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要谈的,是中国传统审美活动的独特思路。
按照一般的说法,审美活动就是对某种感性对象的超功利的观照。这或许可以视为审美活动的共性。但实际上,各个民族的审美活动都是在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在自己的文化系统的制约下进行的,因而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或思路。
那么,中国传统审美活动的独特思路究竟是什么?如果要用一句话作最简单的概括的话,那就是:神与物游。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神与物游(中国传统审美之路)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
作者 | 成复旺 |
出版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要谈的,是中国传统审美活动的独特思路。 按照一般的说法,审美活动就是对某种感性对象的超功利的观照。这或许可以视为审美活动的共性。但实际上,各个民族的审美活动都是在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在自己的文化系统的制约下进行的,因而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或思路。 那么,中国传统审美活动的独特思路究竟是什么?如果要用一句话作最简单的概括的话,那就是:神与物游。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的认识和评价。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文化思潮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谈论传统不能不参照现实,现实的变化不能不影响对传统的看法。故这种修订自不可免。第三章的修订不在此列,主要是想把“境界”问题阐述的更好一些。 目录 引论 中国传统审美之路——“神与物游” 神与物游的发现 神与物游与中国传统美学体系 几个有关的问题 第一章 由形入神 形、象、气、神 一、形与象 二、气与神 三、有机自然观与审美客体 体物而得神 一、对神的追求 二、神似与形似 三、“似花还似非花”:神韵 物之神?己之神? 第二章 缘心感物(上) 心声心画:对自我人格的欣赏 一、心声心画 二、咏物,隐然只是咏怀 三、伦理型文化中的审美 性与情:人格 一、二元三分:性、性其情.情 二、自然人格与伦理人格 三、个性人格 动与静:情感状态 一、人格与情感状态 二、静态与动态 三、狂态 第三章 缘心感物(下) 心不孤起:人格向物的转化 一、心不孤起,仗境方生:”物感”说 二、悲喜亦于物显 三、情景妙合,风格自上 心与物适然相会:兴——美感的产生 一、兴的历史 二、兴的意义 三、兴的延伸:兴象、兴趣、兴会 呈于心而见于物:境——美的呈现 一、境的历史 二、境的意义 三、境的分化:无我之境、有我之境、适我之境 第四章 以人合天 立天定人:美之本 由人复天:文之至 一、天机 二、天籁 三、自然 天的信仰与审美的归宿 第五章 从观到悟 神遇 神遇的过程 一、玄览 二、神思与玩味 三、妙悟 体验的哲学与审美活动 余论对中国传统审美之路的思考 后记 试读章节 “神与物游”的“物”,可以是指自然景物,也可以是指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可以是指文艺作品,也可以是指作品中描绘的各种境象;总之是指一切与审美主体相对待的审美客体。对于一切审美客体,中国传统的审美活动都是要由形入神。 形、象、气、神 要由形入神,就必须物皆有神。中国古人正是这样看待世界的。在他们的观念中,物并不是、至少不仅仅是一个质实的团块、一个界限分明的实体,而是一个有着由表及里、由实人虚的丰富层次的存在。这个由实到虚的层次,就是形、象、气、神。这其实是一种独特的自然观。 一.形与象 “形象”可以说是今天的文艺学、美学著作中最为普遍、也最为普及的概念,但在中国古代却很少出现。中国古代讲“形”、讲“象”,却不大讲“形象”。像宋代梅尧臣的“烟云写形象,葩卉咏青红”(《赠三韩述诗》)这样的例子很少,而且其中“形象”与“青红”相对,似应视为两个词。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人看来,“形”与“象”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而“象”又远比“形”重要得多。 《易传》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系辞上》)。当然,“形”与“象”的区别实际上并不这样简单、这样绝对,但这种说法又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如下述言论: 见之谓之象,形乃谓之器……(《易传·系辞上》) 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冶,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尽见其大象,而不为斩刻之形,则云气之态度话矣。([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从这些话可以看出:“形”与“象”都是可见的,这是它们的一致之处;但“形”有固定的形体,“象”却没有,如“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之类,就只能称之为“象”而不能称之为“形”了,这是它们的区别。所以,“象”又往往被称之为“气象”。如:“风雨晦明,山川之气象也。”([清]石涛《画语录·山川》)“且如冰与水精,非不光,比之玉,自是有温润含蓄气象,无许多光耀也。”(朱熹((孟子章句序说》)山川之“风雨晦明”,玉之“温润含蓄”,显然都不是固定的形体,虽然是确实可见的。而“形”则往往又被称之为“形体”,如宋人袁文即云:“形者,其形体也。”(《瓮■闲评》) 就有外在的表现而可见这一点来说,“象”可以包括“形”。《易传》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系辞上》)人所共知,《易传》中虽然提出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但又把天地间一切事物统称为“象”,在更多的时候只讲“象”,而不讲“形”。就虽有外在的表现而没有固定的形体这一点来说,“象”又比“形”虚一些。在中国古代的美学著作中,“象”的构词能力远比“形”要强。许多重要的美学概念,都是与“象”分不开的,除了上面提到的“气象”以外,还有“兴象”、“意象”等等(这些概念,我们后面还会讲到)。这种情况其实已经隐含了中国古代审美意识重虚的特点。 在《周易》中,作为意的外在表现,“象”之外,还有“言”。“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言”虽然是用来“明象”的,但如采取内在意旨与外在表现的二分法,“言”与“象”就处在了同一个层次。所以在有些著作中,便“言”“象”并提,以同意旨相对。如: 穷理尽性,事绝言象。(谢赫《古画品录·陆探微》) 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以取于书策之内。(宋炳《画山水序》)因此,对于以语言为表现形式的文学来说,言词也就往往取代了“形”“象”的地位。清人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云:“神气备而词从之也,若神气索而翦词求工,特貌似而实非其真。”沈德潜《东隅兄诗序》云:“苟其人无君形者(按:“君形者”即神)存,而断断焉求工于章句,彼其所求者非必不工也,然欲使后世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吾恐性情面目隐而不见也。”(《归愚文钞》卷13)这样,一般审美领域的形神问题在文学中有时就变成了言意问题。 二、气与神 气与神的情况,要比形与象复杂得多。 中国古代关于气的论述极繁,气的含义也极丰富。它是化生天地万物的元素: 地气上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物化兴焉。(《乐记》) 天地赋物,飞潜动植,各有一性,何莫非两间生气以成此?([清]薛雪(《一瓢诗话》)它又是推动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无形的力量: 《三百篇》之不能不汉魏也,汉魏之不能不六朝也,六朝之 不能不三唐也,三唐之不能不宋元也。……故气也者,默行于 宇宙之间,虽慧人才子极其力而不能留。(袁中道((崔公超拟十 九首小序》) 天之道,气数为之,而不关于义理。(袁枚《读外余言》卷1)故钟嵘《诗品序》言诗之产生,从“气之动物,物之感人”讲起。((老子》所谓“天地之间其扰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正因为如此,气也就成了宇宙及所含万物的生命力,或日生气: 文要得神气。见试看死人活人,生花剪花,活鸡木鸡,若何形状,若何神气。(董其昌《画弹室随笔·评文》)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王夫之解释((庄子》中的“气”,即日:“气者,生气也,即魄天之和气也。”(《庄子解·人间世》)P23-26 后记 本书原名为《神与物游——论中国传统审美方式》,于1989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现在承蒙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修订插图本,改为现名。 此次修订,主要涉及第三、四、五章及《余论》。修订的内容,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的认识和评价。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文化思潮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谈论传统不能不参照现实,现实的变化不能不影响对传统的看法。故这种修订自不可免。第三章的修订不在此列,主要是想把“境界”问题阐述的更好一些。总的来说,修订的幅度是相当大的。 本书插图系请高洪存先生代为初选,我只是作了一定数量的增删。在此谨向高先生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书责任编辑袁丽娟女士,不仅悉心校阅书稿,还为本书设计了新颖的版式。由于我的拖沓,又给她的工作增添了困难。在此并致谢意与歉意。 成复旺 2006年1月于北京下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