给公共机构照管,然后尽快再生一个孩子。还建议我们应该忘记曾经发生过的悲剧,及早开始新生活。那天,我就站在那小小的病房里,3名身穿白大褂的医生站在对面,向我解释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当时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那年我和菲尔都只有20岁,不谙世事。但是有一件事我们再清楚不过,我们对罗布这条小生命负有责任,而且他需要我们,他有权利得到我们的爱和照顾。上帝赐给了我们负责任的双亲,为要使我们成为同样负责任的父母。亲眼目睹了父母一生战胜的困难,让我们懂得,即使处境艰难也不应退缩,反而更加需要努力拼搏。
如果让我们自己选择,我们当然不会选择这样难走的生活道路,当然希望怀中抱着的孩子聪明健康。每次我进入产房通道即将分娩时,我都会思考关于生命选择这一凝重的问题。按照本性,谁都愿意选择能取悦我们眼目的东西。我们自以为有能力分辨是非好坏,并按自己的判断选择自认为好的东西。其实,一个碰伤的桃子可能很甜,如果你不在乎那些创伤就会尝到甜头。但我们通常会把它扔到一边不加理睬。
我们之所以追求完美,都是人性使然。一些人从自身之外寻求完美,另一些人却对自己求全责备。其实,每个人都会面临与伊甸园里的亚当和夏娃相同的选择:我们相信上帝是完美的,还是我们要变成自己的上帝?
若按人类的标准,我和菲尔肯定都不是这样一个残疾儿的最佳父母人选。我们还都是刚刚20岁的大孩子,甚至还需要别人的照顾。我认识的人都不认为我们有资格做孩子的父母。在我们面前摆着两条路:要么相信生下残疾儿纯属意外,要么相信上帝允许这件事的发生有着更高的计划。若选择后者,就意味着必须相信制定这一计划的圣洁之神。
可是如此圣洁的神怎么会允许这么残忍的事情发生7我记得主日学里听到一句经文“神就是爱”。果真如此,那么神的爱如何从这悲惨的遭遇中显明出来呢?难道上帝将自己置身事外,袖手旁观我们会选择哪条道路,还是他亲自造成我们今天这样的局面?可惜那时我还不知道自己是站在错误的角度来理解这些答案。
我同样不知道,这小小的婴孩将成为上帝手中宝贵的器皿,借着他来使我察验自己和所置身的这个世界,帮助我懂得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至此,我开始真正懂得等候上帝的必要性。一度,我曾内心暗自低语:“你的旨意必将成就!”
P1-7
前不久,我听到一则趣事:
在纽约地铁里,一位流浪街头的老妇人,四肢伸展一人躺占着三个座位。她蓬头垢面,牙齿所剩无几,相貌非常龌龊,人人唯恐避之不及。
列车驶进下一站时,上来一位年轻商人,三件套西装熨烫笔挺,透着一股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之气。车门关上后,年轻人手抓扶梁刚刚站定,老妇人突然抬起头问道:“先生,你有吃的吗?”他低头看了看这个衣冠不整的女人:“对不起,我没有。”
“那你有五美分吗?” 老妇人继续纠缠。
年轻人翻了翻衣袋:“没有,我没有零钱。”
老妇人仰起头斜眼打量着他,最后问道:“那你可以和我跳支舞吗?”
当我读完罗布·班迪的故事,不禁想起上面这则小故事。因为罗布的母亲在书中也问了我们同样的问题:“你可以和我跳支舞吗?”
当孩子呱呱坠地时,我们的生活重心便转到孩子身上,心中也总是向往着高枕无忧的美好生活。我们抱着新生儿回家时,就如同抱着这些盼望。然而,如果这些对美好生活的盼望每天都受到威胁,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本书讲述了一个残疾男孩罗布的故事。作者就是孩子的母亲罗伯塔。她用动人的笔触讲述了生来就患有严重机体损伤的儿子的一生,也讲述了自己如何透过儿子短短29年的生命领悟到:身体的残疾不等于人性的缺陷,相反,它使人们更多地关注“爱”这一人类生存的本质。
罗布爱玩提线木偶,喜闻花香,也很爱笑。罗伯塔忘不了那次丈夫和儿子泛舟湖中钓鱼玩耍的情景;忘不了罗布是如何影响了兄弟姐妹的生活;更忘不了罗布爱上跳舞后全家人兴奋的样子……
本书不是为了展现残疾,而是要抒写抗争,它是写给所有人的。在这本讲述心灵历程的书中,罗伯塔提出了一个问题:盼望从何而来?我怎样才能使世人看待我的儿子如同我看待他一样,不带任何歧视偏见?而答案就在她对自己说出“你的旨意必将成就”的那一刻显明出来。
我的母亲与罗伯塔有着相似的境遇。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生下了奥利弗,可他一生下来就看不见,既残疾又弱智。但是母亲也找到了与罗伯塔相同的答案。一天,母亲带着自己这个病弱又无药可医的孩子来到布鲁塞尔大教堂,她在大教堂的阴影之中轻声低语:“你的旨意必将成就。”从那以后,她花了整整32年的时间与奥利弗共舞,并且教导我们几个兄弟姐妹也与奥利弗一起共舞,跳一曲生命之舞。
本书没有描绘神迹奇事,也不能作为我们解决问题的指导书。但作者在书中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有问题,我们看待这些问题的态度,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决定了我们是谁,我们是怎样的人。
罗伯塔确信,儿子罗布身上的缺点与常人具有的缺点别无二致。她透过本书告诉我们的是,如果人人都学会敞开心扉,喜欢提线木偶、爱闻花的香气;如果人人都笑靥常开,学会跳舞,甚至面对悲哀时也能舞不止息,那么我们就能重获一颗澄明的心灵。正是因着这颗澄明之心,我们得以体味生活的美好,寻获心灵的抚慰,并终将享遇上帝之爱。
用罗伯塔自己的话说,这本书会为读者所揭示出的是,痛苦中蕴含着真理,并带给人思索与慰藉。
面对自己和人世间所有的苦难,罗伯塔站起来勇敢地发问:“你愿意一起跳舞吗?”而我们的回答,将会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克里斯托弗·德·文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