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名言系列”是兼具欣赏和实用价值的“名言汇编”,可以使读者朋友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古典名著的精髓。编者在编写时既注重资料的准确性,更兼顾阅读的趣味性,使大家在理解名言的基础上,能会心一笑,并充分感受智慧升华的快感。
本书为“中华经典名言系列”中的一册,从经典著作《孟子》中严格挑选出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言,献给大家,使大家对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名句,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在编写体例上,围绕每一句名言,按照“名言何来”、“名言解读”、“名言故事”和“名言史例”四项作全面分析和解读。
本书是古代人的智慧和现代人的幽默完美相遇的成果。读懂这100句,就等于你读懂了这部名著。
孟子在中国,是个家喻户晓的人。太多的故事、成语、熟语、常用词、寓言、典故来源于他。《孟子》一书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提出仁政主张和“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发挥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性善论的伦理观,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以推行仁政的事迹。《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千百年后,人们仍能清晰地感受到孟子的个性、情感和精神,看到一个大思想家的鲜活形象,这正是《孟子》千百年来一直具有无穷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书从这部儒家经典里挑选了100句精彩名言,详细介绍其出处和內容,传递圣人的智慧,进而腾越时空,以发人深省的相关历史人物故事印证这些名言的涵义。
必由之路
·名言何来
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诗》云:“周道如底,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①
《万幸下》②
·名言解读
①以上四句出自《诗经·小雅·大东》。
②本书名言均引自《孟子》,全书一律单列篇名。
想见贤人而不按合适的方式,那就像要人进来却又把他关在门外。义,好比是路;礼,好比是门。只有君子能沿着这条路走,从这座门进去。《诗经》上说:“大路平得像磨刀石,直得像箭;君子所走的道路,小人也会看着走。”
·名言故事: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万章向他请教有关士人与诸侯的关系问题,孟子给万章讲了自己的老师子思的一个故事。
鲁缪公多次去见子思。有一次带着一丝骄矜的语气对子思说:“古代有千辆兵车的国君去跟士人交朋友,会是什么样子?”子思听了很不高兴,冷冷地回答说:“古人有句话说,只能把贤人当老师来侍奉,哪里能声称同他交朋友呢?”
讲完故事,孟子解释说:“子思之所以不高兴,实际就是说:‘论地位,我怎么敢同国君交朋友呢?论道德,那么你该把我当老师侍奉,怎么可以说同我交朋友?’有千辆兵车的国君要求同他交朋友尚且办不到,更何况召他来见呢?从前有一次齐景公出猎,晃动旌旗召唤管理园囿的小吏,但是小吏却没有来,齐景公气得要杀他。”
万章问:“请问,召唤小吏该用什么?”
孟子说:“用皮帽子。召唤百姓用大红绸的曲柄旗,召唤士人用有铃铛的旗,召唤大夫用饰有羽毛的旌旗。用召唤大夫的旌旗去召唤园囿的小吏,小吏是死也不敢去的;用召唤士人的大旗子去召唤百姓,百姓难道敢去吗?更何况用不尊重人的召唤方式去召唤贤人呢?想见贤人而不按合适的方式,那就像要人进来却又把他关在门外。义,好比是路;礼,好比是门。只有君子能沿着这条路走,从这座门进去。《诗经》上说:‘大路平得像磨刀石,直得像箭;君子所走的道路,小人也会看着走。’”
·名言史例
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灭商两年后,武王病逝,太子诵继位为成王。
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因成王年幼,遂代他处理国事。周公旦摄政后,自然引起管叔、蔡叔等贵族的猜疑,认为周公旦把十二岁的侄儿挤到一旁,而自己以国王自居,最终会把侄儿杀掉。
商臣遗民领袖武庚见有机可乘,便与管叔、蔡叔和霍叔串通起来。管叔等人是武王特别分封的三个封国的国君,拥有强大兵力,组成一条互相呼应的防线。防范并监视商王朝的遗裔武庚,被称为“三监”。可是现在三个监视残余敌人的封国反而跟残余敌人结盟,把武器发给武庚,又联合东方旧属国奄、薄姑及徐夷、淮夷,起兵讨伐周公旦。周朝的东方疆土全部陷落,人心恐慌,周朝似乎要走上封建王朝二世而亡的必由之路。
周公旦只好亲征,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作战方略,经三年苦战,总算把“三监”联军打垮,攻占管、蔡治地,杀武庚,诛管叔,放逐蔡叔,降霍叔为庶人。继之进兵东南,攻灭熊、盈族十七国,最后迫使奄国、薄姑等国降服。
P1-P2
没有哪一位艺术家能够分分秒秒做个不折不扣的艺术家,他所获得的重大的、恒久的成就常常来自灵感闪现的一瞬间。同样的道理,也没有哪一部经典著作中每一句话都是经典,它最精彩的部分往往是只言片语。
我们把这些只言片语称为“经典名言”,虽然只是只言片语,但却几乎是一部作品智慧精华的集中体现,是作者创作灵感的高度凝结和沉淀。也正因如此,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经典名言给人们带来的启迪和思考,不仅远远超过其他成百上千部作品,甚至也超越了它所来源的著作本身。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从中国历代最广为流传的古典名著中,严格挑选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言,献给大家。使大家对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名句,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在编写体例上,围绕每一句名言,按照“名言何来”、“名言解读”、“名言故事”和“名言史例”四项作全面分析和解读。
“名言何来”,顾名思义就是对名言追根溯源,提供它的详细出处。“名言解读”部分对名言出处原文作注释和翻译,有些条目本身文字并不艰深,但我们力求通过通俗易懂的注解,不仅让大家对原文的涵义有准确的了解,同时通过对名句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使大家的理解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
一切激动人心的话语都需要背景,一切跌宕起伏的事件都需要铺陈,每一句名言的背后,也都有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名言故事”所提供给大家的,就是有关名言的产生背景和故事铺陈。它能让我们走入名言背后的历史时空,理解名言活生生的涵义。
名言是一种历史沧桑的印记,是文化的积累,它融合了不同时空中华民族的经验与智慧,足以体现古今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等方面的解读和思考。
如果不把这种解读和思考揭示出来,我们对名言的理解就一定不够完整。在“名言史例”部分,我们从浩如烟海的古典史著中,选择一些最为传神的故事,生动地诠释名言。
本系列是兼具欣赏和实用价值的“名言汇编”,可以使读者朋友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古典名著的精髓。我们在编写时既注重资料的准确性,更兼顾阅读的趣味性,使大家在理解名言的基础上,能会心一笑,并充分感受智慧升华的快感。
本系列在香港中华书局翟德芳总编辑的直接关心下出版,值得欣慰。但是一方面限于篇幅,只能举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隅;另一方面由于编者学识能力有限,编写时难免挂一漏万,谅必也会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王春永
二○○六年六月九日